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新京智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2:新京智库
上一篇

当天坛遇上奥林匹克文明互鉴写下新篇章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评论

  

  11月25日,“首届天坛文明对话暨世界文明与奥林匹克论坛”在北京举办,该论坛以奥林匹克文化为切入点,以“奥林匹克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展开探讨。会上,中外学者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视角阐释着奥林匹克精神对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义。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向论坛发来贺信。贺信指出,“我相信,皮埃尔·德·顾拜旦一定会非常高兴地了解到,在他发表《奥林匹克宣言》的130年之后,他关于和平与团结的共同价值在当今的世界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这次论坛的召开,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对话,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好载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130年前,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奥林匹克宣言》,提出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已经发展到206个国家和地区,奥运会已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世界文明交流与和平团聚的人类文明盛典,先后有23个国家的43个城市举办过夏奥会与冬奥会。奥林匹克精神已经辐射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类文明共同遵奉的价值引领。

  这一切,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奥林匹克精神蕴含和平、友谊和团结,符合全人类的愿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免不了龃龉、冲突、挫折,但奥林匹克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人们可以在体育场上以文明的方式竞争,国家之间可以相互欣赏,文明之间可以交流互鉴,人类可以携手走向和平与繁荣。

  而奥林匹克的内涵,恰恰也和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彼此呼应。《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重视不同的群体、民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理解与对话。这种胸怀四海的智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也铺垫了中国与奥林匹克牵手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奥运会诞生没多久,中国人心中便种下了奥运的理想。早在1908年,天津的《星期报》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派一名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派一支运动队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而一百多年后,中国已经足以告慰历史:今天,奥运会已经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深深地交汇贯通。

  短短十多年时间,中国先后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北京更是成为了世界首个双奥之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口号,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中国以大国担当承办了奥林匹克盛会,也传承了奥林匹克精神,为其注入了中国智慧,为奥林匹克增添了一抹来自东方的独特光彩。

  今天,奥林匹克的故事还在续写,如何把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仍需要我们所有人群策群力,贡献力量。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天坛与奥林匹克相遇——首届“天坛文明对话暨世界文明与奥林匹克论坛”举办,这是在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重要发展、作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互动中心”的“双奥之城”中国北京举办的一场大会,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892年11月25日,在巴黎顾拜旦发表了《奥林匹克宣言》;2022年11月25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天坛文明对话暨世界文明与奥林匹克论坛”。跨越130年的际遇,标志着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国对国际大家庭的承诺;相信通过中国搭建的平台,蕴含和平、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之声,将会在国际社会中长久地共振与共鸣。

  □夏研(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