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后即流传甚广,是当时的现象级畅销书。现象级畅销书必会衍生续作与同人作品,《三国演义》也不例外。就数量而言,《三国演义》的续作不能算多——以1949年为截止成书日期,《红楼梦》的续书超过了四十种,《水浒传》的续作也有十四种。这当然不是因为《三国演义》不如《红楼梦》《水浒传》畅销,而是二十四史内容浩瀚,《三国演义》横空出世后,出版商们更愿意推动同类作品——如《两汉演义》《残唐演义》——的跟进出版。
据明代苏州的可观道人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三国演义》已消耗掉三国史中的大部分精彩内容,站在出版商的角度,续作出佳作的可能性不大,不如改换朝代另起炉灶。
替刘氏复仇的三国续作
现存几种《三国演义》续作的质量,也确实皆乏善可陈。如《三国志后传》,不过是一部“泄愤一时,取快千载”的爽文。该书又名《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题为“西蜀酉阳野史编次”,序言写于明代“万历岁次乙酉”(1609年),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三国演义》续作,共10卷139回。据《新刻续编三国志引》交待,该书的写作与出版动因是不满《三国演义》的最终结局,蜀汉灭亡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些英雄人物皆功业未成,“掩卷不怿者众矣……愤叹扼腕,何止一人?”既然《三国演义》这个结局让许多读者不爽,那么新书便牵强附会,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的后代们重新崛起对抗司马氏。书中,实为匈奴人的刘渊被曲解成了刘备之孙,由刘渊抚养长大的刘曜被曲解成了刘禅之孙,书中还虚构了张宾为张飞之孙、关防与关谨为关羽之孙、赵槩、赵染为赵云之孙……如此这般,为了让读者爽起来,西晋至东晋时期的历史被改得一塌糊涂。可惜这部爽文似乎并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明末之人张无咎评价该书,说它“如病人呓语,一味胡谈”。
相比之下,《后三国志演义》就显得老实许多了。该书又名《东西晋演义》,明代无名氏著,内有活跃于万历、天启年间的杨尔曾《题序》。全书十二卷,承接《三国演义》的时代脉络,自西晋初年讲起,至宋武帝刘裕灭亡东晋止。这部书的优点是尊重史实,缺点也在于此,作为演义小说,过分拘泥于史料,许多地方甚至是在照抄史料,与天马行空只求一爽的《三国志后传》可谓两个极端。因其叙事能力不足,人物性格刻画远不如《三国演义》,传播度与影响力都很有限。
毛宗岗说过,《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主叙事对象,蜀汉灭亡即可终篇,可惜“篡汉者魏也,汉亡而汉之仇国未亡,未足快读者之心”。所以,让读者爽、帮读者摆脱《三国演义》的压抑结局,就成了所有《三国演义》续作的重要主旨。《三国志后传》虚构蜀汉君臣后代来对抗司马氏,《后三国志演义》以刘裕取代东晋为结局,皆存有为刘氏报仇的用心。《后三国石珠演义》也是如此。该书写于清代康熙年间,题为“梅溪遇安氏著”,共三十回,主要内容是仙女石珠于西晋时期下凡,帮助刘弘祖起兵讨伐司马氏,成就大业后返回天界。书中的刘弘祖即西晋的掘墓者、匈奴人刘渊,作者将之说成汉淮南王转世,又极力描写他以汉昭烈帝刘备的继承者自居。书中还借刘弘祖之口,直接批判曹魏与司马氏夺取政权的手段太过卑劣:“大丈夫作事,当磊磊落落,如星月之皎。司马氏欺人孤儿寡母,窃取天下……我等行事,正当效汉高光武自立基业,何必如曹孟德所为,挟天子以自重哉!”
