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北京样本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北京样本

搭上气候投融资试点“头班车”密云绿色兴业生态富民

2022年09月2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021年8月26日,航拍密云水库大坝。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今年8月1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央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在内的23地,北京密云区位列其中。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密云,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基地。密云东、北、西三面环山,林木密布、中部拥有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滋养,水库周边,燕山环抱中的村庄瓜果飘香。

  密云发展基础稳固,域内的科学城东区更是聚集了一批科研院所,在发展气候经济、践行“双碳”目标方面潜力很大。科学城东区重点布局气候科学和地球科学,打造气候经济发展示范区。“蜜蜂贷”、水库发展基金等引领着密云区探索“活水、盘林、促产、降碳”气候投融资模式。

  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定期组织对试点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总结评估,梳理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气候投融资”试点的使命下,密云又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蜜蜂贷”绿色金融样本

  从天安门开车出发,过京承、大广两段高速,再沿着滨河路、密关路,一路向北,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后,就来到了密云水库。沿途风景秀美如画,一侧是水库的碧波,一侧是山林的葱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出产优质蜂蜜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密云的崇山峻岭间生活着12.35万群蜜蜂,全区现有蜂农超2000户。

  养殖蜜蜂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法,通过监测蜜蜂采集物对环境进行监测。蜜蜂授粉增产是重要的农业投入要素,固碳潜力及价值巨大,同时蜜蜂授粉增产可降低化肥使用,间接降低碳排放。

  “蜜蜂产业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全区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植被涵养水源、保水固土、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邮储银行密云区支行行长张志刚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支行定位以蜂产业贷款为突破口,实现“蜜蜂贷”产品创新并成功落地。

  “蜜蜂贷”产品不仅面向蜂农、合作社、经销商等蜂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各相关周边产业也可申请该产品支持,在无抵押物情况下也可采取信用或担保模式,受理时效快,利率较低,若采取担保模式由银行承担企业担保费,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北京密乡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是密云区华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大的一家农副产品批发商户,主要销售密云区的土特产——蜂蜜,全区2000多户蜂农是该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体。

  “我是第一个享受‘蜜蜂贷’政策的。”该公司的实控人郝国成表达了对邮储银行“蜜蜂贷”业务的评价。去年8月,正是蜂蜜采收的时候,但郝国成公司资金流出现短缺,无法正常备货,邮储银行密云区支行提供的“蜜蜂贷”帮其解了燃眉之急。

  据邮储银行密云区支行统计,目前已实现蜜蜂贷放款近千万元,帮助10户经销商缓解了燃眉之急,助力密云蜜蜂品牌。山美水美的生态优势和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高质量发展赋能,形成了产业兴旺的密云样板。

  邮储银行密云区支行表示,后期,将继续聚焦密云区气候金融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强与区生态环境局的合作,推进绿色金融工作全面升级,助推密云区域绿色发展势能不断增强。

  此外,2021年,北京密云水库保护公益基金会成立。公益基金将资助密云水库流域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及保护的公益项目、密云水库保护的各类宣传公益活动的开展和密云水库流域内的扶贫、助困、救灾等公益活动。

  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兰天表示,随着密云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不断丰富金融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方式方法,一是推动创新气候类金融产品,包括推出气候类保险产品、发行碳中和债券和其他气候类债券、成立气候基金以及开发气候类信贷产品等,二是推动聚焦气候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成立“气候支行”,打造“碳中和”营业网点等,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试点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科学城东区聚集一批“车轮子”

  密云,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基地。为了守护一泓碧水,密云放弃了诸多产业机会:陆续关闭了铬矿、小型铁矿、制革、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等200多家工业企业,同时,水库二级圈内彻底退出规模养殖,实施退耕禁种禁养。

  密云人民也得到绿水青山的回报。据兰天介绍,密云是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森林资源蓄积量全市最高,湿地面积全市最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2021年全市最优,碳汇储备约占全市1/6。

  如今,密云区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聚集于此、埋头研究。根据怀柔科学城的整体规划,位于密云区内的科学城东区定位为科学创新发展区。目前,“1+5”科学设施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即将进入试验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

  走进科学城东区,一幢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室外景观步道、园林绿化程度高,室内新风系统、消防枢纽等设施一应俱全。

  坐落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中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也是科学城东区首个落成启用的大科学装置。承担着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双碳愿景目标、防灾减灾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是一种精准、全面认识地球变化的先进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电子计算机求解,从而模拟地球温度、湿度、大气、洋流等可能出现的情况。”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怀柔科学城办公室主任张木兰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能够大幅提高我国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将为我国应对区域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开展气候与环境领域谈判、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谈起中科院将项目布局到科学城东区,张木兰表示,一是面积大,能有足够的科研空间;再就是不同类型的学科在此交叉融合,方便相互交流沟通。

  目前,除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营,落户科学城东区的5个交叉研究平台也有新进展:中科院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环境污染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京津冀大气环境与物理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泛第三极环境综合探测平台等4个“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和清华大学“空地一体环境感知与智能响应研究平台”项目加快推进,将陆续于2022年、2023年试运行。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项目已明确科学城东区选址,正在推进前期手续办理。

  科学城东区管委会表示,以高精尖项目促高质量发展,密云意在以此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科研机构落户密云,形成科学城东区科研院所聚集的发展态势。

