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逝者

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高伟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3岁

破解中草药基因密码成未竟心愿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高伟。北京世纪坛医院供图

  2022年5月11日

  姓名:高伟

  性别:男 

  终年:43岁

  去世原因:因病去世

  生前身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经多日积极救治无效,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高伟在ICU中离世。这一天是2022年5月11日,高伟过完43岁生日的第10天。

  药学专业、高校履历,这位受到期待的最年轻副院长,在医院管理和科技发展方面刚刚施展出一番作为。行政岗位之外,他持续着科研工作,实验室中,雷公藤、丹参、甘草、穿心莲等中草药的基因秘密,正待他慢慢解开。

  随着高伟离世,这些成为未竟之事。

  最年轻副院长没有留下遗言

  5月1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常务副院长高伟在自己的溶栓手术中,过完了43岁生日。

  妻子李女士正在新疆外派,术后醒来,高伟自己签了字,告诉急着想飞回来的李女士,没事,好多了。

  疾病在4月28日就有征兆。那天,高伟在会议中出现眼眶疼痛、脖子疼等症状,坚持开完会才回家,李女士得知他疼得起不来床,以为他犯了颈椎病,叮嘱儿子要照顾爸爸。

  高伟没有停止工作。5月1日仍在和工作人员讨论科技创新的相关规划,后因头痛加重而就诊,做磁共振检查时突然丧失意识、四肢抽搐,接受了手术治疗。

  5月3日,因天气被延飞一日的李女士终于回京,在医院见到高伟。高伟劝李女士不必陪床,自己没什么问题。然而,回到家中的李女士很快接到医院紧急通知,高伟病情急变,接受了第二次开颅手术。经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多位专家会诊,高伟被诊断为恶性重症多发脑静脉窦梗死,为临床少见病例,虽救治积极及时,但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之后数日,高伟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5月11日下午,高伟经抢救无效去世,没有留下遗言。

  被医学填满个人时间

  在5月3日的最后一次谈话中,高伟对李女士说,休息休息也好,正好想想手头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答辩,还有医院新启用的大楼。

  李女士习惯了高伟满脑子都是工作。除了正常上班,高伟的个人时间总是被学术填满,一家人很少过周末。夜深人静时,高伟常因工作失眠,李女士会安慰他,慢慢来,不要老这么焦虑,你倾注了心血,肯定会更好。

  2020年12月,高伟从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的职位调任至世纪坛医院,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常务副院长。药学出身,又是从高校而来,高伟的履历背景在大医院院长中并不多见。在同事眼里,高伟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医院科技处处长周健介绍,高伟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来到医院之后,带领员工梳理了科技管理的相关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中,高伟邀请了许多知名专家给员工进行辅导和培训,今年,医院提交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一百项,达到了近年来最高的水平。

  据院方介绍,在任期间,高伟发挥科研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建了卒中中心、乳腺中心、妇科疑难复杂肿瘤诊疗中心等科室,成立生物医学创新中心,获批肿瘤特医食品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建成“北京市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和“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性建设单位”。在他带领下,2021年,医院首次进入复旦大学《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百强排名。

  在学校期间,高伟在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基因功能鉴定、生源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及抗肿瘤活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他是我国中药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代表性人物,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为处理医院各项事务的同时,他也没有放下科研与教学。

  “老师虽然行政工作忙,但会利用早晚或周末的时间和我们电话联系。每两周会给我们开一次组会,当面讨论课题难点。”高伟的学生、博士张逸风介绍,高伟会叮嘱他们多读好的专业文献,经常早上七点给他们发文章链接,有时是群发,有时是私发:“他对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特点都非常了解。关键的时间节点,实验进度,他也记得很清楚。”

  高伟去世的消息,对于身边人是一场震惊。

  知道老师工作忙碌,每次见面后,张逸风都会叮嘱他注意身体,高伟会笑呵呵地说,我知道的,但几乎不在学生面前提及自己身体不适。倒下之前,高伟还在与学生反复修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项目书,5月3日,他曾兴高采烈地对张逸风说,自己还来得及参加杰青的答辩。

