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文学

书籍(舒吉)的力量

2022年08月0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舒吉·贝恩》
作者:(英)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译者:席小丹/钟宜吟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2年5月
由著名导演雷蒙·德帕顿拍摄的1980年的格拉斯哥。
由著名导演雷蒙·德帕顿拍摄的1980年的格拉斯哥。

  2020年,布克奖最终颁给了一本处女作小说,《舒吉·贝恩》。这本小说曾经被出版社32次拒稿,又因为疫情导致销量不佳,但最终的获奖还是拯救了它在读者中的命运。尽管这本小说的环境是我们非常陌生的英国格拉斯哥,一个曾经因为国内种种政策导致失业率飙升、几乎陷入瘫痪的荒凉之地,但它简朴、冷酷又带着些许温情的故事依旧可以打动每个读者的内心。这本书籍讲述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来说无比陌生,但文学又让我们可以在故事中产生巨大的共情。

  在格拉斯哥不要说你更喜欢爱丁堡

  2020年上半年,先读到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舒吉·贝恩》这本书的英文版时,它还只是布克奖长名单中的一本,讲的是格拉斯哥人的生活与故事。看着黑白色系的图书封面,读到书里提到的一些地名——乔治广场、克莱德河,还有人物对话所用的格拉斯哥方言,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格拉斯哥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疫情前,我曾到爱丁堡开会,周末坐了一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它附近的格拉斯哥,住在一家距离中心火车站50米远的酒店。酒店旁边就是一片灰暗的街区,几栋被废弃的楼房临街的窗子都被木板封着,上面各种涂鸦,萧条景象堪比美国的底特律。我爬上一个叫“灯塔”的博物馆顶楼俯瞰整个城市,铅云低垂下是一栋栋灰黑的建筑,而那些建筑的大理石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就在那个顶楼上,我遇到两位格拉斯哥本地人,他们带我从不同方向看远处的建筑,用他们的格拉斯哥方言耐心地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格拉斯哥历史,包括被烧毁了的麦金托什大楼、属于这座城市的蒸汽机发明者、工业革命之父——瓦特、《国富论》的作者、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还有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藏有达利绘画的凯尔温格罗夫美术馆和博物馆等等,试图改变我认为爱丁堡比格拉斯哥更有人文气息的观点。分别时刻,面对我的感谢,他们幽默地回应说,下次千万别对格拉斯哥人说爱丁堡更好,否则还会被上一课。读完这本小说,里面的那位母亲的性格让我禁不住把她和她所生活的城市格拉斯哥联系到一起。

  《舒吉·贝恩》是以16岁青年舒吉的视角来叙述。他那美丽的母亲艾格尼丝离开了第一任丈夫,尽管这位丈夫沉稳诚实,但是并不令她心仪。她梦想着与她的情人舒格能过上更加富裕和长见识的生活。但是婚后,她发现自己嫁的这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个花心且暴虐的人,而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就是舒吉。当艾格尼丝意识到这个丈夫既不爱她,也不可能帮她实现理想,她开始用酒精麻醉自己,直到丈夫舒格离开了她。舒吉从小就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一方面要拼命维护着酗酒成性母亲的尊严,另一方面,他还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遭受各种侮辱和欺凌。艾格尼丝在不如意中借酒消愁,最终死于酒精中毒,留下舒吉孤独应对艰辛。舒吉成长的故事充满了凄凉与无助,读来让人心碎,但是,这种境遇下的舒吉又是那么的温暖、隐忍,令人不禁感动与钦佩。

  舒吉深爱着那个不时处于崩溃状态的母亲,并理解她的心结:“舒吉看着母亲,他理解了她的过人之处。每天,她化上妆,整理好头发,高昂着头,从她的坟墓里爬出来;当她喝得尊严尽失,第二天仍会穿上最漂亮的大衣,然后出门面对世界;当她和孩子在挨饿,她依然收拾妥当,让别人觉得她很好。”按照作者本人的介绍,艾格尼丝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他自己的母亲,其中也有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苔丝的影子。她们都属于那种美丽单纯的女性、渴求被尊重爱护。