  电力绿色转型,达成“双碳”目标关键路径

  不只是科学城东区。在今年8月30日,密云水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助理杜斌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密云水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在密云区委、区政府支持下,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为科研创新领军力量,联合启迪控股等行业顶尖机构和专家共同组建,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经济、水机制”五水协同与保护治理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应用难题开展研究,为碳中和背景下密云水库高质量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向密云建议打造‘密碳云眼’项目,推动建设一个碳综合管控体系。”杜斌表示,不同于普通的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场景应用,密碳云眼还将聚焦生活交通、碳汇森林等整体体系。

  一方面借助清华大学的力量,把碳通量、碳观测、碳减排的事情推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密云区形成一套整体的碳管理机制。杜斌称,密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也是推动绿色高水平保护和发展的地区,如何推动密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值,是密云水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接下来思考的问题。

  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这个“火车头”,也少不了积极参与这项事业的企业“车轮子”。2022年5月,京能国际北京密云穆家峪达岩一期60M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取得备案文件,其中,项目一期装机容量60MW,利用工矿土地面积1210亩,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工,2023年上半年并网发电。同步规划的项目二期,规划装机容量40MW,利用设施农用地面积约700亩,聚焦“智慧农业+光伏”,打造北京市现代高效新型农光互补示范项目。

  站在大城子镇北沟村的山坡上向北望去,挨家挨户的房顶上都安装着光伏发电太阳能板。2021年4月,祥龙公司与大城子镇北沟村开展实地调研确定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如今,光伏发电项目与国家电网并网成功,142户村民在用上自家太阳能板发出的电量的同时,已经累计向国网输电27400度。

  气候投融资试点目标:实现生态富民

  近两个月,密云区的试点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北京市密云区副区长林立指出,在科技支撑方面,编制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可转化科技成果60项,吸引中科三清、中科气研等科技创新企业落户,迈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步伐。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立项。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在全市率先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搭上了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这辆“头班车”,未来,密云要建一个什么样的试点?

  林立表示,密云将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期待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团体、专家有进一步合作,用科技金融创新架桥梁,制度建设谋远略,在气候变化这场大变局中探索新格局,一起贡献密云智慧。

  如果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目标,林立称,“我们希望气候投融资试点,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助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安全发展,实现生态富民。”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碳强度累计降低21%,森林覆盖率达到70%;碳金融系统方面,预期气候投融资信贷余额年均增长20%以上;环境政策创新方面,预期实现地方政策标准和金融产品规范6项;气候金融要素方面,预期培育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50家,形成气候金融项目库项目100个,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对话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兰天:

  以试点为契机,探索构建“活水、盘林、促产、降碳”的气候投融资模式

  密云何以在全国脱颖而出,成功获得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试点建设如何实现?下一步又该怎么做?北京市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兰天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专访,介绍了密云区试点建设计划,将从4个方面安排22个项目任务来推动实现目标。

  兰天透露,密云区将以试点为契机,探索构建“活水、盘林、促产、降碳”的气候投融资模式,通过建立气候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保水富民、减污降碳协同发展。

  谈入选原因:“京师锁钥”生态优势明显

  新京报贝壳财经:密云区是如何入选首批试点的?

  兰天:密云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有“京师锁钥”之称,因密云水库而闻名,资源禀赋突出,可以概括为“生态好、碳排低、碳汇多、绿能全、金融活、科技新”。

  密云区的生态基础良好,是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二氧化碳排放低,我们在全市较早启动双碳研究工作,率先成立区级碳中和研究发展中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市1/60;碳汇储备多,密云区森林资源蓄积量全市最高,湿地面积全市最大,碳汇储备约占全市1/6;绿能基础较为全面,水力发电、光伏电站、生物质发电相继投入使用。

  此外,密云区金融基础坚实,密云区编制完成“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率先出台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密云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密云第一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挂牌成立,推出专项信贷产品“蜜蜂贷”“森林保险”等。

  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赋能。坐落在密云的科学城东区,主要聚焦气候领域,“1+5”大科学装置聚集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将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助力试点建设。

  谈试点建设:下一步工作目标是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实现保水、降碳协同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试点名单公布后,密云区生态环境局介绍了下一步工作目标: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实现保水、降碳协同发展,到2025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21%,森林覆盖率达到70%,实现气候投融资信贷余额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带动资金50亿元。密云区该如何实现工作目标,推动试点建设?

  兰天:我们计划从4个方面安排22个项目任务来推动实现目标。可以概括为“十个一”。

  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一个机制”,用好区委生态文明委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机制。

  面向企业,我们主要开展五方面工作,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库、一本账、一系列产品、一揽子政策和一个讲坛”。即建立“一个及时动态更新的气候友好型项目库”、做细“一本账”、推出“一系列用来支撑气候友好产业落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产品”、出台“一揽子吸引气候友好产业落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招商政策”、举办“一个讲坛”,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面向公众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建立“一个碳普惠平台”,开发“一系列面向公众的金融工具”。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中公众也是关键主体之一,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完整的大环境。我们将通过建立碳普惠的平台,以积分兑换、消费抵消等方式,激活公众减碳的积极性。另外,面向受气候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蜂养殖、农业种植等群体,我们将创新推出像森林保险、农业保险、“蜜蜂贷”等类别的金融产品,帮助公众有效应对、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

  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力量也很重要。我们要建立“一个动态评估密云双碳进程的监测网络”,并“与一组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密云气候投融资建设加持,走出一条具有密云特色的试点路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