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数字科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数字科技

北建大、中财大学生暑期调研

探索数字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产业发展

2022年08月1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北建大学生使用变焦摄像机拍摄石碑表面。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中央财经大学实践团队的留学生体验智慧医疗。 学校供图

  利用数字技术助力石碑碑文智能识别、通过调研高新技术企业等探究北京数字经济发展……今年暑期,北京建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学子,围绕数字化发展这一命题,开展涉及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

  

  北京建筑大学

  用数字技术复原石碑石刻,实践团助力中轴线申遗

  8月5日上午,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十几名师生穿过狭窄的巷子,来到位于天坛西北角的东城区红庙街78号平房群中,找到伫立于此的正阳桥疏渠记碑。

  这个暑假,他们和专家学者一起,研究石碑碑文智能识别与虚拟修复技术,并在正阳桥疏渠记碑上应用,重现碑文,揭开这座散落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石碑的神秘面纱,也为中轴线各遗址点的石碑石刻保护利用提供技术借鉴与支持。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妙乐是《北京中轴线石碑石刻智能化虚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也是此次实践活动的校内学术带队指导老师,“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就得让学生有参与实际项目的经历,得让他们参与到实际项目中。”

  多重考量之下,以中轴线石碑石刻为核心的红色“1+1”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考虑到项目进展和指导学生的成效等因素,一开始计划吸纳三四个本科生即可,没想到有四十多个学生报名。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谷天硕告诉记者,该项目共有6名指导老师,最后挑了12名学生,基本上都是排名靠前、成绩很优秀的学生。

  大二学生韦泓媛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之前参加的都是一些志愿服务,这次很不一样。以前看到这种石碑一般都是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这次是真的在现场看到了它,离它这么近,有一种历史的沧桑。”

  研一学生国洲乾也是第一次看见石碑实物,他告诉记者,自己前期更多的是处理石碑数据,进行三维建模虚拟修复,同时对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字,进行提取,之后通过智能虚拟修复技术的算法,再现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风光无限的正阳桥疏渠记碑已缺失部分神采,出现了碑文缺失、风化严重、纹样不见等问题。

  “来之前对石碑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知道它有哪些病害,但并不知道病害到底位于什么位置,或者为什么会在这个面而不在那个面,为什么这个面会比其他面风化严重。”韦泓媛在前期的资料搜集中,了解了正阳桥疏渠记碑的历史和基本情况,这次实地探访则给了她一次解答心中疑惑的机会。

  在侯妙乐看来,让学生们在实地探访中产生疑问、解答疑问,正是自己希望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在这次社会实践中,作为老师,我更多的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完善他们的科研思维,让学生进入一个完整的科研培养链,坚定自己有科研潜质的自信心。”

  侯妙乐告诉记者,为了更有成效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收获,12名学生被分成六个小组,主要参与中轴线石碑石刻多维价值认知、中轴线石碑石刻及赋存环境时空变迁、中轴线石碑石刻智能化病害提取机理研究、智能化提取识别与虚拟修复、数字拓片自动生成、VR与AR系统展示六个主题的相关工作。

  “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我希望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对科研的热爱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侯妙乐认为,从实际问题出发到提出科学问题、找到问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科研的正循环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成就感不是单纯来自于发表了一篇文章,而是在研究过程中真的解决了某个实际问题,对社会和工程一线有用。”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外学子共探北京数字经济发展

  “我们走进企业,听他们介绍发展情况,这种感觉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并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有多快。”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的学生杨绍琦说道。

  从7月17日起,作为“财”聚京城暑期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之一,杨绍琦与另外21名中外学子一起,在为期7天的线下实践调研中,通过调研行业主管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开展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学校开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初衷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校团委基层组织建设科科长陈妮娜表示,结合财经院校的优势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这一热点话题,学校推出了此次社会调研。

  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收获,此次社会实践并未止步于参观学习,而是让学生在提前准备好调研提纲、资料的基础上,和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最终从产业现状、产业数字化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重点三个方面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字化产品如何更好地实现量产等问题提供青年思路与方案。

  在调研过程中,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建设、自动驾驶技术等内容给杨绍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杨绍琦看来,此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高新技术企业,了解各个产业中的尖端技术,这种参观、走访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具象地了解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及行业发展中的突破。

  此次社会实践中也出现了留学生的身影。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北京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兰娜便是团队中的一员。

  兰娜介绍,她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因为希望进一步了解数字经济的内容,她报名参加了此次社会实践。性格外向、中文流利的她在团队中扮演着翻译的角色,充当企业工作人员及留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在中国银行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实验室中,兰娜了解到数字货币在无网络状态下通过“碰一碰”即可完成支付,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极大便利。她表示,以前她的父母来中国旅游时,因不擅长手机支付,曾遇到过一些消费不便的情况。在兰娜看来,数字货币中的新技术能够为来华旅游的人群、老年人等提供便利。

  陈妮娜表示,留学生的加入为实践调研团带来新的交流和碰撞。她表示,在实践过程中,留学生积极地参与此次活动,并在参观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问题,“这让我看到了在北京的这些留学生,非常积极、非常踊跃地想要融入北京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中。”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吴苹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