  格拉斯哥的过去就像艾格尼丝曾经的美丽,在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城市。但是这本书所描述的格拉斯哥随着撒切尔时代的到来,正走向没落。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读过此书,会发现我们通常印象中的那个雷厉风行、备受尊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对于一些英国人、特别是苏格兰的底层人民而言却是一个备受憎恨的人物。他们认为就是她在担任首相期间,让英国的重工业崩溃,矿山关闭,石油公司、自来水公司、钢铁公司、天然气公司、电信公司等都在私有化,汽车产业下滑,失业率飙升。他们认为是她削减高校教育的政府投入,导致学费高涨,年轻人上大学要么去负债,要么勤工俭学。格拉斯哥大学甚至有学者研究证明 1980年代这座城市的吸毒和酗酒死亡人数的增加与当时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加剧有关,认为在撒切尔的时代,老百姓的 “希望被侵蚀”。作为撒切尔时代出生的孩子,小说的主人公舒吉展现了他所目睹的格拉斯哥的没落。在小说中,“他听说撒切尔不想要踏实的工人了,她的愿景是发展科技、核武器和私有化医疗。工业化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克莱德造船厂和斯普林本铁路厂的残骸像腐坏的恐龙一样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代被承诺将继承父业的年轻人没有了未来。男人快要失去他们的阳刚之气。”

  翻看此书就像在打开一幕幕的画卷,画中描绘的是1980-90年代格拉斯哥穷苦民众的生活场景:失业、出轨、邻里的攀比、讲闲话、贫困、暴力、毒品、卖淫、酗酒等等,看着让人心痛。但是可以感到些许欣慰的是绘画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带着某种力量已经从那绝望的生活窘境中逃脱出来,现在可以拿起画笔来再现过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他“不得不将自己提升为中产阶级才能扭转局面讲述一个工人阶级的故事。”他目前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和伴侣共同居住在纽约曼哈顿。

  一本打动了评委的小说

  2020年11月布克奖线上揭晓,宣布苏格兰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的处女作《舒吉·贝恩》最终获奖。这一次评委不仅仅是在评出一本好读的英文小说,这是布克奖一贯的目标;他们也在借着评奖的机会来表达他们对当下世界的感觉。

  首先,这是布克奖历史上第二本苏格兰作家的小说获奖。第一本是詹姆斯·科尔曼的《晚了,太晚了》(How Late It Was, How Late),该书在1994年获得布克奖,当时短名单中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包括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的《天堂》(Paradise)。当时,科尔曼的这本充满苏格兰方言的小说获奖也带着很多的争议,比如,一位不赞成此结果的女评委宣布退出评奖委员会,她认为此书获奖是一个“耻辱”。而科尔曼则表示他为自己能够真实展现格拉斯哥人的说话方式而自豪。巧合的是,科尔曼的那本书讲的也是一个酗酒者的故事,是格拉斯哥的一位男性酗酒者。另外的一个巧合是,1994年获奖的这本书也对斯图尔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在2020年获得布克奖后的录制访谈中说,詹姆斯·科尔曼的这本书 “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本书很大胆,里面的散文和意识流手法非常有创意。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布克奖上看到了我们苏格兰人的身影,还有我们的方言。”

  其次,《舒吉·贝恩》的获奖将格拉斯哥人经历过的惨淡生活再次展现在聚光灯下。这本小说表面上写了1980年代格拉斯哥人的艰辛生活,但是对于当下英国读者而言,可以引发他们对目前生活窘境的一种共鸣。在该书出版的时段,英国刚刚经历完脱欧动荡,接着又是新冠疫情的肆虐;在保守党政府的管理之下,失业率提高,物价飞涨,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被迫求助于免费提供生活必需品和食物的慈善机构——“食品银行”。所以,读到小说中舒吉和艾格尼丝如何靠着救济生活,格拉斯哥矿区工人的大量失业等等,读者很容易发现一种相似性,惊讶地意识到英国可能正在陷入一个与撒切尔时代相似的惨淡,就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无助的、前景黯淡的时代。

  痛苦与爱的共鸣

  其实不仅是英国,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发生着令人沮丧的事情;许多人经历着创伤,尽管感觉到了被伤害,但是就是无能为力。这本小说对于作者而言,有些自传的性质,对于有些读者而言,它引发着一种似曾相识的不安和沮丧。

