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乡村振兴特刊·组织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乡村振兴特刊·组织

组织振兴

20万农村党员 筑基层坚实堡垒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21年4月,西槐庄村,团委组织来科技小院。受访者供图
2018年6月,城子村党总支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十三个涉农区中,3700多个村子里的基层党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乡村治理也是一次大考,各地经受住了考验,北京的乡村更是经受住了考验。过去的两个多月,在北京各区奋力抗疫的过程中,村党组织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和部署要求,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目前,北京3764个村级党组织、20.4万名农村党员、2.1万名村“两委”干部,正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形成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把村民当家人,没有解决不了的事”,这些“家常话”,是北京乡村基层干部的“心里话”,也是他们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中的经验之谈。

  

  善治乡村

  关键在解决一个“散”字

  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

  北京门头沟区龙泉镇的城子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乱村”。1993年,治理永定河时期部分征地未解决农民转非问题,成为村里的积案。加上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后,城子村人口多,来源复杂,新老户矛盾突出,村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时间退回到九年前,那时候的城子村党组织涣散,问题似乎积重难返时,周德来当选村书记,组建“两委”班子,从此开启了全新的村党组织的治理道路。

  迎难而上,城子村新“两委”班子成员上任,第一块硬骨头就啃下了遗留20余年的永定河征地转非的“老大难”问题,123名村民实现转非。2016年,落实门头沟区政府“不全征全转”政策,城子村972人实现整建制转非,村民享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

  而后,城子村通过追回欠款、购买商铺、信托理财等措施,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按照社龄每年分红。周德来细数,现在上了岁数的村民,每年分红就能拿到小一万元,加上农转非的退休金,一年就能拿到四五万元,“说白了,得让村民有钱。”

  经过了拆迁、农转非,城子村村民搬迁上楼成了居民,享受到了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目前,972名村民大部分住在蓝龙小区,实行村居并行,在双轨制治理的模式下,村“两委”与社区少不了互相帮忙。经过小十年的村民治理,城子村“两委”通过把村民当家人的治村办法,实现了多年的和谐发展。

  6月7日下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周德来是399名“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之一,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受表彰。而他背后所代表的城子村,也从曾经全区信访排名第一的“问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村,连续多年,城子村没有一起重大纠纷,也没有一次上访事件。

  城子村的巨变是北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为了补齐农村基层组织短板弱项,北京市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集中整顿,2017年以来,分三轮确定435个市级软弱涣散村进行集中整顿,全部实现转化提升。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村民的诉求是否得到解决,这些直观地反映在了村民的满意度上,记者了解到,2021年,北京市农村居民对乡村治理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8%。

  选优配强

  村干部办事得“未诉先办”

  在城子村,“两委”干部并不按照八小时制来工作,“关键是在八小时以外。”城子村通过一事一议,制定出了“五微”党建工作体系,其中“微办公”就要求干部服务村民的时间不只在上班的八小时内,下班后同样要服务村民。

  任何一个村民都可以直接跟村“两委”反映诉求。家里孩子入学、亲戚朋友租房、残联补助、户口迁移落户等问题,有的并不在村委会管辖范围内,但是周德来了解到这些诉求时都会伸一把援手,“为村民办事,得未诉先办”。

  日积月累,村民们就习惯了,有问题先找村委会,把问题消化在村,更多还要在问题爆发之前解决掉。周德来鼓励干部党员做村民的调解员,采访中他就介绍近期刚得知村里有姐俩正在闹矛盾,他就想着约姐弟俩先出来聊一聊,化解矛盾。

  “村‘两委’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村民。”周德来做了九年的基层工作,对如何激发村民的劲头,有一套简单可行的经验。他说,“其实很简单,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村民,‘两委’班子的6名成员带着村里的88名党员做事,近1000个村民也就跟上来了。”

  周德来说起村里的班子成员如数家珍,他说自己有一支“精英组织”队伍,能够帮忙出谋划策。“两委”班子成员中有物美的管理层、经营大车的老板、精通翻译工作的合资企业职工等。

  城子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彭小芳主抓党建,她介绍城子村“两委”班子中只有两名成员没有兼任,党总支书记兼任村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兼任村委会副主任,青年委员兼任治保委员,组织委员兼任协调专干。不过,党总支成员由88名党员投票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

  像周德来这样一肩挑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2020年换届后,北京市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3.5%,比2018年换届前提高29.2个百分点。村干部也呈现出学历提升、年龄下降的趋势,据调查数据显示,村干部平均年龄47岁、降低了2.6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8.5%、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各村全部配备了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

