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教育信息化未来可期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教育信息化未来可期

吴颖惠 多媒体到人工智能 课堂越来越“智慧”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
借助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师培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如果学生要编排一场元旦晚会,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对于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的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他们可以在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借助编程平台使用程序语言“指挥”虚拟角色进行表演,唱歌、舞蹈各种节目轮番上场,一场带有未来科技特色的“虚拟元旦晚会”即可上演。学生的编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就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悄然提升。

  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的“标杆”,海淀区历来注重研究信息技术、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注重研究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以及教育活动的应用。从教育光缆建设到升级改造智慧教室,从上线北京首个区级中小学资源平台到试水人工智能实验室,十年来,海淀区做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看来,对于教育系统而言,教育信息化永远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其未来发展必须跟教育规律同向而行。

  始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索

  “10年前,老师们用得更多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音频和视频的内容,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吴颖惠回忆起教育信息化最初的模样时说道,彼时很多老师还习惯于用U盘或者光盘拷贝教学课件,有的老师还会自己专门搜集资料刻录成光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一切有了不同。2012年3月,教育部制定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利性和即时性,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调取教学资源。这样就比过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代好多了。”吴颖惠解释,以前老师寻找教学资源都要去图书馆阅览室,现在都可以上网了。互联网的出现,的确让教学资源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了。

  吴颖惠举例,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苏轼的诗词《定风波》时想要延展一些知识,比如苏轼生活在哪个朝代、他有什么兴趣爱好、同时期有哪些诗人等等,在互联网上可以迅速搜索到这些相关知识,“互联网+教育给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加入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改变。

  “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无纸化办公。海淀区也是全国最早实行无纸化办公的地方。”吴颖惠表示,目前,区内所有的通知信息都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张一卡通,拿着这张卡,学生就可以在食堂买饭、在校内商店买东西,同时学生的作业、考勤等信息,都可以保存在卡里。”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教育光缆二期已于2018年12月完成,项目两期共计完成342家校级节点单位建设,93家考务网节点建设,共计铺设光缆里程超过927.8公里,实现了全区教育网络万兆骨干、千兆桌面的四级联通互动,统一提高了教育网的出口带宽和学校的接入带宽,更新、增加了必要的网络设备,基本消除“网络孤岛”现象,实现了全区教育网络的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提前布局网络安全统一管理。

  升级改造近1万间“智慧教室”

  基于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和老师学生的实际需求,2020年2月5日,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正式上线,面向全区师生提供优质在线资源服务,指导学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北京市首个区级中小学资源平台。

  中小学幼儿园美育微课、七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海淀区非遗优秀作品展视频……记者看到,平台上不仅有区级资源,还有校本资源和教育大讲堂等栏目。该平台是拓展性资源管理平台,属于主题学习类资源。在成立之初即涵盖人文、科学、信息、学科、综合五大资源库,下设86个拓展性、探索性资源子库,如西游记朗读解析、三国演义解析、论语导读、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Python编程、科学探索、初高中物化生三科虚拟实验、研学旅行、生涯规划、童话世界等配套的课程资源。

  吴颖惠介绍,中小学资源平台上的课程来源有三种,一是海淀的教师自行开发生成的课程,“其中也有我们教科院跟学校共同建设的”;二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精选社会机构各种优质课程;三是来自于国家级资源平台或者其他专业资源平台的课程。

  “我们还有教育管理平台和教育系统云课堂直播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入老师的视野,也让老师们更便利地使用各种资源。”吴颖惠说道。

  为了让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到教师和学生的身边,海淀在打造智慧教室上花费了很多精力。近两年,海淀区已完成近1万间智慧教室的升级改造。

  “现在海淀的中小学校90%的教室变成了‘智慧教室’。”吴颖惠告诉记者,海淀在对学校教室大屏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安装了触控一体机,并同时增加了录播系统。

  学校“试水”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

  吴颖惠介绍,“我们在教科院建设了人机交互实验室,主要用于教师培训。但我们也努力把它推广到学校。”吴颖惠透露,目前,海淀很多学校都在探索建设虚拟技术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等,海淀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也在2021年底建设了国内首个展教融合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我们教科院设有虚拟技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未来学校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吴颖惠介绍,与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培训模式不同,实验室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有了活力,同时老师的信息化操作能力也会增强。

  吴颖惠坦言:“我不认为教育信息化能够代替教育自身的发展,因为教育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也涉及态度的相互影响等多种因素,在这些方面,教育信息化还是有局限性的。”

  吴颖惠强调:“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必须跟教育规律同向而行。”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展望未来五年,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型技术。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泉。——吴颖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