  另外,引发共鸣的痛苦不是小说的唯一亮点,它另一个让人关注的点在于——舒吉对母亲的耐心。他的母亲为了喝到酒,甚至会把政府发给舒吉的食品救济金挪用来买酒,但是饿着肚子的舒吉仍旧对母亲不离不弃。一个人可以愿意为他所爱的人付出多少努力,即使对方不断地让你失望?舒吉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希望——尽管生活可能一次次让我们自己失望,但是,看看那个舒吉,他仍旧坚韧地活着和爱着。这一点可能是这部相当虐心且厚重的作品能打动布克奖评委的重要原因。

  当然,作为一本获奖的小说,作者这本处女作的文笔是非常优美的,不见一点文学新人的青涩。作者在区分人物和他们说话方式上面做得非常巧妙,小说中人物对话用的是格拉斯哥方言,生动且形象。尽管从情感色调上讲,小说的叙述是暗淡凄惨的,但是从语言描述上看,作者的服装设计专业素养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他对色彩的敏感。比如舒吉看到母亲 “掏出一管口红,将双唇涂抹成鲜艳的血红色。趁手还在嘴边停留,她隐秘地往齿间送了一粒蓝色药丸,……接着,艾格尼丝弓下腰,正了正黑色高跟鞋的扣子,用涂着指甲油的长指甲抚平羊毛半裙,又从粉色安哥拉羊毛衣上摘下零星的毛球。”

  另外,该书的故事叙述框架设计也很精巧,作者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差异,用五幕场景来展现。第一幕发生在1992年,16岁的舒吉在打工攒自己所需要的学费;然后经过三个时间段和区域,展现他的母亲如何飞蛾扑火,嫁错了人,一错再错,不断挣扎着直到最后一幕,又回到1992年,16岁的少年已经没有了母亲,要独自面对前景并不明朗的人生。这样一来,故事的叙述最后形成了一个闭环。所以说,尽管故事情节本身是悲苦的,但是作为一个故事的整体叙述,它是圆满的。

  除了爱,舒吉一无所有

  阅读这本小说需要读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因为你需要穿过昏暗生活层出不穷的丑陋与可怕,从中找寻一丝的光亮。法国作家让·热内曾在《玫瑰奇迹》中说过:“小说不是人道主义的报道。我们应该感谢残酷的存在,没有残酷哪里会有美”。这部小说最能打动读者的应该是舒吉在残酷人生中仍然保持着的宽容与善解人意。前文介绍过,他的母亲一直不能很好地照顾他,甚至影响了他的学业发展,但是他一直在努力理解和照顾着母亲。

  他理解母亲的虚荣心,尽管饥肠辘辘,他也会配合母亲的表演:

  艾格尼丝晃悠悠地做了个急转弯,假装她要过马路,但却高昂着头,接着往前走。她趾高气扬地走着,踩出一种很自信的节奏,转头对男孩说:“你今天晚餐想吃什么?”

  舒吉抬头看了看母亲,照她之前跟他说好的演了起来。“烤鸡,谢谢。隔天就吃西冷肉,我有点吃厌了。”他们经过那两个女人身边时,她们停止了谈话,艾格尼丝轻笑着说:“哦,你啊!今天还是要吃牛排,要感恩!”她转过高贵的侧脸,把粗糙的手藏进身后。“哦,你好科琳,你好莫莉。我家这位小家伙简直像野草一样疯长。”

  在其他女人——科琳和莫莉面前,这位母亲希望保持自己的傲骄。尽管这种行为里有爱慕虚荣因素,但是它也体现了她要强的一面。作为读者,我们知道,如果这位美丽的女子不酗酒,如果她能够找到真真切切被爱的感觉和一份工作,她可以更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小说中,舒吉一直在看母亲的优点。比如母亲教会他注意仪表,学习欣赏美丽的东西。他描写母亲在短暂的戒酒成功期间,如何在荒凉的廉租房外种满了鲜花。在惨淡的生活中,尽管自己陷入酗酒恶习不能自拔,但是这位母亲也教会了她的儿子如何保持高昂的头颅,不放弃对美的追求。与母亲的生活中,舒吉经历了匮乏之苦和各种焦虑紧张,但是这些没有让他对生活产生敌视。他理解“自私”母亲的无奈,知道母亲有爱他的心,但是没有养育好他的能力,他清楚她是渴望做一个好母亲的。他对母亲的照顾非常细致,帮醉酒的她脱衣服,给她泡茶解酒,预判她饮酒昏迷的状态和时间,以便找到最佳的方法照顾她。在这样耐心细致的责任担当中,舒吉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倒,没有像周围一些同龄孩子那样自暴自弃、酗酒吸毒或打架斗殴。尽管为了买食物,他也曾经到倒闭的矿山上偷铜卖钱,但是在母亲去世后,他通过打工赚钱,自己攒学费去读大学。

