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深读

在北京,“与众不同”的人们正走出家门

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2022年3月,望京某互联网公司,杨汶键在电脑前办公。
朝阳区残疾人辅器具服务中心轮椅维修点。
朝阳区残疾人辅器具服务中心的无障碍出行车。 C02-C0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赵敏

  1

  5点40分的北京,晨光尚未显露。32岁的郑现伟坐在地铁里,闭起眼睛打盹。一小时后,他将抵达20公里外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完成一周内的第三次长跑。

  对于跑友来说,这座公园足够友好——入口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仅128米;园内铺有5公里长的跑道,8个人可以并排行走;两侧伴有湖水、鸟啼和植物的清香,在工作日的清晨人烟稀少。

  晨跑者们不会过多注意彼此,但或许会瞥到身高180厘米、一身深灰色运动服的郑现伟。他与身旁穿着亮红色运动服的助跑员,分别拉住短绳的一端,以每分钟190次左右的步频默契跑过,留下衣后“助盲团”字样的背影。

  尽管眼前只有一团模糊的光,但在这里跑步,郑现伟感到自在。2016年起,他每年都会在这条跑道上奔跑至少1000公里;2017年至今,48898人次的跑团盲友与志愿者,也曾在这里奔跑。

  公园门口值守的保安都知道,每到周末,总会看见这些助盲跑团的成员三三两两,在早上7点到9点之间,陆续进入公园,等到10点过后,他们又像退去的潮水,汇入熙攘的人群。

  在郑现伟畅快奔跑的同时,他脚下蛛网般延展联结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迎来一天之中最为繁忙的早高峰。靠轮椅出行的吴多云也挤在人潮里。过去的两年多里,她每天都要乘坐地铁7号线和14号线上下班。

  搭乘地铁对她来说不是一件难事。7号线垡头站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已经熟悉了这个坐轮椅的小姑娘,每次遇到她,都会过来搭把手,把她送上早高峰的列车。

  从垡头站到吴多云的换乘站,途中共有7间无障碍厕所、7部站内直梯、7部出入口直梯、6处坡道和37部智能招援设备,在手机地图上,25岁的吴多云可以轻松查看每一处无障碍设备。即便是较为“古老”的地铁1、2号线,也有爬楼车和升降平台可供使用。

  在北京的3年,地铁载着她面试、与朋友相聚、出门游玩。在吴多云心中,它已跻身为自己体验过的最便利的公共交通。

  2019年11月,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据北京市残联统计,三年过去,北京共改造地铁站、公交枢纽、公交站台、公共停车场2701个。

  早高峰接近尾声。上午9点,结束晨跑的郑现伟准备回程。他找到地铁工作人员,持残疾证换了一张地铁票。

  免票政策,让地铁成为北京视障人士最划算的出行选择,这一权益可以追溯至2000年。2012年起,为了让残障人士出行更便利,陪同人员还可免票进站。而自2020年9月1日起,北京市户籍的视力残疾人持第三代残疾人证,还可直接刷卡乘车,免去了换票的麻烦。

  得益于此,“与众不同”的人们正走出家门。

  带着盲杖的郑现伟,已然成为地铁工作人员的“目标人物”。他们将他送上地铁,而目的地站点的车门刚一打开,一位穿着制服的年轻女孩,就率先探进头来搜寻。她小心翼翼地让“目标”挽上自己的胳膊,带他走到无障碍直梯,送他到闸机口,同时掏出对讲机,表明自己接到了这位需要帮助的乘客。

  她不知道的是,这里是郑现伟最熟悉的地点之一。他不必依靠无障碍设施,而是选择离出口最近的扶梯或楼梯,步伐比明眼人更快,这都是多年训练和习惯的成果。

  人多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冲着车厢大喊:“来来来,给让个座!”有时,郑现伟招架不住如此热情——除非万不得已,他并不希望自己被特殊对待,于是他会悄悄藏起盲杖,飞快地从扶梯走上去。

