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深读

临沂市关工委摸排帮扶孤困儿童5317名,超过8000名志愿者与他们“一对一”组建“临时家庭”

从“沂蒙无孤”迈向“天下无孤”

2022年05月3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22年1月11日,晨雨坐在顾圣妍腿上玩游戏。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2022年1月12日,高成友看望在育杰学校寄宿读书的润儿。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2022年1月10日上午,临沂市智星实验学校明德班正在上音乐课,世霞(第二排右二)学习吹葫芦丝。新京报记者 杨柳 摄
2019年7月24日,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与孩子们一起参加夏令营活动。受访者供图
2022年1月11日,世霞再次回到曾居住11年的老屋,屋内的墙上遍布裂痕。新京报记者 杨柳 摄
2018年,3岁的小晨雨在兔笼前玩耍。受访者供图

  临沂市内,沂水进入平原后河道变得宽浅。平缓河水的流经之地,靠着马路联排的“新农村”房屋齐整、气派,但深入村庄,能看到破败的石头房正被时间剥蚀,行将坍塌。2018年,10岁的世霞、9岁的润儿、3岁的晨雨和临沂9494个村庄内5317名孤困儿童,大多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他们或是孤儿、事实孤儿,或是精神病家庭儿童、服刑人员家庭儿童、特困儿童,多由衰老多病的祖辈照护,忍受着寒冷、饥饿,在匮乏的生活里摇晃着成长。直到临沂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给他们一个“临时”的家。

  从2017年至今,临沂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数千名志愿者深入全市走访16万多人次,行程970多万公里,共摸排帮扶孤困儿童5317名。如今,已有超过8000名志愿者与5000余名孤困儿童“一对一”结对,组建起“临时家庭”。

  三年多过去,志愿者们注视了孩子们的变化:世霞褪去家务的重负,不用再承担照顾弟妹和奶奶的责任;“问题儿童”润儿改掉了劣习,重新进入校园;曾有语言障碍的晨雨变得伶牙俐齿,2022年3月中旬到4月26日,居家在线学习的40多天,晨雨是班里的领读员。

  2022年5月29日,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和端午节,志愿服务团在临沂市罗庄区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名为“多彩六一粽叶情”的活动。活动上,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玩游戏,上台表演节目。7岁的晨雨还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孤勇者》。

  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认为,服务团最重要的工作是弥补孤困儿童亲情上的缺憾和陪伴的空白,解决他们的心理缺失。“他们没有父母亲的陪伴,我们志愿者就给他爱,给他关怀。一直陪伴他成家立业,长大成人。”

  10岁“小当家”照顾着奶奶和弟妹

  2022年1月11日,13岁的世霞再一次踏进自己曾生活11年的家。矮小的石头房遗留在临沂市兰陵县东庄村深处,被四周高大的水泥楼院所遮掩。

  “父亲去世,母亲智障离家。奶奶85岁,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有一个姑姑,自己生活困难。”孤贫儿童入学信息确认表上,短短两行字交代了世霞的家庭情况。确认表上的时间停留在2020年3月。

  奶奶去世后,院落再无人居住。屋内墙上遍布裂纹,一面墙上贴着世霞三姐弟曾获的6张奖状,另一面墙上歪扭着写了串电话号码和一个“姑”字——有事时,世霞用奶奶的老年手机打电话给姑姑。院子里散落着纸屑、瓶罐、麦秆,靠着石头墙的院子一角,是被草席和铁皮遮盖的漆黑色枯枝。

  “这是用来烧火的柴。”世霞说。把干燥的树枝塞进炉膛,再用麦秆引燃,土炉子上放着大铁锅,水开后烫一把青菜,下一把面条,便是祖孙几人的一顿饭了。当年,饭通常是世霞来做。年老的奶奶脊柱已经变形,多数时候,奶奶站在屋内,扶靠着门,胸前撑着拐棍,注视着世霞在屋外干活:提水,洗菜,做饭,洗衣服,扫地。

  2018年2月,服务团的志愿者宋彩云来到东庄村摸排孤困儿童的情况时,看到了这样一幕:世霞开着电动三轮车进院,三轮车后面载着弟弟、妹妹和十几个用来装水的大号饮料桶。一个清瘦的小姑娘,身上被溅得满身泥点,交叠在一起的手指冻得通红。瞧见陌生人到访后,躲闪胆怯地笑着。

