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管区青年志愿者:
| ||
|
处在临时管控区的朝阳区武圣农光社区有这样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有人是心理咨询师,擅长疏解情绪、缓解压力;有人是高中生,一边忙着在家写作业,一边忙着给居民买药送药;有人是出差到北京意外被管控的异乡人,因为闲不住报名成为志愿者……
社工付怡特别庆幸自己及时招募了志愿者,“年轻人擅长用手机,问题解决起来特别快。”疫情防控期间,武圣农光社区的志愿者们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特长,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分担了社工的压力。
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社工和居民们也看在眼里。五四青年节,社工为志愿者准备了蛋糕,感谢他们对社区工作的支持;业主和物业为志愿者送工作餐,还嘱咐他们有想吃的一定要说出来。
一支由90后、00后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4月22日晚,武圣农光社区紫东苑小区居民的北京健康宝集体弹窗,居民群里炸开了锅,社工们一下子就忙不过来了。32岁的刘一凡看见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寻思自己年轻力壮,想要为大家做点什么,不仅自己报了名,还拉了室友“入伙”。
“都忙坏了。”4月25日,武圣农光社区被列为临时管控区,刘一凡告诉新京报记者,社区共有社工16名,其中两人因疫情防控需要居家,另有两人去了高风险小区支援,而紫东苑小区,只分配了两名社工。
30岁的张蕊算是被父亲“推进了”志愿者队伍。4月27日,张蕊56岁的父亲偶然注意到楼道里招募志愿者的通知,便去社区报名了。“我爸特别热心肠,平常邻里街坊有点事,他都会过去帮忙。”张蕊说。
社区工作人员看张蕊的父亲年纪不小,又得知他患有高血压,便劝他在家休息。回家后,父亲对张蕊说:“你是家里唯一的党员,我不能去当志愿者,你代表咱们家去出一份力吧。”第二天,张蕊就到社区报到,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一支由20多位90后、00后参与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逐渐成形。
每天早上6点多,志愿者们就陆续出门了,他们要在核酸检测开始之前,和社工们一起准备核酸检测所需要的桌子、酒精和棉签等。核酸检测开始后,他们各司其职,有的数棉签、用酒精消毒,有的扫描身份证、维持秩序,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五一”假期期间,北京气温高达30摄氏度,在炎炎烈日下穿着防护服干活,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除了核酸检测,志愿者还要帮居民登记代开药的需求,以及帮居家隔离的居民取快递和倒垃圾。
工作并不难,但是很琐碎,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刘一凡说,当志愿者这些天,他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什么时候解封?”“明天还做不做核酸了?”“核酸检测的排队时间怎么这么长?”
刘一凡是心理咨询行业从业者,以前做过飞机失事、地震等灾难受众的心理咨询工作,2020年还参与过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他能理解居民的焦虑情绪,尽可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居民疏导情绪、缓解压力。张蕊也表示,居民对她态度不好时她也会有情绪,但是会平复好自己的心情,再和居民沟通,“我是来帮忙的,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
“年轻人擅长用手机,问题解决起来特别快”
负责紫东苑小区工作的社工付怡给予了青年志愿者们很高的评价,“我特别庆幸自己及时招了志愿者,年轻人擅长用手机,问题解决起来特别快。”
和老人沟通、安抚老人情绪的任务多由社区里平均年龄七十岁以上的白发志愿者们来完成,分解社区工作、解除健康宝弹窗、培训新志愿者的工作则由青年志愿者们承担。
张蕊在酒店从事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很擅长将冗杂的工作流程化。她整理出了一份社区工作流程,将志愿者能做的工作和必须由社工做的工作区分开来,还把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详细写了下来,让新来的志愿者看了就能上手。为了避免志愿者们因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而感到厌烦,张蕊还提出轮岗制,让所有志愿者都能逐步熟悉全部的工作流程。
因为有做自媒体的经验,张蕊还将解除健康宝弹窗的流程做成了视频,发到社区群里,“这样居民们就不用挨个儿到社区去问了。”
核酸检测时排队时间过长是个令大家头疼的问题。为了缩短排队时间,青年志愿者根据紫东苑小区的楼数和层数,算出一栋楼全部居民做完核酸检测需要的时间,然后他们把每栋楼检测的时间错开,缓解了不少压力。
即使这样,核酸检测队伍中还是总有插队的情况出现。志愿者李金波耐心询问原因,插队的居民大多表示着急回家开视频会议或者上网课。李金波把这种情况反映给社区,社区便安排这类人群利用午休的一小时时间做核酸,和其他居民检测时间错开,互不打扰。
社区里的体力活基本上也交给了这批青年志愿者。陈华霖是名17岁的高中生,家人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他做志愿者。最近,他开始走出小区帮社区买药。挂号、找医生开药方、取药装袋,他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他帮忙买了60份药,从下午1点忙活到6点,黑色的大塑料袋装了满满三袋。那是他第一次觉得累,把药搬上车后,他才坐下缓口气。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时间久了,青年志愿者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感情也越来越好。
志愿者每天值班两个小时,张蕊告诉记者,她值班的时间是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有时候她也会累得起不来床,会冒出“今天不去了”的冲动。“但是一想到大家都勤勤恳恳地工作,我就不许自己打退堂鼓。”张蕊说。
居民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居民联合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承担了制作和运送志愿者们工作餐的任务,让志愿者忙完就能吃上热乎饭。
“有时候,物业的陈经理还会问我们,饭好不好吃,想吃什么就跟他们说。听到这些,我觉得我是被居民关爱着的。”刘一凡说。
张蕊感慨,这么一来,小区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倒是被拉近了。“以前我上班比较忙,没怎么和邻居打过招呼,现在我做志愿者帮助过的居民会记住我。有时候走在小区里,会有热情的叔叔阿姨跟我问好,问我是不是做志愿者的那个姑娘。很高兴我做的事也被大家看到了。”
家人也很支持他们的工作。刘一凡的父亲是一名从警三十多年的老警察,从小就鼓励他多去帮助他人,家乡出现疫情的时候,他父亲也是冲在第一线,从来没有退缩过。“我妈妈听说我做了志愿者,也是说做好事的话绝对不会拦着我,但是提醒我做好防护。”
李金波出差来到北京,因为疫情,“五一”假期不能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闲不住的他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身在济南的妻子很支持。张蕊则笑着说:“我每天干完活回到家,我父亲还嫌我做志愿者的时间太短呢,问我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几名志愿者约定,等疫情过去,一切恢复正常了,也要继续为居民们做更多事,继续发光发热。“我享受做志愿者的每一天,也期待着病毒清零后的生活。”陈华霖说。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彭镜陶 实习生 王烨烜 王晓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