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谈如何传承“红色文化”
|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邀请了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炳林带来了有关“红色文化”应如何传承的议题。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中,王炳林表示,“红色文化”包含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灵魂。在传承中,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要看到传承“红色文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弘扬。
“‘红色文化’的传承要考虑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唤,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够有激励的作用。”王炳林表示,北京市有三大“红色文化”片区,拥有市级以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7家,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2家,北京要把握住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将“红色文化”凝练出的精神讲深、讲透、讲活。
谈北京“红色文化”发展
打造北京“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文创产品
新京报:北京是“红色文化”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有怎样的发展,在全国有怎样的地位?
王炳林:“红色文化”的内涵很多,核心要素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把这样的内容传承好,就把握住了“红色文化”的根和魂。
北京早期党组织对于建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李大钊、邓中夏等先驱们创建了早期的党组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伟大建党精神为整个民族精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我们民族的斗争精神,青春的意识更加增强。因此,北京是全国各种革命精神汇聚的地方,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文化的引领者,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识。
目前,北京打造了三个“红色文化”的主题片区。一是从五四运动到建党阶段,形成了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京报馆旧址等主题片区;第二是围绕抗日战争方面,形成了卢沟桥、抗日烈士纪念园等抗日纪念地;第三就是新中国成立阶段,形成了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天安门地区为中心的主题片区。
新京报:这些“红色文化”片区应如何集中、系统地传承?
王炳林:要保护和挖掘。比如有一些遗址被占据的,要通过腾退的方式保护好,这是传承的基础。另外还要加强研究,从史料、口述历史中挖掘出的理论和精神内涵,才能够传承,有学术的根基才能立得住。
还要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注入资金发展文化产业,结合现代技术进行转化,让“文物活起来”“资料活起来”。围绕北京的“红色文化”打造旅游产业、文创产品、新的教育方式等。
当然还要创新,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一些新的内涵,为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民族的复兴注入新的动能。
谈高校“红色文化”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越来越扎实有实效
新京报:你在2016年写过“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如今6年过去了,“红色文化”在传承中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
王炳林:过去我在教育部工作时,从事编著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谱系”,现在我在高校中研究“红色文化”。最深的感触就是,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精神谱系”的传承。从事“红色文化”传承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了,甚至有的作为一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我感觉,用“红色文化”育人做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有实效了。每一种精神都有若干个先进人物生动的故事来支撑,每个人物都是一种精神的载体。通过讲他们生动的故事,让思政课有了更好的效果。
高校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日常的文化教育也重视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比如关于革命精神的话剧、歌舞剧的创排,都提供了非常生动的育人素材。
新京报:作为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你是否感受到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也有很大变化?
王炳林:现在已经有相对健全的思政课教育体系。比如高校的思政课中专门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要讲先进人物和“红色文化”的内容。另外在“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也有讲很多人物故事的专题。
除了思政课程,还强调课程思政,就是在讲一些业务课程时也会融入思政的元素。比如讲原子能,会讲到“两弹一星”的育人故事;还会讲科学家的精神,讲“红色文化”精神,比如钱学森、袁隆平的故事。北京的高校确实在推动首都“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
谈“红色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传承要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
新京报:北京高校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基地的资源?“红色文化”该怎么传承呢?
王炳林:北京市有市级以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7家,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2家。北京是全国文化的中心,这也是全国的资源,各地的老师、学生都会到北京来,到这些地方去。北京还可以发挥研究的优势,通过学术著作、理论文章、文艺作品,把这样的“红色文化”推向全国。
“红色文化”今天怎么传承?肯定是结合新时代的需要。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奋斗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承要考虑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唤,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够有激励的作用。我认为是三句话、九个字,就是“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
首先得把史料掌握准确、研究透彻才可能讲好。其次,“红色文化”很多,我们要“抓重点”,突出关键要素来讲,这样才能让人印象深刻。第三是“讲故事”,故事才能打动人。历史人物本人有很多鲜活的故事,比如李大钊在北京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他工资挺高的,为什么家庭生活很拮据?因为他把钱都资助革命活动了。比如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作为助理是怎样苦读书的?这些故事都很感人,我们要善于挖掘这样的故事,把故事讲深、讲透、讲活。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红色文化”今天怎么传承?肯定是结合新时代的需要。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奋斗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承要考虑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唤,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够有激励的作用。——王炳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