  “你们去干啥啦?”宋彩云问。

  “我们去浇园了。”世霞回答。二月气温还未回暖,宋彩云留意到女孩穿得单薄,嘴唇发紫,说话时呵出团团热气。

  宋彩云觉得心疼,抱起躲在姐姐身后两个更小的孩子,“像棉花一样,轻飘飘的”。这一天,宋彩云和其他志愿者带着面粉和肉馅,为老人和三个孩子包了顿饺子。

  从那之后,宋彩云开始牵挂世霞一家人,也开始作为志愿者帮扶世霞的家庭。

  随着交往深入,宋彩云发现不过10岁的世霞是家里的“小当家”,照顾着奶奶和弟妹。奶奶多病,世霞常不上学在家顾看奶奶,学业断断续续。宋彩云发现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孩子们需要陪伴,也需要继续读书。2020年春节之后,信赖宋彩云的奶奶同意她带孩子们去临沂市读书。

  刚开始,三个孩子住在宋彩云家。世霞和妹妹都是长发,宋彩云对照着视频学习编发,给女孩们编复杂的麻花辫。刚到家时,怕孩子们睡得不踏实,她和孩子睡在一个房间,每晚抱着两个更小的孩子睡觉。

  2020年4月,奶奶去世,宋彩云带着世霞和她9岁的妹妹、6岁的弟弟,一同参加了奶奶的葬礼。

  在宋彩云家住了几个月后,通过服务团的对接,世霞和妹妹弟弟于2020年9月入学临沂市智星实验学校。

  8000名志愿者与5000余孤困儿童结对

  世霞的奶奶在世时,宋彩云每个月至少去看望一趟老人、孩子,收拾屋子,做饭,帮助家里办理缴费等事务。院子里种着一棵香椿树,地头上种着几棵樱桃树。匮乏的家庭习惯用果实表达对宋彩云的亲近。春季谷雨前后,椿芽鲜嫩,世霞顺着木梯爬上平房,探长了手摘椿芽,等宋彩云来时送给她;初夏,樱桃缀满树枝,孩子们挑选最光洁艳丽的果子,在宋彩云离开时塞给她。

  写着姑姑电话号码的墙壁上,世霞又用粉笔多写了一行:一个“宋”字,后面接着宋彩云的电话号码。

  像宋彩云和世霞这样的连接,在临沂发生了超过5000次。2017年,临沂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筹划成立。

  团长徐军从2013年起坚持爱心捐助事业,但多停留在物资捐助。转变发生在2016年中秋节前,徐军走访兰陵市磨山镇一户孤儿家庭。与孩子奶奶聊天时,徐军发现孩子长时间低着头,不说一句话。奶奶向徐军倾诉孩子的自我封闭:父母于同年相继去世后,孩子变得寡言,很少开口。

  徐军意识到,爱心物资无法弥补孤困儿童在安全、教育、心理、陪伴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目标,是帮扶失去父母呵护和长辈监管的儿童,不仅从经济上资助,更是给孩子们亲情和陪伴。

  2018年4月,服务团在当地民政部门安排下,组织数千名志愿者深入全市9494个村庄进行摸排。志愿者们累计走访16万多人次,行程970多万公里,共摸排帮扶孤困儿童5317名。如今,已有超过8000名志愿者与5000余名孤困儿童“一对一”结对,组建起“临时家庭”。

  “当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孤贫儿童这些词连起来,很多人首先产生的是担心和质疑。”山东青年作家张一涵说。

  起初,张一涵也有诸如“是否是炒作”“如何帮扶这么多孩子”的疑虑,多次跟随服务团走访孤困儿童家庭,切实看到志愿者为孩子带来的希望和笑容后,2021年,她开始写《天下无孤》,希望更多人看到孤困儿童群体。

  张一涵观察到,摸排走访过程中,有的志愿者会被村民误认为“人贩子”,遭遇辱骂甚至驱逐。为此,临沂市关工委作为帮扶工作的主管和协调部门,协调乡镇政府帮助解决帮扶中遇到的困难,消除村民的疑虑,让志愿者的帮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从语言障碍到叫志愿者“妈妈”