  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本小说的内容来自他自己的生活经历,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16岁的作者通过半工半读,到苏格兰纺织学院攻读了学士学位,然后到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拿到硕士,接着到纽约工作,为许多世界知名时装品牌做设计,到现在为止已经在此行业工作了20多年。所以如果把《舒吉·贝恩》当作小说的前传,那么它的后续就是小说中的那个舒吉从格拉斯哥发展到伦敦,再发展到纽约,他在成功闯荡出一片天地之后,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用文字把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打开来给他爱的人看、也给我们读者看。

  一些读者之所以会觉得震惊,可能是因为他们从未想象或了解过小说中那些令人难以理解、不可理喻的事情,以为那些事情永远不会发生,但是小说里它们就猝不及防地发生了,还有接下来的伤痕累累。好在那个经历绝望的主人公最终从艰难时世中走了出来,并坦诚地与读者分享他的经历。这本长篇幅的成长小说对他而言应该是一种心理疗伤,抚平过去所受的伤痛,对于读者而言是感动与感悟。

  人类是复杂的高级动物,社会是复杂的体系,都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家庭都可以避风遮雨。舒吉的母亲因为酗酒而不能完全担当起母亲的责任,但是舒吉仍然努力感受着母亲残缺的爱,并用自己对母亲的爱与关心撑起了家的框架。他能从一个如此拮据的贫困生活中幸存下来,并最终成为有产者,这里面不仅有他自己后天的努力,也有他对母亲的爱带给他的力量。得知自己获奖后,他说这本书的创作完成要感谢他的母亲:“她出现在本书的每一页中。我很清楚,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从某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小说的作者能从一无所有的逆境中存活,他唯一的财富就是他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爱是绝望中的一种希望,帮助他来抗衡各种困难,可以说除了爱以外,舒吉一无所有。

  有读者可能会认为,像艾格尼丝这样不称职的母亲,孩子与她的关系应该是疏离的,但是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舒吉一直保持着对母亲的关心和爱,即使发生争吵也不放弃。这种关系的初衷对他而言可能是要挽救他的母亲,但是结果是拯救了他自己。因为他对母亲这种无怨无悔爱的能力也给了他生命成长和最终获得自由的动力。“他的肚子空空。这种空洞来自比胃更深的地方,比饥饿更加深切。他坐在她的脚边,开始轻轻和她说话:‘我爱你,妈咪……’”

  在少年舒吉的时空里,如果没有对母亲的爱,他就更加一无所有了。正是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母亲的爱,也看到了母亲的脆弱与无奈,明白与其用酒精麻痹自己,还不如直面痛苦,清醒地抗争,所以他也有了更多的动力来通过学习和阅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大学的时候,他本想攻读英语文学专业,但是被老师建议选修实用性更强的纺织专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工作之余的文学创作。在访谈中当被问到获得布克奖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感觉不真实。我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孩子,职业与文学不搭边,写作起步得也很晚。这部作品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希望能用工人阶级的故事激励其他人。” 这个曾被经典文学书籍所影响的人,继续通过他的书籍来给更多的读者以精彩生活下去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在自身有了爱的能力,才能学会共情和宽容,并且明白一个道理——继续生活下去需要的不是谴责、背叛和伤害,而是互相的守护与关心。作为旁观者,读者可以看到,当舒吉带着悲悯、真诚守护和爱着母亲的时候,实际上他也是在爱自己,避免堕落成一个坏人,或者跌入渺小虚无的深渊。逆境中坚忍前行的努力与善解人意是舒吉打动读者的秘密,也是这部书籍获奖的秘密。

  □王敬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