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封面报道

今年我国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神十四、神十五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于6月发射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今年我国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两次载人飞行。另外,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亮点1

  今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4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2022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郝淳介绍,根据任务安排,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乘组也是由三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将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其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也是由三名航天员组成,这三名航天员将在轨和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完成轮换以后,在轨工作和生活6个月。

  郝淳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亮点2

  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 可搭载7名航天员

  郝淳介绍,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另外它的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正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空间站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利用空间站舱内安排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大型载荷设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主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航天新技术等众多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千年来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的神话梦想将会成为现实。”郝淳说,中国载人航天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

  亮点3

  神十四、神十五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

  今年的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工作进展如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介绍,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目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训练和任务准备。

  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至10天。

  神十四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其间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他们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也将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两个飞行乘组还将开展科普教育及其他公益活动,按计划开展数十项在轨科学研究的实验和工程技术试验、飞行任务数据资料收集和拍摄;开展在轨健康监测、防护锻炼、在轨训练和演练,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站务和物资管理等工作。

  亮点4

  问天、梦天实验舱研制进展顺利

  “梦天”和“问天”两个实验舱现在研制进展怎样,实验舱未来将主要发挥哪些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介绍,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在两个实验舱里都可以开展密封舱内和密封舱外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在地面的研制进展顺利。其中,问天实验舱已经在天津完成了整舱的集成总装、测试和大型试验工作,整装待发;梦天实验舱目前已在天津完成了相应的集成总装和试验工作,正在开展地面测试,后续还将完成整舱热试验、回归测试等试验工作,正按计划推进。

  杨宏介绍,“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包括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和厨房等设施,可以保障航天员生活。它还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来支持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还配置了一个小型的机械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跟核心舱的大机械臂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员的出舱、舱外设施照料、巡检等任务。

  “梦天”实验舱配置了一个货物气闸舱和一个舱外展开试验平台。今后需要在舱外安装的科学试验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运送到空间站,再通过货物气闸舱把载荷送到舱外,由机械臂或者航天员把它安装到舱外的平台上,这样可以实现舱外试验项目不断更新。

  ■ 关注

  如何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

  如何精准测控、“穿针引线”,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介绍,自去年以来,经过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5次任务的实践和技术积累,突破了快速交会对接和撤离返回、自动任务规划、复杂构型航天器精密定轨和预报、机械臂遥操作控制等一系列飞控技术,建成了全国产化稳定运行的飞行控制系统平台,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在轨飞控管理体系,可以说已经掌握和初步验证了空间站组装建造阶段的核心关键飞控技术,这将为今年顺利实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提供坚实保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心设计了空间站组装建造和在轨管理关键飞控实施方案,制定了3000余个故障预案。在重大关键控制阶段,组织各方面专家在飞控现场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在机械臂控制、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组织多个系统天地密切协同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开展。中心还调配以中继卫星为主的我国陆海天基测控网,对空间站进行大范围测控覆盖,每圈都会对空间站进行有效监控。自动化飞行控制系统能定期对空间站进行“体检”,同时对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监测,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今年2月份以来,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2022年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5月

  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

  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

  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

  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之后

  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