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在城市保供工作中,借助市场主体力量,既是应然选择,也是解题之道。
4月7日,在上海市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专班负责人陈通通报了上海借助市场力量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的一些做法。其中特别提到,建立保供“白名单”,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电商大仓、中央厨房等网点解封出来;支持保供企业在全国统筹调配资源,引进充实新的保供人员。同时,允许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区的快递小哥等保供人员,走出封控区,回到保供岗位。
借助市场力量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是对两年多来我国各地抗疫经验的吸取。无论是建立保供企业“白名单”,还是为保供人员返岗开辟特殊通道,都在这一特殊时刻,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配置优势,保障居民生活物资需求开辟了业务空间,也为城市持续做好保供工作提供了绵绵助力。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突发,一些地方的保供问题一度面临较大压力,甚至出现抢购生活物资、配送人员无法进小区等情况。不让抗疫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各地需在灵活调配市场资源方面出更多实招、新招,善用市场手段破解抗疫难题,这也是对地方治理智慧的考验。
应该看到,防控疫情与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最终落脚点都是守护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往的防控经验表明,越是在疫情汹涌之时,越要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如此才能让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真正有效,从而助力疫情防控“拐点”及早到来。
但是,如同其他防控措施需在精准科学理念指导下统筹谋划布置一样,保供工作同样千头万绪,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既要照顾居民日常所需,又要考虑病人、婴幼儿、孕妇、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既要有顺畅便利的供应渠道,也要有针对特殊需求设计的绿色加急通道。而保供体系的正常落地运转,还需做好与其他防控措施的无缝衔接。再考虑到,不同地方的人口数量和资源禀赋的不同,维持这一供应体系常态化运转,且不出纰漏,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不小的考验。
所以,在城市保供工作中,借助市场主体力量,既是应然选择,也是解题之道。此前,一些地方与平台、大型超市联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配套基础设施完备、配送体系健全等方面的优势,破解保供的难点、堵点问题,取得了实效,获得了民众认可,也助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胜利。
当然,疫情肆虐期间,市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各项防控举措的周全护佑。在落实好不同等级防控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给予市场主体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也是对疫情防控如何更精准施策的考验。
比如,如何在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对生鲜食品店、超市、药店等实行差异化的防疫要求,如何打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把生活物资高效便捷地运送到市民手里,可能还需有更精准的安排。
说到底,善于发挥市场力量,其实就是尽最大努力在防控疫情与保障居民生活所需之间做好平衡,这也可以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缓解当前的经营压力,激发其生存活力。而如何让市场的运转效率嵌入整个城市的保供体系,除了前期的缜密制度设计,还需在常态化运转过程中,不断调整、打磨,随时打通堵点,确保顺畅衔接,让每份生活物资顺利抵达民众家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