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5月28日,在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人才之策”论坛上,围绕“新格局新征程 职业教育正青春”这一主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晓军发表了主题演讲。同时,职业教育领域各方代表就产教深度融合等热点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职业教育具备非常好的发展基础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就职业教育基本形势、职业教育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举措等相关内容发表了主题演讲。
“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主题演讲中,林宇分享了他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形势的看法。
林宇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文共7个部分22条。该意见指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修订后内容充实,“这一切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各方的关注,也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特别是去年,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我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林宇说道。
此外,林宇认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以高职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发展变化最快,也成为高等教育当中最活跃的一部分。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推出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骨干校建设项目、优质校建设项目、双高校建设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并推进关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这使得高职教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针对中职院校,林宇指出,近年来中职院校开展了示范校建设,接下来将推出双优校的建设,这些都使职业教育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
对于备受关注的就业问题,林宇表示,职业教育的就业情况在各类教育中是最好的。其中,中职的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高职教育的就业率在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级当中是最高的。“我们很多的高职学校、专科学校的定位,入学的分数往往还超过了本科线,只有达到本科录取线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好的高职校学习,这些都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所以我想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具备了非常好的发展基础,也为下一步取得更好的发展打牢了基石。”林宇说。
为促进职业教育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林宇提出了一些基本举措。林宇认为,职业教育要健全培养体系,其中包括健全学校体系。中国的职业教育具备一整套学校体系,而随着职业本科学校的出现,这套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要进一步合理。其次,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
他指出,厘清专业,探索贯通培养是健全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一体化设计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不同层级之间的人才、培养、定位、接续关系在目录当中都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同时,目录的修订也使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能够与现在的产业和市场的需求更加匹配。”他提到,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探索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等不同学段之间的不同组合的贯通培养,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中国特色的学徒制的培养,以进一步健全培养体系。
林宇认为,要畅通职业教育的成长渠道。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向上成长的通道一直都比较窄,下一步根据新修订的职教法,教育部将着手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有更畅通的向上进一步求学的通道。
应强化评价激励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晓军表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沃土,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技能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着职业教育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从校园到企业、从教室到车间无缝衔接的优秀技能人才。”吴晓军说道。
吴晓军介绍,目前北京市共有26所技工院校,其中实施学制教育的有16所,在校生不足3万人。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经过院校三年、五年、七年的系统培养,成长为有为青年,活跃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科创中心建设、城市运行保障、现代生活服务等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吴晓军看来,北京市技工院校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自1951年北京市建立第一所技工院校至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技工院校由高速扩张期逐步发展为提质减量期。通过行业合并重组,技工院校的数量不断减少,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改革创新、调整完善办学体系和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实现了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在校生占比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求人倍率(岗位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维持在3:1等成果。
吴晓军认为,应强化评价激励,着力营造技能人才发展的环境。推动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机制,打破专业技术支撑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的界限,解决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问题。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给予市赛获奖选手和教练奖金、破格晋升职称和技能等级、办理落户等激励措施。
“技能培训在稳就业、保就业、促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晓军强调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他表示,为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北京市推出了以训稳岗、以训兴业的培训新模式,推动构建数字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培训工作三大转变。
其中,由小培训向大培训格局转变便是一大调整。吴晓军介绍,在北京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下,打造了一个总体方案和29项行业部门培训补贴政策的1+X政策体系,形成了管行业、管队伍、管培训的工作实践,建立了培训数据一网比对,一网归集,一网统计。同时,三年来,全市共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三百万人次。
此外,培训工作的调整还体现在技能帮扶培训向终身培训的转变,并面向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促进就业培训。吴晓军表示,三年来,开展本市农村劳动力等促就业、稳就业培训38.2万人。在做好重点群体帮扶培训的基础上,将培训范围扩展到企业职工,支持11万家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
与此同时,由传统培训向数字培训转变也是重点之一。搭建数字化培训服务体系,开放多元引进市场优质培训资源。企业可线上线下结合,通用自由搭配,按需组合选课,实现了平台广接资源,企业自主定制,职工线上学课,政府提供补贴的全链条培训新机制。同时,更加注重培训效果评价,采取培训过程+考核结果的方式,定制分类别、分时长的差别化培训标准,提高了企业和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学校、企业、专家共商“产教深度融合”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看待新职业发展前景?在2022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人才之策”论坛上,职业教育领域各方代表就产教深度融合等热点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学校和企业应形成良好合作运行机制
在新《职教法》中,将原来“产教结合”说法升级成了“产教融合”,并强调“产教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孙诚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根基。新《职教法》提到要解决“校热企冷”的问题,特别是鼓励企业能够积极投身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激励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改革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个办学者能够共同、共进、共谋,最大获益者是教师。”孙诚说,职业院校老师大部分还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校企合作,尤其是深度融合,老师对企业所需人才的诉求摸得更清,才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
那么,学校和企业如何才能把握住双方需求协作发展?
