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专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专访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

英国有务实主义传统,中英应努力寻求合作空间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受访者供图

  当地时间9月5日,英国迎来史上第三位女性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她将接任鲍里斯·约翰逊,成为英国六年来的第四位首相。

  现年47岁的特拉斯曾长期在英国政府任职,担任过司法大臣、国际贸易大臣等职务。2021年9月起,特拉斯在约翰逊内阁出任外交大臣。

  今年是中英建交50周年,特拉斯接任首相之位后,会如何调整英国的对华战略?中英关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

  未来一段时期中英关系可能会面临较大困境

  新京报:特拉斯曾担任约翰逊政府外交大臣,她出任首相后会将外交作为其执政重点吗?在对华政策方面,她会采取哪些行动?

  王义桅:特拉斯面临着一个危机重重的英国,通胀率飙升、生活成本危机和能源危机不断恶化,这些问题一时之间可能难以解决。也因此,她会努力在外交领域寻求突破,这也是她的优势所在。

  在对外领域,目前特拉斯迫切需要处理的是和欧盟关于北爱尔兰的争端,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对华战略也会是她的一个重点。

  对于特拉斯而言,她刚上台时领导力会相对弱势,因此会更强调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等议题,以巩固党内、国内对她的支持。由此,我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英关系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困境,甚至有可能会持续恶化。特拉斯可能会渲染中国的“威胁”和挑战,积极在新疆、香港、台海等议题上发声,从而导致中英关系陷入紧张。

  长远来看,中英关系可能会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磨合和斗争。最终,英国的务实派会努力寻找和中国互利共赢的机会,平衡好意识形态安全和对华务实合作的尺度,找到一条脱欧之后的对华独立道路。

  新京报:中国在英国的对外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英国的对华战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王义桅:英国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它的全球“新身份”到底是什么。二战后,英国曾提出“三环外交”的战略,希望通过英国与美国、英国与英联邦、英国与欧盟这三个环节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但是,英联邦一直比较鸡肋,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难以对英国有所助力;英国又脱离了欧盟,目前双方在北爱尔兰问题上存在难解的争端。它如今还能倚赖的,主要就是和美国的“特殊关系”。而在中美关系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英国的外交叙事不可避免也会越来越强调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强调西方的价值观和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强调和美国的配合。

  因此,随着中国的快速全方位崛起,英国对华战略越来越强调竞争、挑战、威胁。与此同时,英国未来可能会更重视印太战略,强化AUKUS(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边安保联盟协定)等的作用。可以看到,英国近几年越来越重视印度,试图将其打造为“世界工厂”,以取代中国的地位。

  不过,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会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美国中期选举之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能会作出调整,届时英国可能也会调整其对华政策。

  中英两国在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新京报:今年是中英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年。回顾过去半个世纪,中英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两国还能回到此前的“黄金时代”吗?

  王义桅:英国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家,其对华政策也会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所调整。过去半个世纪,中英关系曾有过很多突破:它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第一个任命“一带一路”特使……中国在欧洲也率先与英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到卡梅伦政府时期,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英国强调自由贸易、金融开放,抓住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机遇,积极推动两国合作。中国当时对英国的投资甚至超过中国对德法意三国的投资总和。

  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英国认为从中国获得的红利并不多,因此更多地强调和中国的竞争关系以及中国带来的“威胁”。在英国看来,中国的崛起动摇了英国作为工业化起源、标准制定者、国际规则制定者的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负面,并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挠了许多项目的开展。

  新冠疫情的暴发也影响到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化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各国更强调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安全、可控,这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全球化逻辑。对于英国也是如此,它改变了对全球化和外部市场的看法,也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将中国视为全面的竞争者。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英包括中西关系很难回到所谓的“黄金时代”,因为全球格局在改变、全球化的铁逻辑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也不期待中英关系回到所谓“黄金时代”,但希望中英之间能够继续开展合作,从而对中西关系、中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京报:中国和英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中英双方应如何推动两国关系积极发展?

  王义桅: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不信任,中英之间的合作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从经济角度来说,中英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空间,两国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中英双方应尽量排除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干扰,在一些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这种合作不一定是全方位和非常长远的,但是是务实有效的。譬如在教育、医疗、保险、金融服务以及气候变化等领域,中英之间都可以开展合作。

  事实上,虽然两国关系面临许多挑战,但英国显然难以舍弃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10亿网民、4亿中等以上收入群体、1.6亿户市场主体,这些都是印度无法取代的。因此英国的对华政策需要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前进。

  而对于中方而言,英国在软实力标准方面非常强大,应积极推动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第三方市场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此外,英国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海洋大国,在这些领域英国对于中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认为我们需要更重视对英关系,因为中美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而欧盟27国要协调一致相当困难。英国有着实用主义的传统,此前就曾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可见它能够对欧盟、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对英关系上双方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努力寻找可以开展合作的空间,继续让中英合作发挥其全球示范作用。

  英国的务实派会努力寻找和中国互利共赢的机会,平衡好意识形态安全和对华务实合作的尺度,找到一条脱欧之后的对华独立道路。——王义桅

  新京报记者 谢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