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
|
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有1700余家特殊食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0亿元。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看来,我国特殊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也存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发展动力不强,企业管理、技术等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挑战,建议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食品安全是底线
新京报:近十年来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有哪些变化和趋势?
厉梁秋:特殊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特殊食品制造企业1700余家,其中保健食品企业1600余家,婴幼儿配方食品企业117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企业24家。特殊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在整个食品工业中属于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子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利用营养补充来改善身体营养状况,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一代营养保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新京报:与十年前相比,你认为当前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安全水平如何?
厉梁秋:2015年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特殊食品的法律地位、范围及管理制度,开启了特殊食品发展的新时代。此后,在各项政策的保障下,特殊食品产业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对特殊食品产业而言,食品安全是底线,营养功能是高线。
创新驱动能力尚需加强
新京报:从全产业链条来看,营养保健食品行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点有哪些?
厉梁秋:在产业方面,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结构体系需进一步健全,产业规模有待扩大。从工业组织结构看,目前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从安全保障条件看,特殊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的有效衔接不足;从企业素质提升看,一些企业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不够,以普通食品冒充特殊食品,成为特殊食品产业发展的害群之马。这些问题制约着特殊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也成为今后工作破解的重点。
新京报:目前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堵住这些风险点?
厉梁秋: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特殊食品需要注册或备案进入市场,因此需要检验评价方法、原料标准来持续发展;行业仍需自律和严格监管,避免出现虚假宣传,造成市场乱象;企业创新需要更多关注,改变以往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低的现象;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知识认知不足,社会各界还需要更多努力。
支持中小企业并购
新京报:在提升食品安全、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协会做了哪些工作?
厉梁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引领和促进特殊食品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旨在成为“法规参与者、监管建言者、自律实践者和科学传播者”,在稳定产业经济秩序、保障特殊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京报:展望未来十年,你对行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厉梁秋:特殊食品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产品准入上,推行“放管服”改革,科学审评注册;减少过度检查,建议参考国际惯例简政放权给地方或行业组织;加强中医药在营养健康食品产业中的应用;促进营销线上化,规范线上零售新业态;鼓励协作整合,支持中小企业并购;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用好行业组织的自律力量。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