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食安十年·院士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8:食安十年·院士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 食品科学必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2022年08月0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右二)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1984年参加高考时,18岁的陈卫选择报考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专业。时值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业的落后让陈卫看到了食品工业在满足百姓生活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

  陈卫也见证了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由“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功能性益生菌研究的他,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等数职,推动江南大学与食品业界进行校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陈卫表示,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制造等技术的快速兴起,食品科学必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

  抢占食品技术制高点

  新京报:生物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陈卫: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守护粮食安全、实现食品营养健康,耕地是根本基础,科技是核心关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藏粮于地”的基础上,向极地、滩涂、沙漠、深海乃至外太空探寻食物来源。另一方面要能“藏粮于技”,通过生物科技的突破实现食物生产的提质增效。

  未来食品生物技术的革新,既是颠覆传统种植与养殖业的生产新模式,同时也是食品生产重点攻关、抢占前沿高地的关键领域,有助于推进我国抢占全球未来食品技术制高点,帮助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内涵。

  新京报:近年来益生菌产业飞速发展,当前国内益生菌产业科研与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如何?

  陈卫:益生菌目前正日益成为生命健康领域的关注点。较欧美而言,我国益生菌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但从全球益生菌行业技术来源国分布情况看,我国益生菌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申请量的26%,仅次于美国。除婴幼儿食品中所用的菌株外,国内益生菌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土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未来,我们需要研究团队和企业共同努力,使更多优良菌株可用于婴幼儿食品。

  从“跟跑”到“领跑”

  新京报:近十年来我国食品技术取得了哪些突破?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机遇?

  陈卫:我国食品工业全面进入结构优化阶段,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结构、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技术攻关。特别是随着“十三五”“十四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的逐步开展,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甚至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由单一的“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食品深加工程度逐渐提高,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智能制造开始萌芽,高新技术提高行业效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据第六次食品领域国内外技术竞争评价调查显示,我国食品工业目前处于“跟跑”“并跑”“领跑”的技术占比分别为58%、32%、10%。近年来我国遴选出的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在食品工业的53个子行业中,有26个子行业实现了利润总额增长。

  食品产学研深度联动融合

  新京报:当初你为何选择食品科学这个专业方向?

  陈卫:我是1984年参加的高考。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基本生活相对还很艰苦。作为轻工业重要门类的食品工业具有特殊性,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倍增效应十分明显。而且,轻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跟老百姓息息相关,所以选择了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专业。

  新京报:我们经常能看到江南大学与食品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联动,能达成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陈卫: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在我国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基础最好、平台最好。近60年的发展中,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处于国内食品科教界的领先位置,2019年-2022年连续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蝉联世界第一;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益生菌与肠道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平台;有院士、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等各类国家级人才30多人,科研水平稳定上升。

  与此同时,江南大学食品学科已形成全面涵盖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与智能制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产业密切需求的五大学科方向,涵盖各个食品产业门类。同时食品学科所在学院有125家董事单位和65个校外实习基地,食品企业与我们科研团队深度融合,广泛实施产学研教育合作。

  传统食品生产方式将被颠覆

  新京报:目前我国食品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

  陈卫: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食品科学研究与应用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领跑”技术比例小。美国、日本、德国在食品领域“领跑”技术比例分别占48%、29%、13%,我国仅占5%。

  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智能装备专利占全球80%以上,我国大型食品企业80%的关键高端装备依赖进口。

  加工增值和资源利用不足。美国、日本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分别为3.7:1和11.7:1,而我国小于2:1,且我国食品工业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

  食品毒害物侦测对国外依赖度高。复杂基质分离材料国产占比不足15%,用于8种微生物快速检测的84个检测产品几乎没有国产。

  新京报:如何看待未来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

  陈卫: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制造等技术的快速兴起,以及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的新需求,食品科学必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使食品科技创新迭代加速,将进一步推动形成以食品组学、食品感知学、食品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产生食品细胞工厂、智慧厨房、智能制造、精准营养等新兴业态,真正突破食品科学技术瓶颈,推动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

  未来食品科学可能主要聚焦在几个方面:一是食品精准营养与个性化制造。二是食品合成生物学。三是食品装备智能制造。四是增材制造。五是食品质量安全全程主动防控。六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产业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基因编辑等深度交叉融合,颠覆食品传统生产方式,催生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由“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制造等技术的快速兴起,食品科学必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