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重读康德

哲学的任务是人类心灵的解放

2022年08月1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与思想。但也有一些观念,超越时代与地域,以普遍主义与世界公民的立场去思考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一些哲学家,以自己精神的觉醒作为基点,哥白尼式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让大众从蒙蔽和混沌中觉醒,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个体,行使自己的理智,担当自己的决断。

  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建立的形而上学大厦,就是人类思想史上这样一座宏伟的景观。这位一生居住在柯尼斯堡,过着时钟一般精确而清心寡欲生活的哲学家,绘制了一幅人类心智与道德的地图,使所有人成为了两个世界的公民:我们在纯粹的精神领域找到自律与他律的坐标,并按照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指导自己的生活。

  康德是后世所有哲学家所不能回避的“他者”,他承担起了哲学理所应当承担的使命,他的诘问依旧在人类心智的上空盘旋——那些庞大的概念工程,那场颠覆了精神世界乃至世俗生活的哲学革命,那些繁杂、严苛的论证指向的却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心灵能否认识这个世界,不同的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哲学真正的任务是什么?整个世界如果孕育在我们自身之中,那么人类的意识中是否存在普遍与超越经验的法则?康德完整的批判体系与道德律令,引领每一个现代人必须经过启蒙的洗礼与检阅,走向权利与尊严的时代。

  二十世纪以来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决裂,使得康德形而上学大厦露出了一条条裂缝。在分析哲学哲学家看来,康德为代表的欧陆哲学是心理学主义的不知所云,是语言的诗意运用,而并非逻辑清晰的论证。而欧陆哲学家则认为,分析哲学只是一种沉迷在语言与逻辑辨析的技术,根本没有能力回应康德提出的关乎人类存在与理想社会的宏大问题。这种争议在1929年达沃斯会议上,海德格尔与卡尔纳普、卡西尔的辩论中达到了最高潮。然而,无论哲学如何发展,只要人类依旧需要定义什么是普遍性,依旧需要回应真理如何获得,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依旧需要站在康德的肩膀上去眺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