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赵爱芹表示,《职教法》中明确提到,职业学校应该在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和企业紧密结合。国家鼓励、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办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企业中还要设置院校教师岗位,要和学校共同实行学徒制等等。
她认为,在微观层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应注重几个方面,一是站在共建、共赢、共享的视角,有共同的理念、共同服务的目标;二是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双主体育人,共建重点专业;三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运行机制;四是实现重点项目同步、人才培养同步、整个企业的产能提升同步等。
民办教培企业可发挥“连接器”作用
中公教育多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探索,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公教育集团联席CEO何玓表示,在新《职教法》颁布之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分段化的。所谓分段化,是指学校完成人才培养后,社会培训机构对其进行通用类技能培训,走入企业后,企业对其进行入职培训。三方共同对一个人才进行分段化培养。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的浪费。
“新《职教法》公布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把过去分段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到如何能够把各方主体融合到一起,这也是发展趋势。”何玓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主体有其特长和优势。他举例说明,企业需要用工,企业也需要人才,企业的苦恼在于,学校毕业人员的技能无法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而学校毕业学生的痛点在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很多内容常与最新的市场需求、企业用工需求脱钩。
“在这中间,民办教培企业是能够发挥好中间件、连接器的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里,连接好企业、高校、职校三方共同的力量,成为力量的连接点。”何玓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可能每个人都会在职业生涯中面临一次或者几次职业技能的提升。中公教育在中间起的作用是赋能企业和职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的三段化变为一段化,节省整个社会资源的投入。
专家支招如何甄别培训机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变化,新型职业不断涌现。如何看待新职业的发展前景?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毕重伟表示,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涌现了很多新型职业。2019年以来,人社部共发布了56个新职业,这些职业覆盖广泛,主要涉及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比如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网约配送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当下需求。
从北京市和朝阳区来看,北京市人社局在2021年发布的“两区”建设人力资源目录中,就把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行业中的相关新职业列为“急需紧缺职业”和工种。从朝阳区2022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报告来看,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芯片设计、智能驾驶五个重点领域涉及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人员、工业视觉系统的运维人员以及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都是急缺急需的人才。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职业而来的,还有各类针对新型职业培训的机构,各种培训、考证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对于如何甄别职业技能类培训机构,毕重伟给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毕重伟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培训资质。培训机构要开展职业技能类培训,必须要经过人社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如果没有办学许可证,培训是不合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消费者如果想要甄别哪些是合规的培训,很简单,登录北京市人社局的官网查询就可以。”
“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真伪,也要做一个鉴别,要看认定机构是不是具有发证的资质。”毕重伟说,2017年以来,国务院进行“放管服”改革,技能人才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主要是由社会评价组织来开展,这些社会评价组织也需要到人社部门备案。据统计,目前北京市一共有24家社会评价组织能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认定工作。消费者也可登录北京市人社局官网进行查询。
毕重伟提醒,有的培训机构承诺包过,不过退款,实际上涉嫌虚假宣传;承诺证书可以挂靠取得高额回报,这是不合法的;另外,有的培训机构为了获取消费者信任,称其是指定培训机构或者是官方授权培训机构,但官方层面不存在指定和授权,培训机构有资质就是合规的,没有取得资质就属于不合规。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苏季
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林宇
技能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着职业教育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培养从校园到企业、从教室到车间无缝衔接的优秀技能人才。——吴晓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