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上一篇

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

“在最美的年华与祖国同行无上光荣”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冬奥会期间,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在“冰立方”前清扫积雪。北京大学供图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

  “这一天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忘和特别的日子。而且我们很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经历真的跟党和国家、跟这场盛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月9日下午,回想起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的场景,北京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李晓丹如是说。数据显示,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北京大学共有630名志愿者、57名冬奥赛时实习生、15名开幕式演出人员、8家北大在京医院派出的902名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参与冬奥服务保障的北大师生达1600余人,居北京高校之首。

  向世界贡献志愿服务的“中国方案”

  4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50名志愿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历了此次表彰。

  自豪、快乐、兴奋……对于不少北大人而言,这些美好的感受在志愿者代表李晓丹接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的奖牌时,达到了顶点。李晓丹更是百感交集,“对我们来说,真的会感受到自己的经历跟党和国家、跟冬奥盛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时候,这些故事和场景一下子涌上了心头。”

  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提到了四个开闭幕式上许多意蕴隽永的场面。

  在李晓丹心里,意蕴隽永的场面还有很多,“无论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对于北大的志愿者来说,在最美的年华里跟伟大的祖国同行,是北大700多名志愿者的无上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点我们感同身受。”李晓丹表示,在全球新冠疫情阴霾没有消退的时候,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体现,在这其中,志愿者们向世界传递了无限的温暖和善意,让很多人感受到中国的温度;另一方面,成功举办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文化优势。

  “如果说2008年‘鸟巢一代’让志愿服务在国人心中深深扎根,那么我想这次志愿者的行动、‘雪花们’的奉献,其实是为全球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700余名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掉队”

  3月初,100多名冬奥志愿者一起用手机拍了部纪录片的相关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志愿者们用手机记录下1月份从学校出发直到冬奥会闭幕的44天里的故事。

  “这里面有一半是我们北大的志愿者。”说起这些志愿者,李晓丹很是自豪。经过这次志愿服务经历,李晓丹对这群志愿者尤其是00后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他们从小到大接触的事物很多元,但是他们心中一直涌动的是本真而淳朴的爱国热情。而且这群志愿者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李晓丹告诉记者,志愿者的工作细碎繁杂,难得有休息的时间,但学校很多志愿者利用这难得的休息时间拍Vlog、拍短视频,留下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冬奥印记。“我们学校赛事服务领域的同学们拍了一个《送别》,里面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比如下着大雪,气温可能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他们还在外面值守,互相帮忙、互相体谅,没有一个志愿者迟到。不分院系、不分年龄、不分学校,就因为同样穿着志愿者的衣服,大家都收获了特别的友谊。”

  志愿者们饱满的工作热情也让李晓丹印象深刻。长时间在气温较低的户外工作、要同时兼顾的学业压力、不能回家过年、长时间的隔离和不间断的核酸检测……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志愿者们克服了诸多困难。

  “我觉得对于志愿者们而言,这也是一次成长。”李晓丹告诉记者,700余名志愿者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没有一个人掉队,“回头想想可能是有困难,但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困难,而是很多故事,很多美好的回忆。”

  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贡献青春力量

  表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李晓丹说,“伟大的时代和强大的祖国,赋予了青年人很多机遇,所以大家也有更强的信心去发扬北京冬奥精神,然后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传播冬奥的精神遗产、精神财富。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大学用心用情做好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力求当好“志愿者的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思政教育最鲜活、最厚重的载体,让志愿者们心无旁骛、轻松上阵。

  如果说2008年“鸟巢一代”让志愿服务在国人心中深深扎根,那么我想这次志愿者的行动、“雪花们”的奉献,其实是为全球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北京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李晓丹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