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出台专门的黄河保护法,于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流域的大治理、大保护能力。
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来了。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黄河保护法,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11章,共122条。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由于受历史、地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任务一直非常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出台专门的黄河保护法,是在大力巩固既有治理和保护成效的同时,于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的大治理、大保护能力。
法律内容覆盖了黄河保护治理中的一系列焦点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困扰黄河安澜的一些“痛点”问题,在解决上都有了总方针,并实现了有法可依,不仅方向明确,而且权威性全面升级。
黄河保护和治理中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即是流域内跨行政区域较多,在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前,容易出现效率低下乃至“各自为政”的倾向。
对此,法律明确,国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指导、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并提出要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这些都是直指破除“九龙治水”局面,助力保护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保护和治理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生态维度。此外,黄河保护法还专门提到要强化黄河文化保护的传承弘扬。
众所周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至今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对之进行更有效的保护,一直是黄河保护治理课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千秋大计。出台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将黄河保护和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是与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相匹配的标志性举措,也是黄河保护和治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然,要让立法的价值得到充分的释放,各地和各部门还需要抓紧出台周密的实施方案,不折不扣地将保护法落实到母亲河保护和治理的每一项工作中去,以实际行动守护黄河安澜。
□吴振(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