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北京战疫30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北京战疫30天

地坛医院医护人员 患儿入院后 常在深夜接到家长电话

2022年05月2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时间:4月下旬 地点:北京地坛医院

  两个幼儿园的小患儿进入北京地坛医院,从这天起,北京地坛医院西南四区、五区科主任侯艺鑫常在深夜接到家长来电。为了提供充分照顾,医生用自己的手机主动给孩子家长打电话;有护士则为老人采购笔墨纸砚,帮助其打发枯燥的住院时光。

  深夜“接线”的抗疫医生

  北京正经历三年中规模最大的一起新冠疫情。在此轮疫情中,孩子成为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早在两个小家伙入院之前,北京地坛医院西南四区、五区科主任侯艺鑫已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摸排”,在名单中注意到两个孩子没有家长陪护,侯艺鑫主动给家长打了电话。对于孩子要独自住院一事,正在隔离的家长们焦虑万分,担心孩子不能适应,一位爸爸哭了出来。

  “我们也为人父母,特别理解家长的心情。打电话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情况熟悉熟悉,一方面也是安抚家长的情绪,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我们的安排,包括成立了专门的儿童治疗小组、病房中有24小时专人陪护等等。解释之后,家长变得比较踏实。”侯艺鑫说。

  侯艺鑫的电话就是这回被家长记住的。之后,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来电。白天侯艺鑫要进隔离区查房,手机不随身携带,家长们逐渐摸清规律,会在晚上打给她。一次深夜12点左右,一位爸爸打来电话,先为打扰她休息而道歉,又表示实在担心病床太高、孩子摔了,侯艺鑫告诉他,病房里已特意安装了床档,还给他传了照片。后来,侯艺鑫也存下了家长的号码,看到来信都会回复。如此接触了两三天,父母们终于放松下来,谈话时开始发出笑声。

  在医护的照顾下,孩子们也适应了病房环境。在这个患儿病房中,侯艺鑫还收获了孩子们捏的手工橡皮泥小蜜蜂。“‘大白’阿姨像小蜜蜂,因为太忙了。”

  老夫妻病房挥毫 用50幅字画向医护致谢

  令地坛医院西南三区护士长孙丽霞印象最深的,则是一对老夫妻。

  4月30日,两人作为确诊患者收治入院。男性76岁,女性70岁,被安排在一间病房中。其中,男性咳嗽、咳痰,既往有两次脑梗,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为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人群;女性病情较轻,但孙丽霞注意到,她心情有些低落,聊天中得知,两人是被突然通知阳性,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感染的,而社区有人指责,就是因为他们感染,整栋楼被封闭管理,她感到又自责又委屈。

  孙丽霞安慰她,谁都不想这样,不要放在心上。第二次查房时,孙丽霞了解到两人有书法、画画的爱好,但没来得及带工具,护士们在网上买齐了书画用品,送进了隔离病房。“他们一下就高兴了很多,说话语气都不一样了。”

  老两口曾表示,想给每位医护人员都留一幅字画作为感谢。到出院之前,两人一共留下了50幅作品。

  陌生的妈妈和随时备用的行李箱

  截至5月20日,北京此轮疫情已报告感染者1493名。

  侯艺鑫和孙丽霞均不是第一次抗疫,这次明显感觉疫情发展更快,患者数量迅速增多。

  4月27日晚上9点多,侯艺鑫接到医务处的电话,由于患者数量激增,医院决定紧急增加隔离病房。她赶紧将熟睡的女儿叫醒,打包好衣服和课本,送去爷爷奶奶家,然后拿上自己的行李赶到医院,开始布置新病区。病区“拓荒”是一个体力活。防护物资、医用耗材、患者要用的生活物资等等,都要医护人员一点点搬运布置,如此忙到后半夜,一群人直接在医院睡下。

  侯艺鑫感觉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除了处理行政工作,她还参与每日的查房,奥密克戎虽造成肺部炎症较少、症状偏轻,但此轮疫情患者群体复杂,老人、孕产妇、儿童等均需重点关注,每轮查房除了问诊,还要进行大量的解释科普工作,每次出来都是大汗淋漓。

  白天进病房,晚上深夜回酒店,孩子早已睡下。由于时间差,侯艺鑫和孩子们只能每周周末联系一次。她会和女儿聊聊学习上的事,4岁的小儿子却与她交流不多——儿子出生后第二年,新冠疫情袭来,侯艺鑫忙于工作,孩子一直交给爷爷奶奶照顾,与父母不大亲近,甚至不大喊妈妈。这是侯艺鑫最感到愧疚的一件事。

  “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疫情能更快过去。”侯艺鑫说。扛过了最初的入院高峰期,现在进入较为稳定的状态,每天都有患者出院。看到患者越来越少,是她最高兴的事情。

  北京地坛医院开设住院楼病区

  作为定点医院,在北京每起新冠疫情中,北京地坛医院都承担了收治新冠感染者的任务。为了收治大量增加的新冠患者,4月28日,在西侧应急区内的8个病区全部收满后,北京地坛医院按照应急预案,又紧急开设住院楼病区。数百名在院患者中,不乏备受关注的群体。据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5月7日通报,该院有上百名老人、76名儿童、3名孕产妇。

  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图片/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