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
| ||
|
走进农耕营地 之5
寒意已浓,海陀山脚下的延庆镇唐家堡村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葡萄大棚里,一串串或红或紫的葡萄挂满藤蔓。45岁的朱小华是合作社的负责人,近两年,依托延庆区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和合作社葡萄产业发展,朱小华在自家的葡萄架下开设了体验式“农耕课堂”,来自全市5000余名中小学生从一串葡萄、一杯葡萄酒中“尝”到了农耕文化的厚重与香醇。
11月初,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公布了首批60个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朱小华的合作社成为北京仅有的五个入围单位之一。朱小华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作为延庆区乡村振兴带头人,以前,她是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现在,她要做众多孩子们的“葡萄妈妈”,让更多的孩子从一颗葡萄开始知农、爱农,读懂、传承农耕文化和精神。
名称:
北京金粟种植
专业合作社
地点:
北京市延庆区
延庆镇唐家堡村
成立时间:
2009年6月22日
服务内容:
有机葡萄种植销售
葡萄架下的
体验式农耕课堂
从一颗葡萄开始知农
沿着唐家堡村村内的一条小路径直走,拐角处就是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通往合作社小路两侧的墙上,一幅幅葡萄彩绘,详解葡萄文化知识,初入园子的人很快就能感受、融入葡萄文化氛围中。刚在地里劳动的朱小华穿着一身黑色衣服,鞋子和裤管上还留有一些泥印。每天早上先到棚里看一看葡萄的长势,是朱小华持续多年的习惯。
“尝一尝咱家的葡萄,绝对和市场的味道不一样。”朱小华手里捧着一串刚下树的葡萄向记者打招呼。她介绍,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三年前,依托合作社的葡萄种植产业,面向中小学生、亲子家庭等群体,推出了体验式的“农耕课堂”,“我想让孩子们从一颗葡萄开始,学会知农、爱农。”
不久前,合作社的“农耕课堂”迎来了一批小客人——延庆区靳家堡中心小学的小学生们。学生们走进合作社温室大棚,在葡萄藤下,和老师一起学习制作葡萄特色手工皂。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将各种材料混合搅拌,倒入模具。很快,一块形似葡萄的肥皂便跃然而现。随后,学生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操体验了葡萄酒酿造工艺。
朱小华告诉记者,依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农耕课程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异。最终的目的是孩子们通过一串葡萄、一杯葡萄酒或是一次体验,找到农耕的乐趣,爱上农耕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农耕文化不就是最好的抓手吗?”朱小华称,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在葡萄藤下开设农耕文化课程的初衷就是为了传承农耕文化。
朱小华对葡萄种植、农耕文化传承有一种执念,11月初,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最新公布的首批60个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中,朱小华的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榜上有名。
葡萄产业赶上“东风”
农耕课堂为何要从葡萄开始呢?
延庆地处北京西北部,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平均海拔500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尤其地处延怀河谷地带的葡萄,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一起并称为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被誉为葡萄的黄金产地。当前,葡萄产业在延庆已初具规模,有机葡萄种植尤其出名。朱小华的合作社所在的延庆镇唐家堡村就位于这样的黄金地段,葡萄全部是有机种植。
2014年,有着“葡萄界奥运会”之称的北京世界葡萄大会在延庆召开,全球目光聚焦在延庆,产地延庆的葡萄和世界葡萄一起站在了聚光灯下。朱小华也是在那个时候和葡萄正式结缘,开始种植葡萄、发展葡萄产业,“那会儿种植葡萄有政策扶持,市场前景也好。”
朱小华自小在农村长大,成立合作社之前,她是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因为想让孩子吃上健康的农产品,2009年,她和丈夫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开始创业。虽然从小守着农田长大,对农活并不陌生,但真正开始操练农业,初期发展时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朱小华表示,得益于葡萄大会,“让我们延庆的不少农人、农业产业迎来新转折。”
现在,延怀河谷葡萄及葡萄酒产区已成为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酒庄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体,“延怀河谷”品牌在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度都在持续提升。
朱小华的合作社建设了69栋温室大棚,60余个葡萄品种全部实现了有机种植,研发并掌握了独特的设施葡萄“一年两熟”技术,筛选出适宜“一年两熟”的葡萄新品种12个,已申请技术发明专利6项。
“一颗小葡萄里蕴含着大学问。”基于延庆葡萄的悠久历史和合作社葡萄产业发展的优势,朱小华便把农耕课堂开在了葡萄架下。
让孩子体会“粒粒皆辛苦”
推开合作社里葡萄大棚的门,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浓浓的葡萄香气,扑鼻而来。阳光照进棚里,一串串翠绿色的葡萄挂在藤蔓上沐浴着阳光,悄然生长。棚内外温差水汽凝结成雨露,滴答滴答坠进泥土里。相较于外面深秋几摄氏度的气温,棚内的温度高达30摄氏度。棚内的一个红色条幅上写着“在劳动中实践,在体验中成长”几个字样,是学生农耕课堂活动时留下的。
今年50多岁的刘瑞芳正在大棚里忙着。她是唐家堡村村民,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了十年。最近,大棚里的葡萄陆续成熟,刘瑞芳就拿着剪刀修剪葡萄。农耕课堂开课的时候,刘瑞芳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偶尔她也会忍不住上手教教孩子。有的孩子从小在农村长大或是父母经常带着到地里体验农活儿,对于农耕并不陌生,完全没干过农活儿的孩子也是有的。一堂课下来,看着某个孩子从“五谷不分”到会区分不同品种的葡萄,对葡萄的种植历史娓娓道来,就连刘瑞芳都跟着高兴,“就跟看着一颗颗小葡萄成熟了一样的心情。”
这样的感受朱小华自然体会得更深。从收拾园子、跑手续、聘请专业的老师,几经周折,合作社的农耕课堂正式开课至今,朱小华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葡萄藤下从“农耕小白”变成有模有样的小农人。有家长跟朱小华反馈,孩子体验农耕课后,甚至也能“品鉴”平时家里吃到的葡萄,还能有模有样说上几句。
在朱小华看来,一堂农耕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孩子认识了哪种葡萄,而是激发他们对葡萄文化的兴趣,懂得一颗葡萄的来之不易,在拥抱自然中了解和体验农作物的培育过程,体会“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有心的朱小华还专门在农耕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红色主题手绘活动,孩子们在葡萄藤下接受了一次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11月9日,在公布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时,农业农村部表示,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是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创新途径。
朱小华介绍,入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后,除了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带着孩子走进朱小华的葡萄园。她计划着,将合作社的农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一年四季都有葡萄的同时,也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农耕实践环境,开发更多丰富多彩的体验课程,为孩子们带来沉浸式的研学课程。
朱小华说,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还想成为更多孩子的“葡萄妈妈”,让更多的孩子从一串葡萄中了解到悠久农耕的魅力。在延庆,还有很多像朱小华一样,根植于农业、热爱农业的新农人们,将农耕文化的种子栽种进更多孩子心里。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