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人才培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人才培养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在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心里种下热爱的种子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毕业生进入普通学校,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支持。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9月13日,曹德馨将前往北京一小学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次实习中,他将专注于了解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

  曹德馨是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到即将离开,曹德馨内心日益坚定:每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当你真真正正地了解他们之后,就会发自内心地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目前唯一一所承担基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大学。特教系自1991年设立开始,平均每年为北京市培养约40名特教老师,至今已培养千余人,他们遍布北京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

  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表示,北京基础教育阶段共19所特教学校,“特教学校的专业老师80%来自联大特教学院特教系。这里肩负着为首都基础教育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重任,可以说是北京特教人才培养的‘摇篮’。”

  

  课程设置始于情感、成于专业

  特殊教育导论、行为矫正、自闭症儿童教育、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时隔17年,该校2005届毕业生、北京市石景山区培智学校校长张洁依然记得大学期间的部分课程,正是这一门门课程,让张洁和特教系的学生们逐渐掌握一名特教老师的所有技能。

  特教专业负责人刘颂告诉记者,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针对师范生有必开的课程,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同时针对特殊教育,有很多专业课程,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特殊教育导论》。

  “我们不单纯进行知识讲授,”刘颂告诉记者,这门课可以为学生认识人类的多样性从而尊重和接纳特殊学生打下很好的情感基础,“我们更倾向于学生能有对特殊教育的情感认同,然后唤起学生的特殊教育使命感。”

  此外,还有更多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夯实基础。刘颂表示,学生在校期间,前两年以通识类课程为主,第三年开始专业类课程不断增多,第四年校内课程减少,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教育实践。

  与此同时,特教系也在不断探索“课程思政”,聚焦特殊教育师范生的特教情怀和专业情怀,从大一到大四螺旋递进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内容,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外专家形成多方合力共同育人,初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框架。

  随着北京市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普通中小学校对特殊学生打开了大门。这也意味着,普通学校对特教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多。

  “这也要求学校在培养特教师资方面回应社会的需求。联大此前多为特教学校培养师资,而今则必须不断调整。老师不仅要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孙颖说道。

  “我们的学生到普通学校之后要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支持。”刘颂介绍,在此背景下,特教系不断优化课程,增加适应融合教育的新内容;在实习环节增加学生在普通学校实习的机会。

  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指导中获得知识

  从初入校园的新生,到走上讲台的特教老师,其中离不开联大老师们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

  曹德馨还记得特教系教授王梅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讲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场景。当时正处于大三上学期实习期的学生们被要求找到一名特殊学生,并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曹德馨找到了一名孤独症女生,“主要是有一些情绪不良的问题,言语发育上有些迟缓,发音比较单一,能认识的字词和能说出来的字词比较少。”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后,曹德馨还要跟进课程实施的效果、观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后来发现,我们总是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曹德馨和同学们的“疑惑”在王梅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解答:孤独症儿童的特点是个体差异比较大,在学习上会比普通学生慢一些,在制定教育短期目标时不能急于求成,为了看到效果而将目标定得太高,这样会失去目标制定的意义。

  “基本上每周都会跟老师汇报,然后王梅老师就给我们每个人分析指导,共性问题会在课堂上集中讲。”在曹德馨看来,“理论+实践”和“手把手”的教授方式,让自己慢慢具备了专业的技能。

  在第一课堂之外,特教系也在努力打造“第二课堂”,如安排学生前去小学对学习困难学生开展陪伴阅读、聘请退休的资深教师或专家进校指导。

  “比如我们培养的特教师资无论进入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针对说课、讲课、板书等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我们都会请一线的资深教师进校为学生们讲解。”刘颂告诉记者,学生进校实习时也会专门聘请指导老师“带徒弟”,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更多指导。

  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实践让学生走入一线

  曹德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特教学校的场景:上课时,自己坐在教室后排,观察并记录学生的状况,没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大喊大叫。

  彼时,对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曹德馨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情绪激动的时候,特殊学生可能会有过激行为。等我当老师的时候,不会有学生打我吧。”

  这样的担忧在一次次的见习中逐渐淡化了。为了让学生们把课本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一线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其锻造成优秀的特教老师,联大实行“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大一至大四,几乎每学期都有一定的实践课时安排。

  大一专注于书写技能培养,锻炼基本功;大二开始进入学校见习,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每学期1-2周或者分散为整个学期里每周一天;大四上学期要进行为期12周的实习……

  曹德馨已记不清自己过去三年已经有过多少次进校的经历,但他知道,学校在安排每一次实习时的侧重点都不同。在他看来,正是这些一线实习让自己越来越了解这群特殊孩子,“比如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现在看到孤独症的孩子,我大体能知道是哪一种类型、估摸出孩子的能力水平,这些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对我的帮助很大。”

  “我们培养的老师,他们未来要教的学生可能简单的计算或者识字,都需要重复很多遍。可能特教老师付出了各种努力,但是看不到孩子的显著进步,甚至孩子的行为有时还会倒退。这对特教老师的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特教教师更加主动去学习、思考和调整教育教学,给予特殊学生更具有针对性的支持,从孩子的点滴进步中获得特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颂曾说到这样一个现实挑战。

  这也意味着,学生们保有对特教的热爱方能在面临这些挑战时坚持前行。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已种下热爱特教事业的种子,并义无反顾地走上特殊教育的道路。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