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封控小区开辟诊疗通道,“生命至上”该如此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视点

  

  11月8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发布一则朋友圈称,患儿小丽需进行肝母细胞瘤手术,经过五个月的化疗,三岁的小丽终于迎来了最佳的根治性窗口期。但因其所在的小区被封控,无法进行手术。朋友圈截图一经发出,不少网友纷纷转发,呼吁“救救孩子”。随后,其所在社区与当地防疫部门跟进解决,当天,董蒨再次发朋友圈表示,11月9日将如期进行手术。

  董蒨发布的朋友圈之所以引发大众关注,还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三岁患儿的手术安排被迫暂停。眼看患者无法得到救治,医生痛心疾首深感愧疚。网友转发呼吁,也是期望能够特事特办,为医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患儿能够如期手术,得到及时救治。

  疫情防控与治病救人本就不是相互矛盾的。疫情发生以来,有关部门也一再重申,疫情防控本身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护佑每一个生命。因此,不能因为疫情防控而耽误患者救治,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依此而言,封管控区保障患者正常就医与解决医生外出手术,其实是解决民众看病需求的一体两面。就像患儿小丽要进行的肝母细胞瘤手术,其手术时机和手术难度都相当“苛刻”,董蒨院长作为小儿外科领域专家恐怕是最合适的主刀人选。

  患者等不得,意味着医生也等不得。社区工作人员从网上得知信息后,制定了应急预案,解决了医生面临的诊疗难题。这才有了董蒨院长为患儿如期进行手术的后续。因此,封控小区为医生开辟手术绿色通道,同样是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患者就医,医生手术,原本简单直接的点对点关系,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可能因为多个因素牵扯多个部门和单位,而变得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理顺机制,建立更为畅通的渠道和处置流程。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涉及民众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当秉持此原则,以患者为先,以生命为重。这就需要,在突发状况面前,有完善的制度预留空间,使患者和医生都有一条绿色通道。

  □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