  2

  “特殊对待”有时意味着负担。

  作为一名脑瘫患者,32岁的杨汶键部分语言、行动功能受阻,每天上班前,他都会先戴上耳机,雷打不动地排队进入地铁第一节车厢,倚靠在车厢壁上,摆出生人勿近的“高冷”面孔,避免跟别人有过多的交流。

  他尽可能不让别人察觉出他的异样,以免招致更多“关注”——他可以自嘲,但当人们对他投来过多的目光,他还是会感觉到如芒在背。

  相比这些插曲,在北京,“特殊对待”的背后,更多的还是一缕温情。

  28岁的盲人图南(化名)曾在地铁上给一位阿姨鞠了一躬。在那之前,这位阿姨给他让了座位,并愧疚地道歉,“对不起,我一直玩手机没看见你,不然早就给你让座了。”

  但过分的热情,常常令吴多云和她的轮椅伙伴们苦恼:在菜市场,有人曾主动走上前为她买单;正在路上摇着轮椅行进时,突然有一双手伸出来帮她推,“他们不知道,这样我很容易被‘倒垃圾’,是很危险的行为。其实只要用平等的眼光和态度对待我们就好。”

  “平等”,是北京市残疾人事业中首要的工作理念。据北京市残联统计,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持证残疾人数为55.8万,在这个常住人口2188.6万人的城市里,相当于每40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是这座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指针。

  但要做到平等,则需要漫长的对抗。

  在一些招工者眼里,残障人士坐轮椅上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公司不得不时刻为他们承担“出事”的风险。即使吴多云的工作能力被认可,但当她告知对方自己与轮椅为伴时,总是会得到“拒绝”的回复。

  自2015年起实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达不到当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需缴纳保障金。保障金纳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

  受益于该政策和自身能力,专科毕业的杨汶键,得以在一家互联网技术公司担任程序员,从事前端开发工作。

  经历近一个小时的地铁,上午9点半,他抵达位于望京的一座写字楼,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杨汶键的近期任务是写一款办公软件程序,他的两只手分别有3根手指蜷曲,每按一个键都要花费更多力气,但这不影响他敲下一串串代码,在虚拟世界里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界面,让更多办公室白领享受便利。

  受益者不会知道,隔着电脑屏幕,这个程序的背后,是一位连面试机会都没能得到的脑瘫程序员。

  窗外车水马龙,可以容纳一二十人的办公室,却显得有些冷清。其他程序员都被派驻到所服务的企业里办公,除了杨汶键。

  “老板的压力来自于外界对我们的看法,但这样做也是对我自尊心的一种保护。”在公司工作6年的他理解老板的苦衷,也感激对方给予自己机会。

  与此同时,杨汶键深刻体会到互联网科技给残疾人就业降低了门槛,也让他能不限地点地为公司提供远程支持。

  3

  临近中午,在北京丰台一家商场里,梁洁正在餐厅里用餐。对坐在轮椅上的她来说,餐桌的高度不算舒服。她的肩膀与桌面齐平,夹菜时,需要抬高手臂,再蜷回来。但梁洁不在意这些。

  “习惯了。”这是她面对种种不便时开解自己的理由。

  轮椅带着梁洁行走、停驻,已经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但出行在外时,她仍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冬天,当梁洁走出商场时,厚厚的挡风门帘背后,随时可能有人推门撞上她;坐在轮椅上的她,只有汽车一半的高度,路口绿灯亮起,梁洁必须随着人流快速通过,以防“庞然大物”看不见小小的她;方块砖铺起的人行便道不仅会增加轮椅的磨损,砖块不平、翘起或缺失都是不安全因素,梁洁不得已走在非机动车道时,外卖摩托车、电动车从她身边呼啸而过。

  对于梁洁来说,如今,这样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自2019年11月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北京市已修复盲道26123处、人行横道6597处;改造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35个,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

  种种投入,都为一个目的——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这也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4

