| ||
| ||
|
我国于2020年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此后“双碳”成为各界持续关注的话题。今年“双碳”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且有诸多新提法,包括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此外,特别强调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等。
我国“双碳”目标如何推进?有哪些挑战?2022年的工作重点包括哪些方面?3月7日,“2022全国两会经济策论坛——双碳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先立后破?”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共同讨论。
常纪文:新能源未成气候不能断崖式淘汰传统能源
“过去一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虽然在局部时段遇到一点波折,但总的来看是稳中求进、有序开展的。”常纪文表示,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预计要达到80%。我国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改变,未来至少10年时间,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可能仍然占很大比重,因此挑战不小。
常纪文强调,在新能源没成气候时就大幅度乃至断崖式地淘汰传统化石能源,可能会造成能源荒,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保障。对于煤炭的退出大概需要多久,他认为,要看是大规模退出还是小规模退出,以及新能源的建设速度、国际环境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等。总体来说要坚持稳中求进,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谈到碳市场和碳税两个碳定价工具,常纪文表示,碳价格还有上升空间,但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碳市场政策方面要一点点完善,包括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到明年底前争取把八大行业全部纳入碳交易体系,研究开展碳普惠交易。”他说,一些发达国家收碳税的前提是很多企业的排放量已经很低,而我国的经济还整体处于后发追赶阶段,相当多的企业碳排放量大,所以要考虑我国企业对于征收碳税的承受能力。税是一个工具,要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局,其可行性需要有关部门去研究,特别是要听取企业界的意见。如果现有的政策手段难以达到目的,可以考虑在指定地区试点征收碳税,证明有效可行,可以考虑全面推行。
蒋颖:减碳需要全国通盘考量要公平转型、发展转型
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如何处理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蒋颖表示,一是公平转型,在处理经济发展阶段与减排之间关系,以及区域与行业关系过程中,要找到平衡点。二是发展转型,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技术创新,市场自然调节和竞争力提升,很多企业现在把低碳产品或工艺变成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会触动非常多的革新。
蒋颖今年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将碳税作为落实推进“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此次对话中,她进一步分析称,我们需要有很多政策工具,碳税和碳交易以及其他政策工具的统筹非常重要,要不断研究,看一种工具对于现在的发展阶段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碳税是比较直观地把碳的排放量作为税基,当然要避免重复加重企业成本的问题。有些国家使用碳税达到了一定效果,但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太一样,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碳税在什么时候开征,是单独征收还是放在环境保护税里面征收,税率如何设定,对哪些产品先开征。还有一个考虑是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去年欧盟提出了碳边境调解机制,也就是跨境的碳税,对一些出口的产品会有影响,这也是一种倒逼。”蒋颖说道。
至于先征收的行业,她认为,理论上应该是从高排的行业开始,应该从生产企业开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传导,最终消费者也要承担一部分。
朱建民:建议加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谈到降碳工作,朱建民表示,要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去看,我们是煤炭大国,在发展清洁能源的过程中,碳交易和碳税都是调控工具,但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过快的话可能危及国家能源安全。
推进过程中,技术提升也非常重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就是一个技术进步的成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特别是要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就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朱建民称,我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百亿吨,预计用20年时间可以将20%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即20亿吨,完全可以吸收掉现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13亿吨),因此乐观地看待其前景。
现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仍然需要使用钢铁、有色、化工等这些传统的高能耗产业。朱建民表示,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给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的“双碳”目标也一定会更好地实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顾志娟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