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这样的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期,我国多地发生本土疫情,为此,各地果断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机械执行和过度加码防疫规定,或是配套服务保障不足,导致部分患者正常的就医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3月19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特别是不得以有没有核酸检测的结果作为推诿拒绝、延误治疗的理由。这是一种防疫常识和底线的重申,也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强调和重申尤为重要,也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应然之举。
实际上,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也特别强调,要保障好群众就医需求;而在年初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也曾要求,防疫期间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将患者一拒了之。
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解决“一出一进”的问题,即出得了小区、进得了医院,解决的就是疫情期间普通患者正常就医面临的关键问题。而各地也需从认识上走出“重防疫而轻一般医疗需求满足”的误区。
应看到,“疫情防控本身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护佑每一个生命”,若仅仅是以疫情防控的理由,就怠慢一般就医需求,显然背离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要求。基于此,应该再次呼吁,各地要把对常规性医疗需求的满足,纳入疫情防控的应急预案之中,包括相关政策的精细化、人性化设计,也包括医疗资源的准备,都需未雨绸缪,避免应对无措,或是习惯性一拒了之。一句话,要真正像重视防疫期间的居民生活物资保障一样,充分重视一般医疗需求的满足。
此外,从现实来看,也应适当地给予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以及基层防疫人员一定的执行弹性空间,鼓励他们“见机行事”。毕竟,在持续面临同时段多地发生疫情风险的当前情况下,基层防疫人员面临很大防控压力,政策上也理应给予充分理解与体谅。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里的“最小的代价”,就包括确保防疫对民众正常就医的影响最小化;不让任何一个病人因防疫而延误治疗,也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防疫共识。疫情防控常态化持续得越久,越需谨记这一点。
□重舟(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