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北京新闻

火箭军96946部队42分队连续38年派战士参与西城区义达里社区建设,开展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工作

“军装主任”武鑫鋆:守护军民鱼水情

2022年08月0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取完药后,武鑫鋆来义达里社区为张爷爷送药。
武鑫鋆在义达里社区居民家中帮忙维修电脑。
武鑫鋆在义达里社区的门楼前检查线路设备。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在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的胡同巷子里,“一墙之隔”的是火箭军96946部队42分队的一处驻点,也是武鑫鋆在军队与社区中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在墙的这边,是满载历史厚重感的居民院落,镶嵌着“义达里”匾额的拱形门楼是“里”与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在这个世界里,武鑫鋆是社区的居委会主任。

  在墙的另一边,是纪律严明的部队,在这个世界里,武鑫鋆是火箭军中一通信台站的负责人。

  1984年元月,武鑫鋆所在连党支部与义达里社区居委会确立了共建关系,墙两侧的人们“通了气儿”——连续38年来,连党支部经常派战士参与社区建设,协助居委会开展环境整治、便民服务、治安巡逻等工作。

  2017年11月25日,28岁的武鑫鋆从战友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第20任“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日复一日,他终于敲开了社区居民的心扉,但也开始害怕不知何时会来的别离。“军队是我的第二故乡,义达里也是。”谈及未来,他说,不论是继续留在部队,还是退伍或者转业,他都会牵挂着这里的爷爷奶奶。

  街坊们亲切地称他们“军装主任”

  成为一名合格的“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时候,武鑫鋆每逢去到姥姥家,最喜欢仰起头来端看舅舅一身军装的照片,听姥姥一遍遍讲起舅舅当兵的故事,不知不觉间拼凑起了小外孙立志当兵的梦想。

  2007年,18岁的武鑫鋆被分配到火箭军的一支军队里。时值“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传承至第17任,听当时在任的宋班长提到“战士可以在完成部队里的工作后去到社区帮助居民”,武鑫鋆感觉新鲜。那天恰巧义达里有一户居民家中因为修缮屋顶需要找人帮忙搬走家具,武鑫鋆便自告奋勇跟着去了。

  进到社区,路过的居民对他们笑脸相迎,挥手道一句“来啦”;他们在帮居民搬家具时也没有多余的客套,闲聊与欢笑中就把活儿干完了;临回部队前,宋班长还带他去到一位奶奶家中,奶奶亲热地拉起“小宋”的手,跟他话起家常。这种温情的场面,令武鑫鋆很是羡慕。慢慢地,他也成为了义达里的常客。

  在义达里社区的胡同巷子里,出现几个穿着军装的身影早已不是新奇事,街坊们亲切地称这是“军装主任”进社区。现如今,“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已是义达里社区特有的传统。

  2017年底,武鑫鋆经过一系列程序后,成为第20任“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能否接任的考核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做一个好兵,把军队的工作完成到位;二是了解社区和社区工作,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这些对于武鑫鋆来说都不是难事。

  难的是真正全面接手社区的工作后,面对一件件具体的问题,他刚开始是一头雾水,“社区工作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是复杂多样。”

  就连一个小小的车位问题,他刚碰上时也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跟居民商量,也不知道找谁来协调。后来,凡是在社区碰到棘手的事情,暂时无法得到处理,他会把它们记下来,回到军营后拉着指导员和战友集思广益,商量解决的对策。吃饭或者休息的片刻,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听武鑫鋆讲起社区里发生的事情,似乎成了茶余饭后的一道必备课题。

  设计“连心卡”方便居民联系

  通过入户走访、采集信息、排查隐患、协调矛盾等一系列工作,武鑫鋆慢慢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彻底熟络起来,也渐渐掌握了胡同里的脾气、秉性,懂得了如何调整语气和表达方式与居民沟通。

  因为注意到前几任“军装主任”在给居民留下联系方式时多是写在一张纸上,纸片很容易揉烂或丢失,他捕捉到居民实际需要后,设计出一张“连心卡”,正面有他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反面写着他可以为居民做的事情,包括挂号取药、上门理发、修理家电等,然后一家一户发放,方便居民有事时能联系到他。

