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
北京将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等。
“两区”建设
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
【报告摘录】
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一年多来,“两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三大特征,立足降成本、享便利,创新实施了上百项政策制度,进一步筑牢了“两区”的开放引领优势。
如科技创新方面,启动“报备及批准”政策试点,企业从申请认定到获得批准用时仅一个月,较常规审批流程大幅压缩80%以上。服务业开放方面,率先落地证券业、期货业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向境外人员开放首批35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录,认可82项国际职业资格,搭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境外从业资格证书查询平台,在自贸试验区内实现免费查验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服务,首创推荐制人才引进模式,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的两证连办,促进人才流动便利。数字经济方面,国际首个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机科技创新平台在京设立,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建立数字经济中介产业体系,全国首个跨境数据托管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一年多来,上百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落地,比如在科技信息领域落地了SMC中国区总部、施耐德研发中心等一批中外机构;金融领域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的保险资管公司、全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公司等7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京落地。
在“两区”带动下,2021年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达到1900多家,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增长52.6%,高于全国89.1个百分点;合同外资400多亿美元,增长1.1倍,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155.6亿美元,增长10.3%,达到历年第三峰值。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9%,自贸试验区所在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6.3%,提升到91.6%,提高了5.3个百分点。 新京报记者 陈琳
背街小巷整治
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
【报告摘录】
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
“背街小巷既是‘里子’也是‘面子’,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考场’。”说起背街小巷治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这样说。去年,北京完成1396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
记者从北京市城管委了解到,背街小巷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比如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中对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要素明确规范管控标准。
精细化治理不仅要让背街小巷变得更美、更有特色,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居民受益。北京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精细化治理将解决群众身边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背街小巷治理也不光局限于封堵开墙打洞,小巷内的大事小情都是精细化治理的内容:居民车辆怎么停、门禁系统怎么装最安全……每一个细节都事关小巷精细化治理提升。
一条条曾经的脏乱差小巷完成精细化治理,居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而“小巷管家”、街巷长则肩负着与居民一起照顾好这条小巷的重任。在北京,一共有街巷长1.63万余名,小巷管家3.98万余名,整合网格员、协管员等开展街巷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记者从西城区城市管理委了解到,未来在街巷的治理中将从管理和服务方面着手,特别是如何维护好、管理好已经治理完成的街巷,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方案正在研究过程中,预计将在今年推出。
北京市城管委介绍,2022年计划完成354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对已完成整治提升的2932条背街小巷全面实施精细化长效管理。以街区为单元,实施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整合各类空间资源,加强城市修补,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空气质量
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报告摘录】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2013年至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以平均每年7微克/立方米左右的速度下降,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北京大气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在全球范围推广,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在全世界特大型城市改善空气质量的历程中堪称奇迹”。
2021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臭氧(O3)浓度为149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同步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5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3微克/立方米,多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今年,蓝天仍与我们常伴,未来,北京将如何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今年2月表示,当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偏高,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环境容量降低,空气质量还会有所波动。“需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称,北京市正在编制“十四五”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在现有效益快、成本低的措施全部实施的情况下,北京未来还将采取更精细化、科学精准的措施,进一步减排。”
党代会报告提到,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大气环境领域专家表示,PM2.5和臭氧污染一个经常发生在秋冬季,一个发生在夏季,但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PM2.5和臭氧共同的前体物。臭氧并非直接排放产生,而是由进入到大气中的NOx和VOCs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属于大气二次污染物。因此,治理臭氧污染的关键是减少NOx和VOCs等前体物的污染排放。 新京报记者 张璐
乡村振兴
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报告摘录】
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并建立长效巩固提升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家园。
2016年,北京市认定234个低收入村,到2020年,全部实现脱低,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8961元增加到17588元。在低收入村脱低的过程中,薄弱的集体经济也是脱低和乡村振兴中的工作重点。
2021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力争五年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北京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有590个。
北京市已经采取了包括国企帮扶、登记赋码、市、区对接等多种措施,并实施年度动态管理。各集体经济薄弱村均制定“一村一策”发展方案,组织薄弱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产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1年,已完成28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消除任务。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也特别提出了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路径,包括借鉴低收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结对帮扶措施、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机能等措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缩小农村内部发展和收入差距。事实上,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北京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数量,已从590个降至307个,完成了规划任务目标的48%。
2022年3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庄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建立管用接地气的长效管护机制,建成一批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持续巩固。”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生物多样性之都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 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
