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一场春雪刚过,沿着手机地图上显示的“未知名道路”行驶三公里,沿途是大片荒地,很少能看到行人。路的尽头伫立着几十幢新建的住宅楼,还没有入住的痕迹。
转个弯,经过一个水泥厂后,两边突然热闹了起来。“全北京拍鸟的可都来了!”相熟的影友们互相打着招呼,上百人拿着“长枪短炮”沿着路边的农田一字排开。
他们的目标,是落在这里的四只大鸨。
护鸟志愿者
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迁徙候鸟。
48岁的马德成第一次听说北京来了大鸨是在2020年。“全国只有2000只,就在咱家门口,谁不想看一眼?”但那条消息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去围观,不要打扰大鸨栖息。爱鸟的马德成忍住了没去现场。
去年冬天,大鸨又来了,这已是它们来北京过冬的第6年。通州区水南村地区的农田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已知的大鸨越冬栖息地。大鸨喜欢广阔的农田,因为这里既有口粮,又能提供让它们感到安全的距离。
为了拍到好照片,观鸟人总想离大鸨更近一些。马德成和偶然认识的几位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的志愿者们成立了护鸟队。“您往后一点”“别往里走了”,成了护鸟志愿者们说得最多的几句话。
微信群从最开始20多人,壮大到153人,这个越冬季,护鸟队一共有102名志愿者参加了值守。护鸟队每天两班倒,从8点到太阳落山。天寒地冻,志愿者们靠着热水、暖宝宝,还有跺脚取暖,凭着一股热情对抗严寒。
从一开始有人拿着鸟食投喂,到现在大家自觉站成一排保持安全距离,护鸟队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大鸨明年见”
除了对观鸟人进行文明劝导,志愿者们还要观察大鸨饮食作息、日常行为。去年一个大风天,志愿者还救下了一只被塑料袋套住脑袋的大鸨。
3月12日下午,志愿者王其寒带着15个爱心家庭的孩子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道别仪式”。在大鸨即将北飞的时节,孩子们第一次与它们相遇。王其寒一边指导孩子拿望远镜观鸟,一边给他们介绍。
王其寒是双语制片人,还做着一档观鸟播客节目,熟悉她的听众都叫她笑鸥。2020年8月,她拿着鸟类图鉴开始观鸟,打算把北京的鸟看个遍。
大鸨每年11月来,第二年3、4月离开。对于志愿者来说,能看到它们,是一种幸运;能保护它们,更是幸运。
虽然不知道大鸨会飞到何方,“但你知道它们会回来,用生命的这一段时间去陪伴它们,保护它们,避免它们受到打扰。”王其寒说,“我觉得这是一种相互的成就。”
道别仪式的最后,孩子们每人获得了一张大鸨的照片。王其寒让每个小朋友写一句话跟大鸨告别,一个小女孩想了想,写下:“大鸨明年见!”
A12-A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薛珺 王子诚
A12-A13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薛珺 王子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