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大国匠心·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22:大国匠心·人物

胡国星 在“死亡之海”,打造地表最强铁路闭环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胡国星
中共党员,现任新疆和若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和若铁路建设期间,参加风沙防护体系效益评价、粉细砂路基动力试验研究、预制装配式桥墩、路基智能填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专利4项,形成《高速铁路路基智能填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科学技术成果,独立发表论文2篇。
列车行驶在和若铁路依木拉克特大桥上。

  热风猎猎擦过耳畔,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横亘在眼前。这里常年渺无人烟,只有无际的沙丘随风流动,因而被称为“死亡之海”。

  2018年底,29岁的胡国星第一次走进这片沙海。作为新疆和若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和若铁路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他要沿着沙漠南缘,带领团队修建一条825.476公里的和若(和田-若羌)铁路,补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的最后一段“弧线”。

  “千里一根轨”,在人力与机械的循环往复之下,希望在“死亡之海”泛出波澜。2022年6月16日,和若铁路终于建成通车。绿皮火车满载歌声和欢呼,向着远方驶去。

  工地上的“大管家”

  铁路路基在沙海中划出一条苍灰色的细线。从高空俯瞰,巨型铺轨机组安静地匍匐在细线上。在它身后,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扁窄细格延伸至远方的地平线,仿佛一条绵长的软梯,被无形的大手铺展在沙丘之上——那是已经铺设完成的铁轨。

  履带式牵引车拉着铺轨机缓缓驶过,一根根沉重的水泥轨枕从设备里滚落,主机下方的测量仪和调整装置拨动它们整齐列阵,保证摆放平整且间距一致。重60余吨、长500米的钢轨,正在头部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向前,落座于标尺刻度整齐的路基之上。

  工人们跟随铺轨车的节奏,一一安装弹簧扣件、垫片,拧紧螺栓,再进行水平调节。胡国星蹲下身观察片刻,对身边的工友嘱咐道,“轨枕上的土得清干净,不然钢轨压上来的时候,下面的小石子容易把垫片硌破。”

  作为和若铁路公司的工程管理部部长,他心里既要装着大蓝图,也要关照到每一颗螺丝钉。“我们的铁路,是要打造‘零缺陷’的精品工程。”胡国星一遍遍强调着。

  开工至今,胡国星的工作手账已经记满了整整8大本,事无巨细,不断查缺补漏。

  胡国星说,自己的许多经验和习惯,是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尽忠那里学来的。四五年前,55岁的王尽忠得知和若铁路立了项,便主动请缨:“无论多难,一定要把铁路修到闭塞地区老百姓的家门口。”

  前辈对工作的激情,带着赤诚的感染力。胡国星把王尽忠当成师父,不由自主地学习他的处事方式、管理思路。新人难免犯错,有时方案粗糙,被师父狠狠批评,他也老老实实地听着,“过程中的严管,就是结果上的厚爱。”在师父的带教下,胡国星进步飞快,大概半年时间,他已经能独当一面。

  沙漠中的“天河”

  在沙漠中建铁路,最大的考验不是建造工艺,而是沙漠本身。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季长达7个月,沙暴来袭,黄沙漫卷,仿佛天地间树起了一道厚重的土黄色墙体。在荒漠无人区修路,跟沙尘较劲、与恶劣的天气条件拼速度,成了建设者们的日常。

  一次,工人们正在桥梁上施工,突然狂风大作,卷着沙尘袭来,打在工服上啪啪作响。四周昏黄一片,眼睛难以睁开,来不及下桥的工人们只能挂好安全绳,侧躺着紧贴在50厘米高的小矮墙边,屏息等待风暴过去。

  沙子成了这些铁路人最熟悉的“朋友”。常常地,胡国星和同事们走着走着,就要停下来,一边搕着鞋里的沙子,一边互相开玩笑:“你说这每天攒下一点儿,是不是你家娃儿盖房的沙子都有了?”

  苦中作乐,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特殊“话风”。空气干燥,嘴唇不一会儿就干裂翘皮,交谈间常常开裂渗血,但大家笑呵呵地攒段子:“没事儿,说明我们防水(工程)做得好。”

  在各个标段间奔波,他们的一日三餐也常常在幕天席地间解决。一边吃,沙尘一边往饭盒里扑,他们仍然津津有味,不时还要点评一番,“嗯,这沙子细,不硌牙。”

  偶尔,沙漠也会展露它冷酷的一面。胡国星还记得,2019年工程刚开始时,需要交接设计院之前埋设的测量标桩,他和七八名同事分成两组,从沙漠两端对向徒步。按照计划,一个小时左右,两队人马就能碰面,然而两个多小时过去,前方依旧只有静默的黄沙。

  胡国星越走越慌,“我们手里有仪器和资料,肯定不会丢,但如果再不碰上,水就要喝完了。”三个小时过去,又走了差不多10公里,两队人终于碰面会合,胡国星揪紧的心这才放下。

  半个“治沙专家”

  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沙丘以每年20米的速度移动。这对铁路构成了切实的威胁——铁轨下方的有砟道床,一旦被黄沙漫上并填满石子间的缝隙,轻则雨后板结,影响列车稳定性;重则掩埋轨道,造成列车脱轨。

  “如果开通后再整治,在防护工程起作用前,风沙还是会对铁路造成危害,一定要前期治沙。”胡国星和同事们决定“治沙先行”,在铁路两侧种植防风植物带。

  但怎么种树,却难住了胡国星。为了优化方案,他们请来当地治沙站有过实操经验的“土专家”们,反复开会研讨交流。

  对于建设者们来说,这些植物就像自己的孩子,工程施工期间,定期就要去查看一番,用手刨浮沙,看看施多少肥、浇多少水、长得好不好。

  负责防沙工程的邓斌还记得,2020年6月,他曾接到一通带着哭腔的电话,对面负责一处绿地的工程师难过极了:“我的树种得这样好,来了一场热风,把一两公里的树都刮死了。”

