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思政课堂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思政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90后思政教师杨哲

说年轻人的话 解年轻人的惑

2022年03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90后思政教师杨哲的课堂很受学生喜欢。受访者供图

  杨哲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项,出版译著2部、专著1部。曾获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等。

  “历史人物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上,没有任何一个章节的标题是这样的,但在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哲的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些授课主题。

  90后杨哲2017年9月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正式站上了北林的思政课讲台,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杨哲希望能为学生们讲一门不一样的思政课,期待自己的课程能真正做到“说年轻人的话,解年轻人的惑,指年轻人的路”。

  

  “先入眼入耳,再入脑入心”

  杨哲总记得一个学生将她“打醒”的瞬间。2018年的一堂课上,杨哲讲到了共产主义这部分的内容,自认为讲得特别用心,结果下课后,一个学生偷偷摸摸地找上她,悄悄问道:“杨老师,你真的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吗?”

  当下杨哲觉得有点好笑,但也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在课堂上没有真正为学生们解惑,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程问题不见得是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杨哲决定开展学情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课后聊天、作业反馈等方式,搜集学生们对课程的疑惑。

  杨哲还会学习学生们熟悉的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话语特点。从“emo”(我抑郁了)到“YYDS”(永远的神),杨哲开始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当代学生喜欢并熟悉的语言表达,“至少能让学生觉得老师跟我是一拨的,能塑造我和我这个课的一些人设。加深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

  怎么把思政课讲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兴趣?杨哲觉得,思政课需要入眼入耳,才有可能让他们去关注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话题。

  对于一些比较适合结合案例的课程内容,杨哲会抛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例如在讲到对历史人物评价时,会举一些抗日神剧、穿越剧等例子,并由此引出“历史人物能否被随意打扮”这一核心问题。

  将热点事件纳入课堂当中,是杨哲让思政课更接地气的方式之一。杨哲计划,在新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邀请冬奥会志愿者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并由此引出群众史观等相关教学内容。

  “让宏大的规律,从抽象的高台上往下走几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很远。

  针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杨哲的一个方法是大事化小,“就是让宏大的规律,从抽象的高台上往下走几步。”离开理论产生的时代情形和历史背景,有些理论并不好理解,杨哲尝试着借助前人的经历,带学生回到过去的场景,比如在课堂上,杨哲会引用《觉醒年代》等影视剧片断,为学生铺设一个情境感,帮助他们穿越到理论产生的背景中。

  而另一难点则是这门课包含了很多学生自以为熟知、但其实并未理解的概念,例如物质、意识、实践、辩证法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杨哲就化零为整,把特别碎的知识和概念纳入到一个大问题中。

  在讲到怎么评价历史人物时,杨哲举例,有些古装剧会把皇帝塑造成不管朝政只顾谈情说爱的“恋爱脑”,这忽略了他在历史真实中的另一面,由此她引出这种对历史人物随意虚构的手法是抹杀历史客观性的唯心史观和片面看待人物的形而上学,“我们希望提炼出某种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方法,就好像我交给你一副眼镜,你戴上它重新去看待你习以为常的世界,可能会看出点新东西。”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政课的意义是什么?在杨哲眼里,学生们就像她的弟弟妹妹一样,她感受到了理论带来的指引和帮助,也真心想把这些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上好这门思政课,杨哲认为需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她做过一个测试,20分钟大概说4000字,135分钟3节课则需要说近3万字,每一个字都需要她在情感和理智上认可,说出去才能掷地有声,“我信我讲的每一个东西,所以那种理论自信是能感染学生的。你不信怎么让学生信?”

  而理论自信的背后需要大量研究支撑。事实上,杨哲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会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

  杨哲的博士生导师是九十多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每次去陈先达家中拜访,总是看到老先生背对着房门,坐在书桌前敲键盘写东西,身边是一满墙的书。在聊天的时候,陈先达常叮嘱杨哲要多读经典,“这样的先生和前辈很多,他们的人格魅力、学术功力和理论自信给我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很向往。”

  慢慢地,杨哲感到自己想要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至今,她也一直在为此不断努力着。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创新点

  把学生生活日常引入思政课堂,用年轻人喜欢、熟悉的语言表达贴合课堂知识,让枯燥的思政课堂充满活力。

  让宏大的规律,从抽象的高台上往下走几步。 ——杨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