  作为一个拆迁村,城子村最初面临着几大家族的纷争,最初上任时,周德来和班子成员要想为村里做事十分难办。周德来说起治村的妙招,其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村民当家人,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在城子村实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村里组织文明家庭户评选工作,党员和村民们争相捡垃圾、打扫卫生,党员冲在前,村民们也都跟着干,“党员的表率作用出来了,村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小区里几乎看不到垃圾,从城子村出去的村民,心里都觉得很自豪”。

  十年来,北京郊区的基层党组织不仅加强队伍、治理软弱涣散,还将黑恶势力清扫出门。据介绍,经过近两次换届,北京乡村将涉黑涉恶、受过刑事处罚等有前科劣迹人员,彻底挡在了基层党组织门外。

  壮大集体

  285个薄弱村走出窘境

  在距离龙泉镇80多公里外东南远郊的西槐庄村,是典型的农业村落。像北京许多农业村庄一样,村民们主要依靠土地增加收入。

  “怎么能让村集体有收入”,曾是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学武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西槐庄村有230多户村民、共600多口人,近年来,西槐庄村逐渐打破了村集体零收入的困境。2020年,西槐庄村通过流转土地,集体建设了十五座大棚,8月20日建完大棚、22日就种上了萝卜,下半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1万元。

  到2021年,西槐庄村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近35万元。眼下,村里的西红柿正是上市的时候,预计今年村集体通过种植萝卜和西红柿等,可实现50万元的收入。

  2012年,姜学武高票当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过这个“掌舵人”的身份,并不在他最初的职业规划里。姜学武原本是永乐店地区的饮料代理商,在镇上做着前院超市、后院批发的生意,一家人日子过得非常红火。

  从一名工商户转变成了村干部,姜学武坦言第一个变化就是挣钱少了。做村书记,姜学武此前从没想过。在参加村里老书记的追悼会上,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把姜学武叫住问,“我把咱们村的老的少的党员都捋了一遍,只有你能掌咱们村的舵。”

  当时姜学武看到70多岁的老爷子还在为这个村的接班人忧心忡忡,心头一热。就在犹豫的时候,村里多名党员找到姜学武,认定他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合适人选,并且他们还联名到镇政府请求姜学武回村做书记。那一年,姜学武高票通过了选举。

  十年来,西槐庄村“两委”干部队伍精干,5个人的小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姜学武经常告诫班子成员,“当村干部不是为自己、为部分人、为选你的人服务,而是为全体村民服务,全体村民的意愿才是村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然在村委会干就要做到让村民满意,让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得到践行,做到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家事去办。”

  曾经的经济薄弱村有了产业,姜学武和“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集体增加收入,干劲十足。今年,村集体新增30亩流转土地,目前正在筹划建设大棚。另外,还申请到110多亩的预备地,如果西红柿、萝卜产业等发展得好,将随时启用这些预备地壮大集体产业。

  在北京,西槐庄村不是个例。截至2021年底,59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中已经有285个村子,与西槐庄村一样,改变了集体经济薄弱的窘境,占比48.3%。

  驻村书记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要想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乡村的基层党组织不能缺兵少将,而要不断补充精兵强将。

  2015年开始,北京市从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截至目前,累计选派6批、2074名优秀干部,实现了各类重点乡村和薄弱村全覆盖。

  西槐庄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突破,还要说另一个关键人物江宁。江宁是华夏银行的支行长,2018年开始做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帮扶的第一个村子是通州区永乐店镇临沟屯村。2020年1月1日,江宁调任西槐庄村第一书记,驻村整两年。驻村第一步,江宁先跟姜学武及“两委”班子成员交流,了解他们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并对村子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调研过程中江宁发现,人们都说西槐庄的萝卜在十里八乡有名,但是村里却看不到种萝卜的村民。“了解后才知道,由于传统萝卜产值低,村民收入少,加上劳动力流失,于是村民们逐渐放弃了萝卜的种植。”江宁立刻建议,要重拾西槐庄种青萝卜的口碑,建立一村一品,通过流转农户闲置耕地,由村集体组织规模化种植,以此强化西槐庄村萝卜品牌效应,打造成村集体经济。

  2020年,西槐庄村流转了约30亩耕地,建成了15个蔬菜种植大棚及几亩耕地。有了土地,还要有技术,江宁迫切想为村里留下一支队伍,为村子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在考察北京市大兴区小黑垡村时,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模式后,江宁把农大的教授请到了村里,2020年11月11日,西槐庄科技小院正式挂牌。

  科技小院师生的到来,带来了科学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模式。西槐庄村通过农大引进新品种,萝卜的价格提上去了,10斤一箱的萝卜可以卖到55元,还经常卖到脱销。

  为了充分利用大棚设施,西槐庄村采取了秋季种萝卜、春季种西红柿的轮作方式。2021年,西槐庄村在15个大棚里引进试种了优质番茄,寻求打造春季品牌农产品。现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也在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番茄,小院的师生所选择的果粉番茄品种果肉偏软,果汁含量更丰富,非常适合鲜食。

