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8:人物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

要学会调整心态 享受“最辛苦”的工作

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受访者供图

  高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福说他原本最想学的是建筑、机械制造,但在1979年高考后他被山西农业大学的兽医专业录取,他很快调整好心态欣然就读并一直努力学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今年受疫情影响的高考学子给出建议:“我们是时代的产物,要学会面对现实。”但所谓的“面对现实”,绝不是“躺平”,而是基于现实和爱好,进行调整,比如他本人通过持续地学习,实现了从兽医学学生向医学科研再向科学院院士的“逆袭”。他也建议年轻人不管考到什么样的学校,要迅速做心理调整主动适应环境,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他说,总会有一个接口,让专业和爱好产生连接,就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同时,也要多读书,不断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信心,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众筹”买录音机只为学英语

  新京报:你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有不少受时代影响的大龄考生,今年的考生也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影响,你当时是如何应对的?对青年学子有什么建议?

  高福:由于家庭影响,我报考的专业都是建筑、机械制造等,最终却被录取到山西农业大学的兽医专业,并不是最初想学的。但改革开放初期,能考上大学很幸运了,山西农业大学又是当时山西省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我调整好心态,就去读了并且一直努力。

  今年的学子们赶上了疫情,我们是时代的产物,要跟上时代步伐,也要学会面对现实。当前,你的奋斗目标是高考,就先把高考的任务完成,选择合适的大学,让自己有提升的机会。

  新京报:你是如何完成从兽医专业向现在从事的微生物和传染病方向转换的?

  高福:我的建议是,第一,不管你高考落到什么样的学校,赶快做心理调整主动适应环境。第二,你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总会有一个接口,让专业和爱好产生连接,就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

  比如我学的专业包括传染病,传染病很多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我当时对这个细分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大一后期开始读相关书籍。最后通过读研、读博,成功转向了现在的研究方向。那么,就有了第三点建议,大家要认真学习、多读书,不断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信心,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新京报:听过一个你早年英语基础不好,“众筹”买录音机的趣事,能否讲讲你是如何练就一口流利英语的?

  高福:我的英语老师原来是学俄语的,分配后才转教英语,他的发音带有俄语颤音,一般人模仿不来。因此我决心买录音机自己练发音。我的家庭条件不足以让我买,同学、亲戚、老乡,每个人借给我一点钱,最终买下了一台。我一直很感激,一路走来,帮助过我的人。

  很多人买录音机是用来听音乐、唱歌、跳舞,但我只用来学英语。现在在同辈人里,我的英语算不错的,他们都说我“英语发音比普通话标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每个个体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也不同,但每个人都要想清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再想一想解决问题的路径,但只要你绝对想干成一件事,就一定能实现。

  新京报:相当于这台录音机帮你打开了英语世界的窗户,而英语帮你打开了世界的窗户,后来才会有一系列出国深造的机会?

  高福:我是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公派留学机会出国读的博士,为什么会把这个机会给我?那个年代去英语国家留学,需要参加英语水平考试(EPT),我连续考了三次,最后一次远超国家公派留学的标准。后面还考了托福和雅思,成绩也不错。年轻人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机会来了,你能做成,再给你增加事,你不怕辛苦,又做成了,这样不断地超越预期、超越自我,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要学会去伪存真 去除头脑里的迷雾

  新京报:你面对埃博拉病毒以及新冠疫情都冲锋在前,曾经遇到过最危险、最艰难的情况是什么?

  高福:我是搞传染病的,出现什么样的病毒,我去研究也很正常。真正辛苦的是基层一线的同志,包括大家说的“大白”。但希望大家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你喜欢上这份工作,那么别人认为是在吃苦时,其实你是享受的。当你享受一份工作的时候,就不认为它很危险。

  新京报:以你名字发表在SCI的论文有500余篇,你是如何静下心来专心科研的?

  高福:不能用SCI的论文数量,或院士头衔来定义做科研这件事,“脑袋里有没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有过困惑的时候,早期也有学知识记不住的时候,但经过调整,逐渐走到了这一步。

  有人说,我们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很多文章,被后来者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发表论文、观点时被假象蒙蔽了。事实上,大部分的实验或者成果是存在偏差、错误的,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科研领悟力——去伪存真的能力,还有勇于舍弃的能力。

  如果科研工作者,经过反复实验后推翻假象,那就是作出了贡献;而如果无意中发表了错误的研究成果,也是可以被原谅的,这是科学发现的必经之路;但如果不舍得放弃错误的成果,故意发布,也是学术造假的一种。所以,科研工作者要及时去除头脑里的迷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律,学会去伪存真,去除头脑里的迷雾。

  新京报记者 白金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