重写命运因果的续作
上述三部续作解决《三国演义》“未足快读者之心”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朝后看”,也就是将后世历史附会成替刘氏报仇。另一部续作《三国因》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朝前看”,试图从前代历史中为三国人物的命运寻找因果。该书共一卷,不分回目,题为“醉月主人编次”,清光绪年间刊刻。书中虚构了一位怀才不遇的东汉读书人司马貌,说他受了天命,在阴间审理历史冤狱,判决被告与原告皆转世至三国时代,让他们在新的政治斗争中,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司马貌阴司断案故事的最早出处,是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内中,韩信被判托生为曹操,英布被判托生为孙权,彭越被判托生为刘备。刘邦与吕后则被判分别托生为汉献帝刘协和伏皇后,被曹操欺凌终生乃至杀害。罗贯中编撰《三国演义》时,弃用了这段故事,大大提升了《三国演义》的文学高度。但对那些爱听三国故事的普通民众而言,历史演义是否具备文学性,可能远不如是否具备朴素正义来得重要。人们无力改变历史,只好改变对历史的解释,以使自己能够继续相信正义;正如人们无力改变人生,只好接受宗教里“前世今生”之类的新解释,以使自己能够继续安于命运。所以,《三国演义》风行之后,司马貌阴司断案这种解释三国故事的路径并未消失,反不断增补出了更丰富的情节。
比如明末之时由冯梦龙编纂的《古今小说》,收有《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一篇,其内容已远多于《三国志平话》的情节。内中,司马貌共断四宗冤案。一宗是韩信、彭越、英布告刘邦与吕后冤杀忠臣;一宗是丁公告刘邦恩将仇报;一宗是戚夫人告吕后专权夺位;一宗是项羽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乘危逼命。司马貌判决:韩信托生为曹操,享有汉家一半江山,任其向刘邦托生的汉献帝和吕后托生的伏皇后报仇;英布与彭越分别托生为孙权和刘备,也分享部分汉家天下。萧何三次举荐韩信,又欺骗韩信入宫致其被杀,故托生为杨修,先在曹操手下享受富贵,后被曹操所杀;项羽托生为关羽,项伯、雍齿托生为颜良、文丑,由关羽诛杀二人,以泄前世之愤;王翳、杨喜等六将托生到曹操部下守卫关隘,也由关羽于过五关时斩杀,以报前世之仇。此外,蒯通托生为诸葛亮,许复托生为庞统,樊哙托生为张飞,戚夫人托生为甘夫人……司马貌本人也因断狱有功托生为司马懿。
到了清末的《三国因》一书,司马貌所断之案又增为九宗。新增冤案包括:范增告陈平用反间计致自己被屈杀;龙且告韩信水淹百万楚军;田广告韩信杀降欺君;刘友等告吕氏家族诛杀刘姓宗室;吕不韦告秦始皇逼父自杀。为契合新的断狱故事,人物托生情况也有所调整,如蒯通改为托生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计,以报复韩信当年不听蒯通建言。诸葛亮改由范增托生,周瑜改由陈平托生,楚汉之争中范增被陈平气死,三国时代则让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吕不韦、秦始皇和嫪毐三人,也分别被判托生为吕布、董卓和王允。总之,按照《三国因》这部小说,三国时代的人物命运与历史走向皆是前世注定,这当中没有冤屈,读者不必忧虑正义缺失,也不必为《三国演义》的结局心生不快。
大快人心的爽文续作
除了“朝后看”与“朝前看”,还有一种解决《三国演义》“未足快读者之心”的办法,就是直接修改原书情节并变更结局。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民国文人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这部书自徐庶出场写起,之前情节全依《三国演义》,之后情节则全盘重写,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徐庶没有离开刘备进入曹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得到了成功实施,赵云娶了马超的妹妹马云騄(虚构人物),连周瑜也成了蜀汉政权的亲近者。最后,蜀汉攻陷许昌统一了全国。
《花关索传》是一部说唱词话,集历史与神魔于一体,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上海郊外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墓葬,分为《出身传》《认父传》《下西传》《贬云南传》四集。书中说,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关、张二人为消除后顾之忧,决定互杀对方家人,怀有身孕的关羽之妻逃走后生下一子,便是关索。成长过程中,关索屡有奇遇,成为身负神力手段高强之人。成年后,关索携母寻父,又成为刘备阵营中极厉害的战将,后因与刘备之子刘封发生争执被发配云南,其间关羽被孙吴军队偷袭身死,关索自云南再出,杀陆逊、吕蒙等人为父报仇。刘备去世后,关索抑郁而终。其实,关索是虚构人物,史书无载,其事迹全然出自编造。关索的故事与蜀汉政权的兴衰在时间线上平行,自然不必纠结《三国演义》的结局“未足快读者之心”这个问题。
至于《新三国》与《新三国志》,则只能视为同人作品。二书皆刊行于宣统元年(1909),作者是江苏文人陆士谔(1878-1944)。陆士谔自述写作二书的初衷,是要“歼吴灭魏、重兴汉室,吐泄历史上万古不平之气”。为达成此一目的,他将“欧风美雨”引入了三国时代,让诸葛亮、周瑜等人成为变法自强的“穿越型人物”。《新三国》第一回,鲁肃开口便是“(变法)当先兴教育,次扩军备、铁路、轮船、矿务、电线,均不可缓。”第十七回,诸葛亮开口也是“吾国变法,第一要著,须使人民与闻政治,先立上下议院”。可见陆士谔不过是在借三国故事的壳,来写晚清的维新变法。
□言九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