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姚水长
198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副局长,三级警长。从警以来,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
水寨村掩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莽莽群山里。2017年,凯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旁海中队中队长姚水长,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这里。
从“0”到11.5公里,一张“产业路网”在山间铺开,水寨村115户、49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羊肚菌、安吉白茶和村民们的希望一道蓬勃生长。
2022年4月,姚水长被任命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做好交接,他离开了这个待了5年的“家”。但从水寨村打来的电话仍不时响起,大家早已习惯了“有事就找‘姚书记’”。
群山间的“产业路网”
“道路通,百业兴”,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可真正实践起来,姚水长却被卡在了第一步。
2017年3月7日,他第一次来到旁海镇水寨村。天空灰蒙蒙的,毛毛雨拢出黏腻的水雾,把村子四周的泥巴路洇成一道道深棕色,仿佛被刻意锐化的伤疤。
坐在村委会活动室里,看着瓦隙间不断渗下的雨水和发霉的墙角,姚水长心里直发沉,“来驻村前,听说过水寨村的条件差,但是没想到比想象中的还差。”
一份“野心”被薄雨洗得透亮——得修路,得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
但对彼时的姚水长来说,这个目标就像一粒飘浮的种子,迟迟扎不进土壤。最初的一两个月,他是个“透明人”,走过来走过去的,乡亲们打眼一斜,根本不搭理他。
“有劲没处使。”思来想去,姚水长决定在民心这个“刀刃”上下功夫。他请村干部带路,逮着空就去走访,挨家挨户地向乡亲们“推销”自己。
名片像雪花一样散出去,在村民家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姚水长摸清了每家每户的情况。小孩读书没有,收入怎么样,身体怎么样,房子什么时候建的,有没有人外出打工,对村里的基建有什么想法……这些“唠”出来的家常,组成了一张水寨村日常生活的立体图景,姚水长的“工作”,也从抽象的图表、数据,变成一个个面孔鲜活的父老乡亲。
“吾、告,猛弄嘎阿碧?”(苗语,意为“奶奶、爷爷,您吃饭了没有?”)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乡亲们喜忧同频,半年时间,能讲出半口苗语的姚水长,融进了水寨村。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座桥,把政府的政策带进小山村,又把乡亲们的话听进耳朵、刻在心里,推动问题逐一解决。
“种子”落进泥土,姚水长找到了发力的“支点”——通过走访他发现,水寨村大堡组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打破“仅有一条狭窄土路”的现实瓶颈,就可以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示范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在乡亲们的一致认同中,一条“产业路”渐渐从规划落进现实。看到姚水长带着“娘家”凯里市公安局帮扶的第一批水泥回村,大家的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这个“姚书记”说话算数,真的是来为他们办实事的。
期待是一种力量,近乎于动员。“产业路”铺设期间,一段40米长的路段由于宽度不够,需要人工砌出2.5米高的堡坎。大堡组男女老少齐上阵,买钢筋、拉沙子,有时到了后半夜,姚水长还能接到村民的电话:“书记,水泥用完了。”
4米宽,980米长,水寨村的第一条产业机耕道诞生了。从大田至对门坡,农耕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里,打谷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尝到了甜头的村民,看到了另一种崭新的可能。
在姚水长的带领下,五年间,这条路始终在“有机生长”。上水组、屯习组、龙塘组……钢筋铸进骨架,一条条用泥土和石板搭出的小路被架高、拓宽,柔韧蔓延,总长11.5公里的“产业路”织成一张细密的大网,从闭塞的群山深处,打捞起曾经的“桃源”。
