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阔步建设中的“理想之城”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观察家】 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真正成为宜商、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

  “变化太快了,城市副中心真是一天一个样!”一位土生土长的通州人,用相机拍工地夜景,感觉效果不太理想,第二天晚上再去同一地点拍摄,竟然找不到相同画面。原来,仅仅过了一天,眼前的建筑就升高了一层。

  变化快,不仅是身居其中的每位市民的普遍感受,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速度的彰显。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阔步前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顶层设计,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这一指示,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锚定了方向。

  2019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明确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城市副中心作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定位日益明晰。今年2月,北京发布了《关于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进一步细化了实施路径。

  至此,经过5年时间的不断推进,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系列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

  强身健体,抓住“有序承接”机遇

  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优化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这也成为检验过去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人口到2021年底达到184万人,较2014年刚刚开始做疏解工作时增加了将近36万人。与此同时,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下降了15%。这一升一降,直接体现了副中心在承接人口转移上的成效。

  在产业上,城市副中心的“腾笼换鸟”效应也愈发显现。一方面,过去几年,通州区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腾退土地量位居北京市第一。另一方面,一大批企业迁入通州,持续为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增加新动能。如数据显示,仅朝阳区在去年1—8月,就有2543家企业落户通州,其中税收超百万元的企业就达7家。

  可以明显看到,过去5年,城市副中心的人口流入和产业迁入正在形成强大的共振效应,不仅是推动城市副中心强身健体,也为北京解决“大城市病”发挥了显著作用。

  机制创新,促改革落地便营商

  作为新建的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更体现在体制机制上。这方面,城市副中心既充分利用了政策优势,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如2020年3月,北京市政府首次赋予城市副中心管委会30项市级行政权力,打通了从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审批,到投资项目核准等项目落地的全链条,极大提升了行政办事效率。

  目前,北京市分两批赋权城市副中心137项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了“副中心的事情副中心办”。在城市副中心,1580项政务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营商环境考核上,城市副中心从北京市考评第三梯队跻身第一梯队。

  这些改革举措,在深层次体现了城市副中心的治理机制上的“新”。放眼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继续朝着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阔步迈进,真正成为宜商、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为“新北京”打开全新的想象力。

  □武尼(城市经济研究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