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由2017年4572亿元增长到2021年6956亿元,五年来增长52%;2022年城南地区预计完成投资1070亿元
| ||
| ||
| ||
| ||
十二年来,北京见证着城南地区的巨变。
北京城南,指的是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区域,紧邻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之间。
2010年,城南行动计划掀开了北京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从2010年到2020年,北京城南地区生产总值由2296亿元到5592亿元,增长了140%;2021年7月,北京发布《推动城市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启动了第四轮城南行动计划。
城南行动计划是北京落实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城市南北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导重大项目和优质资源要素优先在城南精准布局,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城南地区发展短板不断补齐、发展格局逐步清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城南地区正在崛起。
未来,城南地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释放更多发展空间、聚集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承载更多首都功能,在减量发展刚性约束下,努力成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焦点1
五年来GDP增52% 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城南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17年的457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956亿元,五年来增长52%,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5570亿元增长到9063亿元,增长63%,产业结构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全面转变。
近年来,城南地区推动功能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深耕细作重点领域和细分行业,着力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城南地区涌现出了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了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由企业简单聚集不断向集群创新、转型跨越转变。
以经开区为例,高端汽车是经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布局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燃料电池产业,已形成以奔驰、北汽新能源等为龙头,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创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以百度阿波罗公园自动驾驶基地、小马智行等智能网联翘楚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成为经开区乃至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同时,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药物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全产业链的医药创新体系,园区聚集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12个国家级院所,科兴中维、热景生物等159个高精尖项目,经过多年夯基垒台,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提前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副总经理申海成介绍,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园区,近五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创建科技创新区为立足,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大品种工艺提升改造,拥有上市产品622个,在研产品232个,一类新药4个,国家创新医疗器械9个,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药谷”,打造国际化生命健康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申海成表示,下一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将进一步释放人才、技术、资本、平台等产业要素活力,继续推进园区从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经开区全力服务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稳产达产,推动开展闭环生产、实现关键环节核心岗位不停摆,通过一揽子政策,投入2.1亿元资金助企纾困,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保通保障货运物流,充分发挥了全市制造业压舱石作用。
作为打造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城南地区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这一定位,建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启北京航空“双枢纽”时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临空经济区,集成注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贸区和综保区创新政策,大力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消费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国家对外开放新窗口。
此外,城南地区“一核两翼”的腹地功能持续彰显。五年来,城南地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雄城际铁路全线通车,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北京丰台站启用,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西延开通运营,京雄商高铁、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等正在加快建设中。
焦点2
引入优质教育 新增中小学学位超4万个
五年来,城市南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已经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阶段,城南各区积极办好群众身边的事,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在教育方面,通过与名校签约合作办学、落地市统筹特色优质学校等多种途径,城南地区加快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北理工附属实验学校等14所学校建成启用,北京第五实验学校9月开学招生,共新增中小学学位4万个以上。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便是典型案例之一。该校是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成员校,是集小学、初中、高中及国际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共有在校生6000余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联合办学后,学校为经开区的学生带来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王教凯说。
在医疗方面,城南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吸引了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向南转移。五年来,城南地区新增床位4400余张,三级(甲等)医院数量又增加4家,极大地缓解了城南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同时,天坛医院新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等已投入运营,北京口腔医院新院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等5所医院正在加快建设,北京儿童医院、宣武医院也将落地城南,公共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在交通方面,五年来,南部地铁线路从5条增加到14条,运营里程由90公里增加到230公里,轨道线网规模跨越式增长2.5倍。随着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延至良乡站,房山线北延、燕房线建成通车,房山区与中心城区通勤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此外,随着地铁8号线四期、14号线中段和19号线一期等线路开通运营,有效解决了丽泽、新发地、大兴瀛海等产业、居住密集区域地铁“空白”问题,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在生态空间方面,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大尺度造林15万亩,打通机场周边7条绿色廊道;青龙湖森林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园建成开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加快建设,绿色版图持续扩大,人均城市绿地面积从30.1平方米增加到47.9平方米,PM2.5从6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微克/立方米,城市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大幅提升。
在城市服务保障方面,城南地区作为首都高品质生产生活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区,疫情以来,城南各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达产,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全北京市生产生活物资供应。
其中,丰台区新发地市场,托稳全市“菜篮子”,做好首都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经开区的疫苗、试剂等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研发和生产,城南地区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坚强支持。
焦点3
未来将打造博物馆群
近年来,城南地区发挥南中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打造蓝绿交织、文化交融的首都西南部生态文化发展轴带。
位于南中轴上的南苑-大红门地区是首都城市整体布局的重要战略空间。五年来,大红门地区疏解腾退了45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彻底告别服装商贸业态,拆除违法建设40余万平方米,腾出了60万平方米的可利用优质空间,增加绿地面积65万平方米。
大红门地区正在实现“华丽转身”:区域性批发市场变身政务服务中心和便民图书馆;服装商贸城变身国际文化科技园;旧货市场变身森林湿地公园。
随着大红门地区规划批复实施,未来,城南地区将打造博物馆群、礼乐双轴、“南苑风韵”、“南囿秋风”等重要文化景观节点,打造国际一流的文化博览区。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节点保护方面,长辛店、卢沟桥-宛平城等红色资源焕发新活力,打造红色革命纪念地,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被誉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遗址,发掘出众多文物,成为北京3000年建城史的见证者,将进一步加强保护,启动遗址申遗工作,重现北京历史记忆。
未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将有效串联京西南众多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节点,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绿水青山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带发展活力。
焦点4
2022年城南地区推动重点项目超200项
伴随着资源优势释放,近年来,城南正在成为投资热点区域。一方面,产业发展空间优势逐步释放,经开区已由60平方公里扩大到225平方公里,丽泽金融商务区还有约280万平方米产业承载空间,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良乡大学城扩区工作加紧落地,南苑-大红门地区疏解腾退后释放了宝贵发展空间。
第一阶段行动计划,即2010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完成投资8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占比63%、产业占比15%。第四阶段行动计划,即2021年至2025年,平均每年投资1000亿元,产业投资占比超过50%,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6%。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到城南的比重由30%增加到36%。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城南发展后劲强劲,2022年保持投资力度不减,推动重点项目超过200项,预计完成投资1070亿元。随着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消费枢纽等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城南地区还将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近年来,城南消费亮点频现,房山区龙湖天街、熙悦天街、丽泽天街等一批区域性地标级商业中心建成投用,首创奥特莱斯、花乡奥特莱斯等一批热点商圈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半径,首店、网红打卡地不断推出,城南地区逐步成为城市消费热点地区。
目前,城南地区正在打造“亦城之心”、大兴市场路、轨道微中心等不同规模、多种形态的城市活力中心,织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未来,将通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更多有品质、聚人气、多元化的城市活力空间。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城南地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和“四个服务”水平,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同时,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等“五子”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释放更多发展空间,聚集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承载更多首都功能,在减量发展刚性约束下,努力成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