  邓斌、胡国星和同事们赶到现场,用手一摸,叶子就像开水烫过的茶叶,一绺一绺打着蔫儿,他们看着揪心:“就像正拔节的孩子夭折了一样。没想到干个工程,还要跟天斗、跟地斗。”

  他们在林带外侧设置1.5米的高立式沙障,同时在靠近铁路侧设置芦苇方格固沙工程,为植株长大争取时间。“几年之后,高立式沙障、芦苇方格装满沙子失效时,植株也能发挥防沙作用了,有机物的大量介入,也有助于沙砾向土壤演化。”如今的胡国星,俨然成了半个“治沙专家”。

  接入一个个“天边小城”

  在沙漠上建铁路,离不开创新的支持。针对部分区段风沙大、沙丘动态迁移容易掩埋线路的问题,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胡国星和同事们采取“以桥代路”的方案,修建“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

  在和若铁路全线,共设置有5座特大桥,其中最高的达27米,最长的达18公里。

  建桥往往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可沙漠水源稀缺,并不具备到现场浇筑的作业条件。为此,建设者们采用桥墩工程预制拼装化技术——先在工厂里把墩柱、盖梁和T型梁都提前制好,运到现场拼装,“就像搭积木一样。”

  在国内铁路建设工程中,这项技术首次在和若铁路中被大面积使用。“我们最终对3座特大桥的434个桥墩进行了装配式安装建设,缩短了三分之一的建设周期。”胡国星介绍。

  但用如此大体积的重物“搭积木”,操作复杂不说,还堪比绣花。比如桥墩连接处的平整度要求误差在±2毫米,只有米粒大小,想要达到如此精度,必须反复试验。一年半的时间里,胡国星和同事们记不清尝试过多少次,第一个墩柱才试拼成功。

  2021年9月27日,和若铁路全线贯通了。胡国星将那天称为和若铁路建设者的“盛会”,他知道,为了这一天,每个人都掏出了全部心血。

  但他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为了保障列车运行平稳,需要对全线轨道精调。

  2022年6月16日上午10时53分,5818次列车缓缓驶出和田站,和若铁路正式通车,票价98元,全程运行时长11小时26分。

  列车每停靠一处,就会涌上一批新的乘客。他们穿着鲜亮的民族服饰,伴着歌舞欢呼,将当地特产分发给乘客,有的老人激动地流着泪,一直鼓掌,“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辈子没坐过火车,就待在县城。现在,他们也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恍惚间他才发觉,时间过得这样快,一晃3年多过去,他们真的把铁轨牢牢嵌入了沙漠腹地,让一个个“天边小城”,与现代节奏并轨。

  磨砺“匠心”

  小时候,胡国星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跨海大桥时,赞叹极了。“大海那么深,怎么就长出一座桥来?”自此,每当被问及理想,他总会说,长大了要当一名工程师。

  然而,真正成为工程师后,他才清晰地意识到,想象中的“高精尖”之外,更多的是在磨砺中“打地基”。

  看着一项项工程从无到有,在自己手中一点点成型,再铺进现实,给一个个封闭的角落带去流动的风,他终于咂摸出“梦想成真”的味道。

  十年间,女友成了妻子,两人的大女儿都快幼儿园毕业了。但为了忙工程,胡国星一年最多回两趟家。

  沟通总是隔着屏幕。每天,他会和家人视频聊聊天,哪怕是只花几分钟问个好,这个习惯,他保持了10年。

  “分离是我们铁路人的常态。”虽然习惯的过程总是无奈,但承载的是这份工作沉甸甸的意义。他还记得和若铁路第一次铺轨到且末县境内时,乡亲们眼神闪亮,手鼓拍出欢快的调子,“那一刻又觉得,再苦再累,也没什么要紧的。”

  “我很自豪,也热爱这份工作。”胡国星说,“新疆还有很多铁路网需要完善,我会像师父那样,一直在铁路建设行业干下去。和若铁路只是一段珍贵的经历,往后30年,还有更多技术难题等着我去攻关。”

  匠心解读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

  匠心精神如何坚守,如何传承?

  胡国星:对我来说,匠心精神意味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精益求精,对事业一以贯之。在和若铁路建设中,我们把匠心精神落实为建设精品工程,令和若铁路成为了一条“零缺陷”开通的精品铁路。在我看来,坚守、传承匠心精神的关键在于热爱。热爱事业,才能做到一以贯之,才有了成为工匠的前提。而在一以贯之的过程中,正因热爱,才能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匠 人 心 声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胡国星:我一直坚守“热爱”这份初心。在生活中,我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在工作中,我热爱铁路建设,热爱钻研铁路建造技术,热爱工作岗位,热爱大美新疆。

  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胡国星:因为工作,我和家人聚少离多,也很难顾到家庭。2020年夏天,父亲生病动手术,和若铁路又正值建设高峰期,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没法回家。妻子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还好有家人的支持,他们理解我的工作,我们一起挺了过来。我能够坚持下来,也同样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热爱这份事业。

  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胡国星:未来,我将继续从事铁路建设工作,织密新疆的铁路网,为新疆的便捷交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期待着复兴号高铁列车能够在新疆各地方奔驰。

  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胡国星:和若铁路开通后,沿线的老百姓可以通过铁路将农产品运出去,也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让我看到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人们坐在火车上,安全平稳地在我们修建的铁路线上奔驰,是我获得的最大快乐。

  特22-特2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左琳

  特22-特23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