  “现在听到他的名字,脑子里全是他的画面,总觉得他还在四楼的办公室,我们还能见到他。”周健说。

  突然离开的大家长

  对张逸风而言,离开的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大家长。

  张逸风从大四开始就跟着高伟学习,师生关系已持续了近八年。在她眼里,老师年轻、性格好,很受身边人喜欢。高伟带教非常耐心,温声细语,从不责骂学生,学生遇到问题他会一个一个过,如果自己答不上来,高伟会专门去请教其他老师,再回来与学生讨论。

  张逸风记得许多和高伟有关的事。刚进到高伟的课题组时,她不太会做实验,一个实验怎么都做不出来,高伟知道后就跑来实验室,在超净台前从涂板到挑菌一步步教张逸风,还特意嘱咐几位学生多帮帮小师妹。张逸风因此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实验室,感动得偷偷哭过。博士毕业时聊起来,高伟却完全没有了印象,这件改变张逸风科研态度的插曲,对高伟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张逸风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篇SCI,都是高伟一个字一个字修改完成;毕业时,高伟还会带着他们去首医的各个角落拍照,然后把照片一张张传给学生,希望帮他们留下青春岁月的影像。

  毕业找工作时,张逸风拿到了其他事业单位的offer,站在职业发展的岔路口,不知道应当怎么选。那一天,高伟在电话里和她聊了很久,帮她一一分析两个工作的不同之处,告诉她老师尊重你的选择,但从心底希望你能留下。出于对老师和课题的不舍,张逸风最终留在了课题组。

  “对我们来说,老师是亲人、朋友,有他在,我们很有安全感,面对任何问题都能找他。他甚至帮我想好了今后科研的道路该怎么走,每一年要干什么,什么时候出去读个博后,什么时候要申请哪些项目。”

  “他指导学生的时间,比指导儿子的时间更多。”李女士说,高伟没空专门陪孩子,偶尔会带上孩子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孩子年纪小,听不大懂台上的专家在说什么,但慢慢也会跟高伟讨论哪些问题可以做研究;偶尔高伟去实验室指导学生,也会带上孩子,实验室的仪器孩子都认识,和哥哥姐姐们也都熟悉起来。

  “老师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也对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很努力地平衡家庭和专业的关系。”张逸风说,有时在高伟打来的指导电话里,她还能听见孩子练琴的声音。

  一家人从未完整地旅行一次

  孩子的钢琴,和杂物共享一个小小的房间。高伟一家六口,住在六七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高伟出生于江西上饶鄱阳县的一个村庄,父母都是农民。这个江西省的第一人口大县,其人均GDP一度在全市区排名中垫底。或许正因此,高伟对于简陋的居住环境不甚在意。

  在李女士心里,只要两人一起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眼看着就要更好——两人在学校认识,一路恋爱结婚,顺利迎来两个孩子,今年,大儿子就要上初中了,他们正想换一个大些的三居室,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这成了一个无法达成的心愿。

  他们还曾期待过今年七月,大儿子小学毕业,高伟可以带上两个孩子去新疆找李女士,来一次真正的全家旅行。高伟平素工作太忙,一家人从未完整地旅行一次。

  在高伟的实验室里,则有许多植物的秘密待解:雷公藤、丹参、甘草、穿心莲、三七、红花……多年以来,高伟带着学生们试图破解这些中草药的基因密码,找到其中有效药用成分的合成路径,用以提高获取效率甚至研发新药。这些研究从零开始,其中一些植物的基因组已得到解析,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正进入更艰深的“深水”阶段。

  在世纪坛医院,高伟刚刚开展了科研摸底工作,建立了科研储备人才库。

  在高伟离世之后,这些成为未竟心愿。

  “他很以自己的儿子为骄傲,也会和同事说孩子很自律、很努力。那天临走时,我跟他说,两个小孩、两个老人,我一定会看好,我会把孩子培养成才。这是他的延续。”李女士说。

  “最核心的人没有了,研究肯定受影响,但我们会带着老师的期望,努力克服困难,把老师的研究继续下去。”张逸风说,一直记得毕业聚餐时,高伟对学生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希望学生们毕业后能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发挥自己所学,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医药卫生事业。

  “我还是不相信他离开了我们,觉得他只是出差了,还会回来的。”在采访的最后,张逸风说。

  新京报记者 戴轩 黄之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