  2018年10月,志愿者顾圣妍走访黄山镇时第一次见到3岁的晨雨。破败的茅草房外墙已有裂缝,因家里养兔为生,地上遍布动物粪便和杂草,空气里弥散着动物的腥臭味和沤馊味。院子一侧堆着16个兔笼,兔笼旁,顾圣妍看到一个孩子坐在泥里和小猫小狗无声地玩耍。

  “看到这孩子的时候,他的眼神空洞无光。”顾圣妍回忆,随着深入了解,她拼凑出晨雨的生活:3岁时,晨雨的母亲离家出走,不久多病的父亲也去世了。晨雨和60多岁的爷爷一起生活。

  家里没有暖气,房子四下透风,为了暖和一点,小晨雨每天抱着猫入睡。家里养的一只猫,一只狗,也变成了晨雨仅有的玩伴。

  和晨雨几次接触过后,

(上接)  顾圣妍发现将近4岁的晨雨还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用语言交流。“孩子3岁以前不愿说话。妈妈走了,爸爸一死,就更不愿意说话了,尤其是见陌生人,根本就不说话。”晨雨的爷爷告诉顾圣妍。

  除了语言障碍,由于长时间和小动物生活在一起,晨雨不仅模仿小猫和小狗的叫声,也像小猫洗脸一样时不时缩起小手摸自己的脸。走路时,两只手也像站立的小狗一样,耷拉着垂在胸前。

  为改善晨雨的现状,顾圣妍提出要让晨雨脱离现在的生活状况,送他去学校读书。可要让孙子离开自己身边,爷爷非常警惕,对接帮扶的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顾圣妍定期到晨雨家走访,告诉爷爷帮扶并不是收养,晨雨永远是他的孙子。随着信任关系的建立,2019年3月,爷爷同意顾圣妍带着晨雨到城里上幼儿园。

  每天接晨雨回家后,顾圣妍会充当学生,唤孩子“晨雨老师”。晨雨喜欢这样的游戏,他把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讲给顾圣妍听。从三五个字到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晨雨慢慢地会背诵古诗,也能和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交流了。

  更深处的不安全感,则需要用更久的时间治愈。晨雨搬去顾圣妍家后,顾圣妍每晚搂着孩子哄睡。有时半夜时分,晨雨开始剧烈地咳嗽,咳醒了便开始哭泣。顾圣妍轻轻拍抚孩子的背,“抱抱,不怕”地轻声安抚他,直到晨雨哭声平息,再次入睡。

  长达两年的夜晚,是顾圣妍把晨雨从恐惧中打捞。日常配合着用药调理,晨雨的身体也渐渐强健,晚上也不再咳嗽了。

  服务团还为晨雨的爷爷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现在,晨雨7岁,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成绩优异,朗诵时字正腔圆,是班里的领读员。顾圣妍性格豪爽,晨雨也沾染了她的快乐,变得爱笑,活泼,喜欢拥抱,习惯表达爱。在幼儿园上学时,有一天接晨雨回家时,晨雨小声地叫了顾圣妍一声“妈妈”。那刻,顾圣妍心里柔情一片。

  叛逆少年的被接纳与接纳

  在服务团走访调查的5317名孤困儿童中,有1000多个是需要重点帮扶的儿童。有的孩子患有疾病,因家庭贫困无法得到及时医治;有的孩子因父母问题无法上户口;还有170多名因无人管教,懵懂无知、极易犯罪的“问题孩子”。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积极协调公安、教育、医疗等部门,为这些孩子办户籍、办学籍,检查身体,及时送去医院医治,也帮助孩子们改掉“恶习”,继续学业。

  张一涵在书中写道,这些“问题孩子”才是扶贫路上最后的“盲区”,是扶贫攻坚最后的“堡垒”。拉他们一步,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2018年秋天,高成友第一次见到9岁的润儿,看到的只有润儿撒腿就跑的瘦小背影。

  初到润儿生活的爷爷家时,高成友几乎无从下脚。满地垃圾,土坯墙壁几近坍塌。下雨天,需要在地上拿盆子接水。

  与老屋同样支离破碎的,是润儿的家庭。润儿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患上了狂躁型精神分裂症,易怒,狂躁,常冲去村民家砸抢。发病时,他甚至会殴打润儿。