  对于理发和修理家电,他并不是一来到社区就懂这些的。军队里面有理发的师傅,他隔三差五就跑去学手艺,利用一些业余时间慢慢掌握了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技能。为了能解答好居民提出的各种家电问题,他钻进大大小小的五金店和手机电脑维修店,不厌其烦地向店里师傅讨教。“问的多了,会的也就多了。”

  除了在居民有需要时上门帮忙外,他还会定期前往社区,进行环境整治,文明创建。比如,春季进行老化线路整治更换,夏季修剪即将接触高压电线的藤曼,秋季及时清除干树叶消除火灾隐患,冬季及时清扫积雪。

  当武鑫鋆看着社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时,他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渐渐地,在信赖建立之后,居民也越来越需要他。工作中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无微不至的体贴,得到了居民的好评,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说他是热爱工作的“老黄牛”,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他还主动申请加入社区“睦邻之家”组织,与社区6名志愿者一起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居民修理门锁,看管家门钥匙,解决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问题。

  照顾好孤寡老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武鑫鋆进到胡同里,邻里街坊碰到他总会热情地跟他打声招呼,爷爷奶奶会唤他“小武”,“隔一阵子没见到小武,我们就会很想他。”一位老人这样说道。如果有一段时间没去社区,武鑫鋆也会感觉到慌,尤其是当他休假回老家的时候,他会特别牵挂社区里的这些老人。

  第19任“军装主任”孙华乐曾嘱托武鑫鋆,“要好好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武鑫鋆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老龄人口占比大,孤寡老人大概有七八户,他们都是我重点帮扶的对象。”

  7月25日下午,刚忙完军队里的一摞工作,武鑫鋆看了一眼手表,时间刚过6点,来不及喘口气,他便提起自己的工具箱一头扎进社区里,“昨天答应过张爷爷去他家探望,不能食言。”

  虽至盛夏,但黄昏时刻的阳光褪去了几分炙热,穿过树叶间隙,柔和地洒在胡同里的青石板路上。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静静地坐在房檐下,张望着胡同口的人来车往。

  当汗涔涔的武鑫鋆匆匆闯进老人的视线时,老人麻利地站起身,迎上去。老人邀请武鑫鋆进屋聊,一边聊一边看着他帮自己更换床单被罩,过程中还忍不住夸赞几番。

  武鑫鋆与张爷爷的故事是从帮忙取药开始的,张爷爷在精神方面患有疾病,近些年一直靠药物控制,三天两头需要拜托武鑫鋆帮忙取药。武鑫鋆记得,张爷爷现在最常吃的有两种药,分别在两家医院才能取到,一种是半个月取一次,一种是一个月取一次,必须按时吃。接触多了,了解多了,他对张爷爷的关照也自然更多了。

  “之所以会对社区的爷爷奶奶如此上心,多半也是因为想起了我自己的爷爷奶奶。”武鑫鋆坦言,没能陪伴他们的晚年,一直是他心里的遗憾,因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愿意过来跟社区的爷爷奶奶们喝茶、唠嗑。

  为此他还特意为老人们的电话设置了“一键呼”,在按钮旁边贴上写有“小武”的标签,老人只要按一下就可以打给他。

  这个“一键呼”不止一次派上过用场。四五年前一个冬日的凌晨,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将他从睡梦中拖拽起来,电话接通后,那端先是传来一阵呻吟,然后断断续续地吐出几个字,“小武,我摔倒了,你能不能过来一下。”因为平时常去探望,他甚至知道老人的身份证、医保卡放在哪个抽屉里,当赶到老人家中时发现老人意识逐渐模糊,他翻找出老人的证件后立马将人送去最近的医院,直到确定老人并无大碍后,他捏紧的拳头才稍稍放松开来。

  后来,他担心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用,开始有意识地带动其他战士一起利用空余时间解决民之所需。武鑫鋆说,他喜欢完成每一件事情后收获的那种成就感,所以他从未感觉到累。他深知“树有根,水有源,百姓是靠山”的道理,也把这句话奉为自己工作的准则。

  对武鑫鋆而言,义达里社区,是他的第二个工作岗位,“退伍后,这里也会和军队一样,是我的第二故乡,”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我希望能有更好的战友接替我,继续守护着我们前20任‘军装主任’点滴积累的鱼水深情。”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 孙霖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