  没有人会放弃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位于大兴区的奥托博克中国总部训练间内,一位左腿截肢的老人,穿戴好假肢,扶着扶手慢慢移动。即使人到暮年,他也想要尝试再次站起来行走。

  12点将近,朝阳区残疾人辅器具服务中心无障碍出行车刚从大兴返回朝阳管庄。

  司机匆匆吃过午饭,下午1点,他要接上附近小区一对残疾老夫妇,将他们送到西城区一家口腔医院。这趟任务结束后,还要顺路到东城区捎回一辆损坏的轮椅,并送无障碍维修师傅进行马桶安装的上门服务。

  这是东城、朝阳两区纳入政府购买范围的无障碍预约出行服务。在一些特殊或紧急的情况下,两区符合要求的残疾人每年可申请四次免费用车。

  当然,在北京,残障人士也可以自驾出行。《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公共停车场应当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专用于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停放,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北京南五环外,位于大兴区的东方时尚驾校是一所“明星驾校”,它的触角已延伸至北京各区,在全市范围内,有超过30个报名点。2008年9月,这所驾校成为全国首批“残疾人驾驶汽车培训示范基地”,明星学员邰丽华常被教练们挂在嘴边。

  针对残障学员招生的近10年里,有3000余名C5型(肢残)学员、30000余名听障学员在此学车。

  驾校有6辆C5型车辆,针对不同的肢残情况进行了辅助设施改装:双腿不健全的,将车内踩踏设施改成手柄;右腿不健全的,油门刹车改到左边操作;手部不健全的,配备手球,不用转动整个方向盘。

  为了更好地教授听障学员,驾校的三名教练员都接受过简易手语交流培训;针对肢残人士,他们则会单独制作独立上下车、抬放轮椅等教程。

  下午2点,朝阳区残疾人辅器具服务中心的两辆无障碍出行车都已派出在外,负责人陈建国仍然不断接到电话和预约信息,需要他协调用车时间。

  他办公桌对面的大厅展示区,摆放着各种类型的轮椅、护理床、日用品等,但这只是残疾人辅器具的一小部分。

  在北京市残疾人辅具器具综合服务网站,页面展出了辅具的样式、适用人群、价格等,包括肢体类辅具1341件、视力类辅具49件、听力语言类辅具272件、精神障碍类辅具25件。

  残障人士如果需要,可以通过该服务平台的购买展示了解适合的辅具,进行辅具申请。在《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购买补贴目录》中,已经详细列举了北京市残联对各类型辅具的补贴标准。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能申请辅具,这是因为宣传没有跟上,大家的认识还不到位。”陈建国表示,他们依然要到各街道社区宣传相关政策。

  同一时间,在该中心的轮椅维修区,维修师傅王子强被不同型号的轮子和大大小小的维修工具包围着。这里是他的“阵地”。

  2020年起,朝阳区残疾人辅器具服务中心还承担起轮椅维修工作。这是对东城区经验的借鉴——2014年,东城区玉蜓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成立,并专门设置轮椅维修车间,成为了北京第一家“轮椅4S店”。在此之前,损坏的轮椅大多被送到自行车、摩托车修理点进行维修。

  从事这项工作已5年,王子强对各种轮椅问题了然于心,他最常碰见轴承和前轮出毛病——这两个部位,是维持轮椅运动的关键部位。缺什么,他就爬到楼梯上,取下绑在那里的工具熟练地操作起来。

  5

  对于肢体残疾人来说,轮椅就如同他们的双腿。而对于视障群体来说,导盲犬则是他们的第二双眼睛。

  下午3点,土豆正趴在主人脚边“养精蓄锐”。作为一只工龄6年的导盲犬,它是专业的——能听懂30多个指令,走起路来尾巴垂下,从不吠叫。从地铁站到家的1.6公里,它总是配合主人的步伐,带她走过6个路口,等待主人抚摸过金黄的迎春花,再继续把她拉回到盲道上。