  唯一陪伴润儿生活的爷爷前些年出了车祸,脑部受伤。据润儿的姑姑说,爷爷发怒时会用手腕粗的棍子殴打润儿。润儿挨了打,不敢回家,晚上只能躲在村里废弃的老屋或草垛里睡觉。

  润儿的生活凌乱粗砺。他不去上课,整日游荡在村庄和沂河边。在学校,润儿是出了名的“刺头”,老师无法管教,也没有什么朋友。在村里,好心些的村民若在饭点碰到润儿,会卷个煎饼递给他。有时饿急了,润儿不得已去小卖部偷点吃的。

  2019年1月,高成友组织志愿者修缮了润儿爷爷的房屋。与润儿对接后,高成友联系了一家精神病院,帮助润儿的父亲接受治疗。又送润儿去临沂的一所学校读书。每逢周末,他把润儿接到家里,润儿喜欢玩游戏,他就限定时间陪孩子玩电脑游戏。

  既往的岁月里,润儿像把随季节枯荣的野草般野蛮生长。一些流浪时的习惯并不容易改,比如不讲卫生,恶语伤人,爱打架,很难专注做事。有时家里的东西不见了,高成友洗衣服时,总能在润儿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丢失的财物。

  润儿倔强,自尊心极强,被说教时双拳紧握,低着头一言不发。一天夜里,高成友对润儿讲述自己同样崎岖破碎的童年。他不确定润儿是否能听懂,只是诚实地向少年展露曾经的匮乏,被放弃的委屈,对爱的渴望和恐惧。他说得流泪,转头看润儿,惊讶地发现孩子也在无声哭泣。

  由于学业被耽搁太久,润儿在服务团的另一位志愿者王老师家里补习差缺的课程。王老师不仅辅导润儿的学习,也注重培养润儿的德行。在王老师家一年多,润儿改掉了小偷小摸的习惯,也学会了洗碗、拖地、打扫卫生等家务活。2021年9月,润儿入学临沂市育杰学校就读初一课程。

  2022年1月12日,新京报记者在育杰学校看到了润儿。润儿高瘦,白皙,时而腼腆地笑着,露出尖尖的小虎牙。张贴在教室里的表扬栏上,润儿的地理和生物成绩名列前茅。润儿不善于表达感情,只有在高成友不在时悄悄说,“高叔叔很好。我生病了,高叔叔赶夜车来学校接我回家,喂我吃药。”

  11个城市成立孤困儿童志愿者服务团

  比润儿大一岁的世霞于2021年9月入学临沂市智星实验学校。由于学业落下太多,本应上初一的世霞没法跟上初中的进度,她转入由服务团与学校共同为孤困儿童开设的明德班,从小学的课程开始补起。

  在明德班寄宿学习,班主任李付华每天带着孩子们做早操,强身健体。每到周末,生活老师王秀梅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饭。对世霞的评价,老师们离不开“懂事,有担当,经常照顾别人”这几个词。

  和世霞最亲近的老师是同住在一个宿舍的语文老师刘元庆。有时,刘元庆帮孩子们洗衣服,世霞看到了觉得不安、诧异,刘元庆安抚世霞,“你是小孩,不用干那么多活。”

  世霞内心敏感,很多话只告诉刘元庆。在刘元庆跟前,世霞会抱怨,也爱撒娇,好像终于卸下担子,拥有了属于孩子的快乐。刘元庆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世霞可以活得更舒展。”

  在明德班,世霞和其他61名孤困儿童一起学习、玩耍。等补上课程后,他们会转入普通班。每月放假,世霞会回到宋彩云家。世霞最喜欢宋阿姨的手,握着宋阿姨的手,她感到安全。

  截至目前,临沂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这套“接地气、有实效、可复制、有温度”的帮扶模式,已开始在全国一些城市推行。济南、烟台、湖北襄阳等11个城市已成立了孤困儿童志愿者服务团,20多个城市正在筹备组建。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孤贫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从‘沂蒙无孤’迈向‘天下无孤’,我们的路还很长。”徐军说,3年内预计将有60个城市成立服务团,6年内计划将有200万个孩子被结对帮扶,基本实现“全国无孤”。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杨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