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致富”
长久以来,水寨村的时间仿佛是停滞的。村民们习惯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种点儿玉米、水稻、红苕、土豆,再来两垄花生,“靠天吃饭”,自给自足。
新路网延伸出崭新的水库大坝、群众广场,沉寂多年的贫困山村开始“活泛”起来。2018年底,水寨村顺利实现“出列”;2019年底,全村115户、49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没顾上欣慰,姚水长又思量起新问题:怎样才能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恰逢此前镇里引进、落户水寨村的产业公司因“水土不服”,正为转型发愁,姚水长适时提出,水寨村森林覆盖率达19%,十分适合发展“林下经济”。
这是他调研了许久的结果。拿羊肚菌来说,它生长周期短,头一年十一月种下,来年二月中旬至四月初采摘;低温、潮湿的生长环境要求,水寨村天然符合;而且收益高,新鲜羊肚菌能卖到六七十元一斤,晾干后,价格更是能翻上十倍;最重要的是,种植劳动强度小,妇女老人都能参与。
但世代靠土地过活的村民,一时转不过弯来,他们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想流转自己的土地。农家出身的姚水长,比谁都懂得这份执拗下的顾虑,他耐下心来,挨家挨户地上门答疑解惑。
“感觉腿都要走断了”。姚水长看到了曙光。一些村民开始意识到,“新产业”就是把土地租给公司去种植,一边收租金、拿分红,一边还能到公司里当工人、赚工钱,比以前种地糊口划算多了。
就这样,又一次从“0”起步,小小的羊肚菌,慢慢为山村撑起“致富伞”。顺利迈开第一步,花卉苗木、安吉白茶等产业也相继落地开花,共同带动水寨村及周边白云村、屯寨村等5个村寨500余人“家门口就业”,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可姚水长还是闲不住。他总是忙忙碌碌,到处查缺补漏,总想着把村里的产业基础夯得再牢固些。
2021年,转型后的产业公司发展形势大好,但花卉苗圃的扩张却遇上了“钉子户”。原来,村民李富明(化名)常年在外打工,但家中无人看管的几亩树木“横”在苗圃中间,把本该连成片的用地割成两块,大大增加了管护成本。
多次协商租用事宜未果,产业公司老板找到姚水长,请他帮忙想想办法。考虑到电话里三言两语说不清,姚水长和村副主任潘秀成决定,亲自跑一趟李富明务工的湛江。
凯里无法直达湛江,两人连夜赶到都匀,再搭深夜11点59分的普列,一路颠簸着抵达湛江。下了火车,姚水长给李富明打去电话,说要请他吃饭。“我在外面打工,又不在家。”“我们就是来你打工的地方请你吃饭。”
三人在小饭馆碰了面,李富明一脸不可思议。他没想到,村干部居然这么负责,为了他家的事,千里迢迢跑到广东。
“你家的地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租出去,你多得一份租金,公司也节约了成本,这不是双赢吗?”姚水长把道理掰碎,细细跟李富明盘起了经济账。一顿饭吃完,李富明笑了,他同意了。
“有事就找‘姚书记’”
靠着一点一滴的付出,姚水长把水寨村捏合成一个红火的“大家庭”。哪家有孤寡老人,哪家有慢性病患者,他都了然于心;产业兴农下一步该如何走,还有什么实践空间,他不断在脑子里涂改着蓝图。
2022年4月27日,姚水长被任命为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公安分局副局长,5月,他正式离开水寨村,将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交给继任的同事。
但很多村民早已习惯了“有事就找‘姚书记’”。此后的一个多月,他时不时就会接到“家人”们的电话,村头的阿毛想考驾照,村尾的大哥要补办身份证,还有村民跟他倒心事,问他能不能帮忙物色一份保安的工作……听着耳边熟悉的乡音,姚水长只觉得亲切。“有事他们还能想到我,我也挺高兴的。”
过往的五年历历在目。总是踩着两脚泥的“驻村第一书记”,成为他从警11年来最特别的一段记忆。
2022年5月,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姚水长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对他来说,这份荣誉“属于凯里市公安局所有同事,属于全国千千万万扶贫干部,更属于那些支持我、关心我、信任我的水寨村村民”。
眼下,水寨村小堡新铺设的污水管网完工在即。姚水长盘算着,等忙完这几天,要赶回去看看——多日不见,那个让他熬出丝丝白发的“家”,不知又添了什么新气象。
新京报记者 徐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