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北京新闻

北京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将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上网络

市科协将建设“4+4”人才工作体系

2022年07月1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7月1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
北京市科协供图

  北京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7月13日开幕,北京市科协第九届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作工作报告。在展望未来五年工作时,刘德培表示,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协将助力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设适应创新发展的“4+4”人才工作体系,大力服务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优秀工程师等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加强青少年、老科技工作者、海外科技人才、科学传播人才等特色人才建设。

  回顾过去五年

  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24%

  过去五年,北京市科协聚焦“四服务”,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刘德培表示,北京市科协加速提升北京公民科学素质,编制2021-2035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成立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北京科学中心开馆并高效运行,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举办北京科学嘉年华等科普活动,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07%,圆满完成“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海淀区以31%的比例在全国地市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居首位。

  北京市科协推动首都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制定加强新时代科协系统人才工作的意见,积极举荐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鼓励科技社团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发现优秀科技人才,推动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

  全市街道(乡镇)科协实现全覆盖

  刘德培在报告中表示,北京市科协推动央属科技资源助力北京发展,推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科院相关院所专家学者服务怀柔区中小学科技教育,促成全国学会与顺义临空经济核心区等园区进行产学研合作,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为北京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市科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科技套餐配送工程,落实“助力河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举办京津冀高校科技成果创新展示推介会等活动,实施援藏、援疆科技增效工程,与内蒙古科协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

  过去五年,基层组织开放发展,全市街道(乡镇)科协实现全覆盖,企业科协组织达到1234家,高校科协总数达到43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中科院首个科协组织。

  展望未来五年

  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上网络

  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协将以科学家精神培育为内核,提升思政工作内涵,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场馆、进企业、上网络,积极选树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典型代表,将科学家精神全面贯穿到科协工作各个环节,使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引领。

  在助力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面,北京市科协将健全科协组织延伸覆盖机制,做优科技社团,做好高校院所科协,做精园区科协,做实企业科协,做大科协联络圈。建设适应创新发展的“4+4”人才工作体系,着力提升联系服务人才的谋划力行动力,大力服务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优秀工程师等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加强青少年、老科技工作者、海外科技人才、科学传播人才等特色人才建设。

  围绕科技创新等开展决策咨询活动

  在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北京市科协将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五子”联动,服务中关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优化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工作布局,实施“千人进千企”行动,强化区域发展创新资源链接,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汇积创新智慧,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科技竞争、科技治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重大重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活动。聚焦国际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及科技发达国家地区的科技组织开展务实合作,支持在京发起成立国际科技组织。

  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

  《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已经印发。这份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8%左右。

  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协将推动北京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工程,推动科技科普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推动科技馆之城建设,建设线上线下融通、共建共享普惠的科技馆体系,建立科技科普志愿四级组织体系。

  同时,北京市科协还将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有温度、可信赖、有活力、见实效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贴近人才需求,提升科协服务力,强化科协柔性组织特色,打造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综合平台,增强科协组织人文特色,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

  “4+4”人才工作体系

  大力服务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优秀工程师等战略人才力量建设

  加强青少年、老科技工作者、海外科技人才、科学传播人才等特色人才建设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