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主题

流转于自然四季中的“人间草木”

2022年04月0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药用蒲公英。图片来自《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
堇菜。图片来自《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
作者:汪劲武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9年7月
作者:[日]前田真由美
译者:夏言
版本:雅众文化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2月
编著:杨斧 杨菁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主编:刘冰 林秦文 李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4月
作者:莫非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作者:王辰 林雨飞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0年6月
作者:王中旭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年1月
作者:津渡
版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丨知了
2021年8月

  当我们在街头巷尾、山林原野中,看见一些似曾相识的花朵时,那种可以脱口而出其名字的快乐,可能是最容易满溢的。就好像不经意间遇到一个经年未见的旧友,既雀跃又怀念,有一种抬手推窗,看阳光洒泻而入的畅意。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囿于相关知识的欠缺,对这些随处可见的花卉草木并没有那么熟悉。自然的广博,往往令我们惊叹而神往:即便是路边随处可见的柔嫩草芽,不经意间早已满缀枝头的点点繁花,也有着各自的形态特点、诸般变化,亦有其充满可爱妙趣、意象文化的一面。与“人间草木”相知,从这个春天开始。

  《燕园花事》

  一个小笔记本、一把小尺子,再加上放大镜和笔,这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分类学专家、科普作家汪劲武为完成这本北大校园草木志而携带的考察工具。自1951年入北京大学植物系,汪劲武醉心于草木,已逾六十年。北大校园里有桑树、枸杞、酸枣、榆树、油松,有牡丹、荷花和梅花,也有不少野菜和野草……书中,作者专门介绍了这些校园植物,以认识北大植物为目的,并普及植物科普知识,按照木本、花木、药用植物、野菜、杂草和珍稀物种的顺序介绍,每一种下写三至五篇小故事,并附延展知识一篇,每篇故事三四百字间,植物的形态特点、观赏特色、分布情况,娓娓道来,简明生动,对读者认识和观赏北大植物而言,是极为实用的向导。

  《我们身边的野花图鉴》

  如何制作蒲公英咖啡、鸡屎藤护手霜?如何用牵牛花玩吹气球游戏?哪里可以找到狗尾草?荠菜有哪些小伙伴?哪种野花可以做成美味的小点心?平时生活中是不是见到很多眼熟的花花草草,但又叫不上名字?作为一本野花图鉴,书中和植物的互动随处可见,在回答我们对于花草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同时,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轴介绍身边常见的植物,收录有100多种花草的超高颜值彩铅手绘,对于想要开启一场“识花之旅”的我们来说,这本清新、有趣的读物可以成为入门选择。

  《北京野花》

  “野花”是一个带有民俗色彩的传统词汇,并不是一个植物学上的术语,而是具有人类文化与物种的自然属性相结合而产生的名词。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北京有自然生长的被子植物1540种(含亚种和变种)以上,其中的野花种类十分丰富。作为一名植物学家,杨斧拥有丰富的野外植物经验,对生在北京的野花有着特殊情结,女儿杨菁也自幼喜爱博物观察,曾多次随父亲到山林中观察和拍摄野花。书中收载了北京地区自然分布的“野花”(被子植物中的虫媒植物为主,兼顾风媒花中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种类)88科462种,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克郎奎斯特系统)科的位置排列,以实地拍摄的显示花形态的原色照片为主,适当兼顾茎、叶和果实形态及生态环境,并对每种植物辅以文字说明。显然,这些“野花”正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

  在百花山路遇一株草本植物,花黄色,两侧对称,蝶形,想要知道它的名字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手边恰好有一本《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这个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作为一本由植物分类学者为北京本土植物爱好者打造的户外工具书,书中介绍了北京地区常见植物127科565属1221种,约占北京维管植物总数的3/4,可为华北地区野外识别植物提供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参考(涵盖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南部等地的常见种类)。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本书有助于大家认识、了解和分享植物世界的妙趣,进而激发人们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植物的热情。

  《风吹草木动》

  “树叶总比一本书更厚实更深刻更新鲜。要是我们连鼻子底下的东西都没有好好读过,在图书馆里,能看见什么呢?活的‘知识’在早晨的草叶上,在中午的花蕊里,在黄昏的浆果中。”有感于自然与文明之间日益巨大的裂痕,在《风吹草木动》这部“诗意的博物学著作”中,莫非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巧妙地结合含蓄隽永的现代诗歌、精致典雅的博物随笔和细腻深切的逆光摄影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凌霄、蜡梅、天目琼花、萝藦、虞美人、海棠、玉兰、银杏、葫芦、忍冬等数百种“人间草木”在自然四季中的细微变化,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呈现的美学情趣和文化意味。

  《七十二番花信风》

  这是一本从现代植物学者的视角,去审视、挖掘、考证中国古代不同季节观花赏花的小品集。自宋朝开始,我国民间就有“花信风”一说,意在表达在某个节气或者时令,某种花恰好开放或者繁茂,仿佛风带来的开花的信息。本书采用“花信风”一说,以二十四节气贯穿全年,每节气三候,依古意选取了该节气或时令恰好开放的花。可说是以现代植物学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为古人的“花信风”一说做了补全。每种花赋写图文一篇,将作者与植物相遇的故事娓娓道来,并讲述植物名称的古今流变、诗词意象和文化意义,以及现代科学对这种植物的识别与阐释。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北宋徽宗朝宫廷编撰的《宣和画谱·花鸟叙论》认为,一幅好的花鸟画需要具有“寓兴”的特质:绘牡丹、芍药需突出富贵之态,画松竹梅菊要体现幽闲之情,都是将人的情感或品格迁移、投射到花木之上。该书的写作建立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中旭参与主持、筹备2019年故宫博物院午门年度大展“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的基础上,按时代与风格依次将花木画的发展分为:花之容、花之格、花之情、花之瑞四个部分。作者试图从寓兴这一观察角度出发,呈现中国古代花木图像演变的历史,阐述其题材、风格、图式之产生及演进,并始终注重将其置于花木文化演变的大土壤中。

  《草木有心》

  这是一本以诗性笔触抒写的植物学笔记,从作者的童年回忆展开,以个人对植物的萌蘖、生长、开花、结果、凋谢等一系列过程的观察为线索,将受到植物滋养的成长历程和生命体悟娓娓道来。书中既有植物爱好者对花草外观、生长习性等的描写,也不乏游子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简笔勾画,更有对人生的深度体验和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感悟与思考。这样一本私人草木志,让读者认识到身边草木可爱一面的同时,也对人、生命、世界这些宏大话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何安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