  两年间,江宁协同西槐庄村“两委”班子成员,从西槐庄村实际出发实践产业帮扶,引进社会投资30余万元对废弃鱼塘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养殖和垂钓休闲相结合的“西槐庄垂钓园”,实践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项目的力量,带动西槐庄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如今,江宁已经不再担任西槐庄村驻村第一书记,但却给村里留下了这支带不走的智囊团队伍。

  “帮扶的村子一定是千村千面的,没有一模一样的村子。”江宁说,即便都是发展西红柿产业,但是西红柿的品种和上市时间也要打出差异化,这也是根据村子具体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的。

  2022年1月1日,江宁到密云区新王庄村任职第一书记。延续前两次驻村的经验,这次依旧没有着急开始引入资金和项目,而是首先进行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了解到村子的实际状况,再进行规划,给村里注入产业力量。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六年多时间,北京的驻村第一书记已经累计在农村实施334个党建项目,开发引进1084个富民项目,招商引资22.8亿元,协调派出单位直接投入钱物折合人民币5.1亿元,有力推动了乡村发展。

  疫情防控

  党员带头值守第一道关卡

  在西槐庄村的两道卡口上,白天值班大都是村里的党员,“由于村里的党员年龄都偏大了,为了身体考虑,晚上再由年轻的村民值班。” 姜学武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村卡口随着防疫政策进行调整,一个卡口设置两名值班人员,“在防疫工作中,党员是主力军。”

  目前,西槐庄村39名党员平均年龄较大,为了让干部党员队伍年轻化,近两年村党支部有意识培养发展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号召青年村民积极写入党申请书,并进行严格考察。“村里向镇里争取更多的入党名额,之前是每两年发展一名新党员,去年争取到一年发展一名新党员。”

  近期,在北京疫情防控形势复杂的时刻,城子村向村里的党员发出倡议书,号召党员在核酸检测、卡口执勤、疫苗接种等工作中,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城子村“两委”经常组织党课,有时候周德来会建议党员们把自己的初心再次写出来,“党员都有初心,特别是在宣读入党誓词的时候。村‘两委’要帮党员守住初心,有了这份初心,才能激发出党员的使命担当。”

  疫情期间,在城子村小区的卡口,同样是干部党员冲在防疫第一线,24小时轮流值班。2020年初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大年三十开始采取防疫措施,城子村“两委”干部直接在村委会吃书记带来的点心盒子。那年的经历让彭小芳很难忘,封闭管控小区、张贴防疫通知、制作村民出入证、卡口轮班值守,什么都是第一次干,没有经验可循,“那个冬天还格外冷,书记带头值班,我们都叫他‘周铁人’”。

  “在村里,党员干部卡口值班都没有补贴,村民们打疫苗也没有奖励。”周德来说,但是在城子村,一个“打疫苗”的牌子,再组织一辆车,不用任何鼓励措施,村民全主动接种疫苗。

  在疫情防控中,村居是防控政策举措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村居卡口也是保障村民健康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村里的干部党员扛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筑牢筑实了农村疫情防控的有力防线。

  基层干部语录

  大兴区亦庄镇党委书记王森:

  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

  门头沟区龙泉镇城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德来:

  把村民当家人,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平谷区夏各庄镇贤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牛国臣: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建设靠制度。

  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东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宝亮:

  村干部要把村民当做亲人,要为村民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

  【记者手记】

  深夜一通2小时50分钟的电话

  夜色已深,记者其实怀着抱歉的心态,拨通了周德来的电话,因为不知道他的生活习惯,是否有打扰到休息。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周德来一句“久等了”,直接打开了我们的话匣子。记者白天给村委会打了几次电话,都没能联系上周德来,原来疫情防控吃紧,他一直在外面忙于工作。

  准备的几个问题,周德来回答起来滔滔不绝,这个村子他实在是太有感情了。村庄治理,周德来有自己的细致思路,也有自己的独特办法,能把一个“问题村”治理成和谐村,他该强硬时一步不让,该温和时苦口婆心。

  说起乡亲,周德来说这是自己最大的“软肋”。只要有点空闲,周德来就想主动到村民家里串个门,很短的时间,不喝水也不坐下,三言两语的家常话,他就是想跟村民处成朋友和家人。

  同事叫他“周铁人”,是因为疫情吃紧那段时期工作起来太拼,彻夜加班不知疲倦,不过“铁人”的工作思路可很细致,那些治村之道脱口成章,“当干部不是为挣钱的”、“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好班子要有好制度”、“我是为亲人服务”,聊起组织引领,聊起村庄发展,周德来充满激情。挂了电话,已经是深夜,通话时长两小时五十分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周铁人”的拼劲与对乡亲的感情,正是北京2.1万名村“两委”干部的缩影。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