【报告摘录】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
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表示,去年实地记录各类物种共3702种,2020年至2021年累计记录6283种,其中高等植物1804种,脊椎动物371种,昆虫2580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0种,藻类475种,大型真菌803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目前已有记录维管束植物2088种,其中国家及北京市重点保护植物80种。近600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栖息繁衍。
野生动植物为何在北京扎堆儿?北京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选择。此外,也与北京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密不可分。近年来,北京的百万亩造林绿化、湿地保护、城区绿化等工作,都将动物“居民”的吃、住、行需求纳入考量。同时,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2020年6月1日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全域禁猎、全面禁食。
北京已制定2021-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实现212个网格调查全覆盖,动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这必然将为保护提供基础。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将在部分有条件的绿隔公园建设20处自然带,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转变,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空间。“十四五”期间,北京每年要建设120处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即在森林、大体量公园和绿地中选择隐蔽性强、食源植物多的区域,通过搭建昆虫旅馆和本杰士堆(人造灌木丛)等方式,为小动物营造栖息地。
未来,北京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统筹编制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北京第一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全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将达到95%。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城市副中心
推进通州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报告摘录】
扎实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去年11月2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按照四统一要求,在规划管理、投资审批、财税分享、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探索协同创新路径。
加强城市副中心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三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周边地区产业合作,鼓励北京市企业和产业园区与北三县重点产业园区对接,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意见还明确,到2025年,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成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记者了解到,目前副中心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辐射延伸。通州区与北三县通过签署协同发展协议,组织拉手联盟校、“点单”式共建精准对接需求等方式,共建教育协同共同体。
今年4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揭牌,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并持续推进合作。北三县16家定点医疗机构已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范围。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正式启动,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
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的生态廊道正逐步成型。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大运河北京段与廊坊段实现同步旅游通航。
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推动出台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相关方案;有序推进厂通路道路及跨潮白河大桥建设,开展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加快推进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增加收入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报告摘录】
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多渠道促进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居民收入由四项收入构成,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具体到北京,工资性收入在四项收入中的占比最高,从2017年至2021年,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始终在60%左右,今年一季度达到约64%。可以说,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之一就是推动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如何提高?国家发改委曾发表解读文章指出,具体做法之一,是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
报告提到的“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国家发改委也在解读文章中给出建议。具体包括,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待遇等。
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方面,以税收为例,北京紧跟国家个税改革步伐,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先后完成了提高个税免征额至5000元、实施6项专项附加扣除、启动个税汇算清缴的“三步走”改革,今年又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通过改革,许多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了退税。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7年到2020年期间,北京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698元、12524元、15057元、17588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64.4%。尽管实现了大幅增长,但与同期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如何缩小差距?在国家发改委给出的对策建议中,多项内容对北京有参考意义,比如,“激发新型职业农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活力,大力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切实减轻家庭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负担,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安全感获得感”等。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稳就业
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
【报告摘录】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灵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出今明两年,北京市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继续稳定高校毕业生招(录)聘规模,到科研助理等临时性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将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同时,给予到北京市边远山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实现灵活就业的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最长不超过3年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措施》还对创新创业给予支持。在融资上,加强了大学生创业板、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组织子基金对接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等资金支持。
6月27日,《北京市稳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提出,开发疫情防控相关就业岗位,包括防控一线急需的核酸检测、保洁、消杀、转运、配送、秩序维护等临时性岗位。今年年底前,对招用毕业年度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每招用一人给予企业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助。对招用毕业年度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北京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确保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帮扶。对北京地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鼓励各区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全年力争实现新增参保创业单位4万户,带动就业岗位20万个。
同时,北京于6月初发布的《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到,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有平等机会,将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