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下一篇

冲刺就业季,为高校毕业生牵线搭桥

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外在的帮扶如何周全,都需个体的努力来摘得成果。

  6月以来,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关键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史上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叠加疫情冲击,导致今年就业形势严峻。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高校、企业牵线搭桥、精准帮扶,在开拓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指导等方面积极出招,政策方面也在持续发力,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大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尤其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着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关系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否平稳顺畅。因此,每位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只是个人的饭碗问题,也是对社会的一场“大考”。

  6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5月份以来,全国疫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分析指出,5月中国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增多,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6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应该看到,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定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将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在经济大盘稳固、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无论从岗位供给总量还是结构上,都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托底”。

  但具体到每所学校、每个毕业生,可能遇到困难种类不同,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不一。有的是择业观念问题,有的可能专业偏冷门,有的领域岗位供给总量不足,有的行业可能还出现结构性“缺人”。而在求职过程中,简历的完善、面试的表现、乃至个人的着装及仪表可能就关系到一份工作的得失,影响到一位毕业生的前途和人生方向。

  所以,就业问题从来不只是“你需要,我愿意”那么简单。从宏观层面而言,涉及供需信息的匹配,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微观角度看,则与毕业生个人专业素养、应变能力等息息相关。为此,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协同发力,共同解锁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时遇到的难点、困境。

  事实上,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家已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取消就业报到证、简化存档规则,推进体检结果互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为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等。不弃微末、织细织密服务网,力求为每位毕业生搭建起成就梦想的舞台。

  而肩负毕业生就业工作主体责任的高校,也在积极为学生谋出路、扶一把、搀一下。万企进校、精准帮扶、访企拓岗、就业指导等专项行动正在各地各高校着力推进,为毕业生求职之路护航。其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不少高校拓展就业渠道的方向,也为企业延揽人才,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对接路径。

  比如,在新京报发起的“职引未来——我帮毕业生找工作”特别行动中,高校可以借助媒体资源,直播带岗,向受邀企业和社会大众推介学校毕业生,直接便利的沟通渠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扫除了就业困难和障碍。此外,有的高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有的地方打造“政校企合作模式”,由政府搭建平台,帮助学校与可信赖的优质企业更快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

  这些探索和尝试,体现了社会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关心关爱,也为他们顺利实现就业,添柴助力。

  但外在的帮扶如何周全,都需个体的努力来摘得成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从“象牙塔”走向社会,需要勇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韧劲和一往无前的锐气,人生的路从来没有容易的,也注定要自己用双脚来丈量。国家和社会提供了舞台,个人也需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撑起一片天地。如此,才能不负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不负人生梦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