  2012年,《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施行前夕的新闻发布会提到,北京市的导盲犬不足10条,导盲犬能否上车的问题,未能得到明文规范。土豆来到北京后,的确也常在司机或是餐馆服务员那里碰壁:“不行不行,不能进。”

  而这样的尴尬终于成为历史。根据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而在此之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了53个市、区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

  条例的落实让土豆得以大展身手。它可以带着失明的主人去公园感受春色,去餐厅品尝美食,去超市触摸新鲜蔬菜,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出行。

  但政策落实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在胡同密布的东城区,许多地方不具备无障碍环境改造条件,一些无障碍设施往往刚建好,就因居民的反对而被拆掉。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在东城区残联工作32年的汪凯燕,十分清楚自己要面对的状况。在他的参与下,东城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推出《东城区无障碍预约服务指南(试行)》。

  除此之外,东城区残联还有一支残障人士成立的无障碍监督队,他们是北京全市2000名活跃在一线的监督员之一。

  下午3点半,监督队如常上街,分区域开始一场特殊的体验。这群负责“找茬”的人,发现哪里无障碍做得不好,便会与相关负责单位沟通,推动改进。如果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他们便督促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截至目前,这支监督队伍已经提起7次关于无障碍设施的公益诉讼。

  而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受益的并不仅是残障人士。

  在北京市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李楠看来,北京市为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的种种努力,并非仅惠及占北京市常住人口2.5%的残疾人。“按照‘通用设计、合理便利、广泛受益’的原则,老年人、儿童、伤病员、拖着大件行李的旅客、怀孕的妇女……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无障碍的便利。”

  6

  环境设施无障碍,是残障人士与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交集之一,但生活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下午3点多,阳光倾泻在社区活动室的地板上,37岁的李辉正带着一群同坐在轮椅上的伙伴舒展身体。

  他是朝阳区心之源艺术团的发起人。2012年,一场车祸碾碎了这个舞者的舞蹈梦。然而,依然是舞蹈,让他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他开始编排轮椅舞蹈,想用舞蹈的艺术形式,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康复锻炼。

  对李辉和他的伙伴们来说,舞蹈是表达自己的方式,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神态传达出来,“艺术活动的意义,首先是能带动大家走出来,然后觉得‘有一件事情能做,我还是有用的’。”

  在排练室、公园、广场,他们伴随着音乐韵律,摇动轮椅变换队形。舞蹈带给他们新奇的体验,也带来更多探索自身的可能性。

  十几公里外,在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创始人王伟力和郑晓洁正在为下一场电影放映会紧张忙碌着。几小时后,精心打扮过的客人将来到这里,进行一场特殊的“视觉”体验。

  在两位创始人看来,艺术,特别是电影,更像是视障群体“看到”宽阔世界的窗口。“视障人士无法像明眼人一样,看到晚霞的颜色、公园的布局、钱币的大小……只有当这些信息被补足后,才能平等地共享城市的一切。电影就是优质的渠道。”

  他们免费为盲人讲电影,截至2022年3月底,已为视障群体讲述电影1035场。超43000座次盲人彼此搭着肩膀,徜徉在志愿者们用声音接力编织的梦里。

  为了让视障群体的感受更实在,王伟力带着志愿者,组织视障群体走出家门,到北戴河听海,到草原听风,触摸植物园,触摸航空馆,触摸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讲述电影《长津湖》时,讲述者提到车门打开,长城沿着山脊绵延不断,在阳光的照射下,被绿树簇拥着。观影的视障朋友很快便记起触摸长城的那天,青草和树叶的芬芳、风的气息、阳光的温厚、砖石上水滴蒸发的味道,全都扑面而来。

  不仅如此,自2000年起,王伟力和郑晓洁还自掏腰包,免费培训青年盲人做广播,鼓励他们将自己敏锐的感觉表述出来,告诉电流对面同样无法看见画面的听众,世界在他们心中是什么样子。

  (下转C04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