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中国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中国新闻

生态环境部: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完成整改28.5万件

长江11个省市累计腾退岸线457公里

2022年07月0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姜慧梓)7月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目前,第二轮督察任务已完成。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介绍,通过督察,推动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比如,在长江岸线整治方面,长江11个省(市)累计腾退了长江岸线457公里,既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两轮督察受理转办信访举报28.7万件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自2015年底开始,首先对河北省开展督察试点。到2018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全覆盖,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2019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到2022年分六批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6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已完成第二轮督察任务。

  翟青介绍,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到目前为止完成整改28.5万件。

  中央环保督察已公开262个典型案例

  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已公开262个典型案例,其中涉及环境污染的、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的占到48.5%,涉及生态破坏的、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占33.2%,涉及弄虚作假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18.3%。

  翟青介绍,公开的典型案例主要涉及三类问题。一是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包括向江河湖海恶意排污、大量工业废物违法违规倾倒在河道、黑臭水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二是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在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违规围海填海、违规围湖占湖、违规毁林建房、违规进行野蛮矿山开采等问题。第三类问题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

  翟青说,客观真实是典型案例的生命线和底线所在,每个案例从调查、撰写、定稿都是要经过层层审核的。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

  选取标准

  ●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

  262个典型案例

  涉及弄虚作假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18.3%

  涉及生态破坏的、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占33.2%

  涉及环境污染的,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的占到48.5%

  传播广泛

  ●突出直观形象

  在案例制作过程中,要求采取“文字+图片+视频”三合一,既要有文字表述,说清楚,也要有照片,要把现场拍下来,更重要的是还要加一个小视频,一般是3分钟左右的小视频,“文字+图片+视频”三合一的方式,使得每一个案例有图、有影、有真相,通过照片和视频的方式,每个案例就是一个再取证,使得这些案例更加鲜活。

  ●确保客观真实

  客观真实是典型案例的生命线和底线所在,每个案例从调查、撰写、定稿都是要经过层层审核的。

  ●发挥媒体作用

  记者与督察人员一起深入到一线,一起调查研究,一起分析研判,撰写了大量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大大提升了典型案例的传播力、影响力,官方网站发布的典型案例是一种模式,随组记者在一线采访报道中有大量鲜活的东西,使得新闻稿和记者写的一些鲜活的稿件在一起,宣传报道传播能够更加广泛。

  据国新办官网

  关注1

  所有督察整改任务都实施清单化管理

  翟青表示,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强调督察整改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并对整改的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监督保障和纪律要求等内容作了明确规范。

  从实际工作中看,督察整改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

  首先是建立机制,就是把整改的责任、流程、要求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办法》明确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是整改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在省级层面还要建立督察整改领导机制,就是要把责任压实。《办法》还明确在每批督察反馈以后,被督察对象要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督察整改方案,提出整改目标、路径措施、完成时限等,并且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抓细抓实整改落实工作。督察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都要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其次是紧盯不放,目前所有的督察整改任务都实施清单化的管理,采取多种调度和盯办的方式进行督办。对一些重点督察整改任务,都会定期到现场盯办核查,有些是一个月一次、有些是两个月一次,有些是半年一次,有些问题可能是一年一次,一些重点问题都会安排督察局的同志到现场去。每次现场的核查都要形成盯办报告。如果发现有督察整改不力的情况,视情采取通报、督导、约谈、专项督察和移交问责等多项措施,有效地传导压力、拧紧螺丝,目的是推动地方真正把问题整改到位。

  对于发现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及时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对于做得好的,及时地宣传,引导地方做得更好。

  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党委政府对督察整改都高度重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借势借力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白洋淀曾经问题不少,这些年,河北省一体推进截污、补水、清淤、防洪、排涝,加强污染源治理,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劣Ⅴ类提升到去年的Ⅲ类。过去长江马鞍山段岸线资源长期被大量非法小选矿、非法码头等占据,沿江一带脏乱差,群众反映强烈。这几年安徽省以整改为契机,开展治污攻坚行动,拆除大量非法码头,整治不少散乱污的企业,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和滨江生态绿廊,整治的这些地方都成为“网红”打卡地,整治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关注2

  连续5年拍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

  翟青说,我们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5年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警示片。我们从2018年开始拍摄警示片。每年都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从上游到下游,从重庆到上海,每年行程都接近30万公里,通过暗查暗访和明查核实,拍摄制作形成警示片,在相关会议上播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警示片这种问题导向、直观形象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警示性,对推动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每一个警示片播放以后,都会将问题拉条挂账,移交地方,督促制定方案,进行整改。长江警示片一共指出了包括禁渔不力、岸线破坏、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623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改468个。另外,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从2021年开始,也同步拍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警示片。

  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岸线整治和污染防治,2020年长江干流首次实现了全线达到Ⅱ类水质。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微笑天使”江豚成群地出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黄河流域9省(区),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不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大保护力度,建设绿色生态长廊,黄河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大幅增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是持续向好。

  关注3

  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

  针对为什么有一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而督察进驻一个月就能发现这么多问题,翟青表示,发现问题是督察的首要职责,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督察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首先,要瞄准方向。要把方向重点定下来。每个省份生态环境的特点不一样,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也不一样。在督察中,会根据具体的省情区情市情,来研究确定督察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要从宏观上进行最基本的判断,重点问题应该在哪些方向。比如,有些地方要关注江河源头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保护区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黑土地、森林保护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会更加关注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第二点,是做足了功课。督察进驻一般只有一个月,但是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从日常掌握情况中梳理线索,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督察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提高督察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督察进驻前夕形成进驻工作手册,每份手册都至少有40—50页,基本上都是问题线索,有的已经提前进行了取样和影像取证,这些前期准备,为查实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还有,就是依靠群众。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我们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驻前,就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开展现场核实,从中发现了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督察组同志们敢于坚持原则、顽强拼搏的意志也是很重要的。能够顶着压力发现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几年的工作情况看,也有少数地方不敢动真碰硬,甚至于明明知道问题却不能直面问题,遇到问题绕着走、往后拖。据国新办官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