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2023年1月9日,记者从北京急救中心获悉,目前120热线单日接听量已从12月份的高峰3.1万次降至5000余次,接近正常水平。全市每日调派车辆近3000次,满足市民急救需求。
2022年12月份,120急救呼叫高位运行,120指挥调度和全市院前急救承受极大压力。北京急救中心强化急救资源统筹,提升急救运行效率。
12月底,新京报记者跟随120朝阳高碑店急救站的车组人员入户转运病人,记录午夜下分秒必争的生命赛跑。
120急救呼入高峰单日3.1万次
2022年12月21日晚,北京飘起雪花,医生王淑娟一边跑一边并起双手,遮在病人头上,防止雪花落下融化让病人着凉。她和120车组同事正接上一名新冠抗原阳性、反复发烧的老人,小跑着护送其上救护车。
2022年12月12日,在北京市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第431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表示,12月5日至11日,全市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应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配,120朝阳高碑店急救站从平时1个救护车车组增加到3个。
王淑娟所在的急救车组就是其中一个新增车组,标准配置,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工四人:司机樊卫星脑海里有一张北京地图,帮王淑娟规划行程;护士徐艳娜作为王淑娟的助理,负责操作救护车上各种医疗器械;担架工范英灿负责担架的收放,和病人家中各式轮椅的使用。王淑娟日常工作是医院里的全科大夫,但受过专业的救护培训,有过救护车轮班经验。大伙儿虽头一次配合,但彼此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急救车组下车后一路小跑
84岁的患者张强(化名),新冠抗原阳性已经第7天。眼看着老爷子反复发烧,近乎昏厥,家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120”上。数次拨打后,王淑娟所在的急救车组到了。
120调度信息上,张强的姓名旁边被标注了“抢”(抢救)字,时间紧急,120急救车组下车后一路小跑。目的地是一栋16层楼高的老楼,电梯小,车组一行腾挪了一会儿才把担架塞进电梯,四人贴着电梯壁,仅剩的缝隙被填满。
张强家正对电梯间,门上是一个硕大的“福”字。房间里,张强女儿搭着老父亲的手陪坐在床边,房间外的老伴儿戴着防护面罩,一手靠在房门框上,朝里探头,急切张望,“有没有吸痰器呢?给他吸吸痰也行。”
了解到张强有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血氧饱和度偏低,王淑娟建议:“还是得抓紧送医院,老爷子的痰是肺部感染引起的,吸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听大夫的。”张强女儿说。
“来,三二一,起。”急救车组合力将老人转移到担架上。临行前,老伴儿又给张强加了两张被褥,红色牡丹花图案。
一天接送12趟患者 大多为老年人
救护车飞驰,穿过12月底逐渐恢复拥挤的车流。
即将抵达附近三甲医院时,王淑娟示意老人与家属先不下车。王淑娟了解到,该医院可能床位已满,果不其然,发热门诊内,过道已经塞满了人。“喂,是发热门诊吗?我是120车组大夫,我们车上有个老人39℃高烧,能送你们那边去吗?”“84岁老人,高烧不退,急需留观。”“好的,马上过去。”王淑娟连打三家医院的电话后,一行人确定将老人送往垂杨柳医院,那里为新冠阳性患者设置了特殊通道。
垂杨柳医院急诊科里已排起长队。在分诊台前,张强的血氧开始往下掉。眼看着血氧降到81%,急救车组拉起担架果断往ICU跑……“那时候病人情况的确是危急的。我从业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急性呼吸衰竭的,如果不马上供氧和救治,不到半小时可能人就没了。”医生王淑娟后来回忆道,“还好送达及时。”
12月底正值就诊高峰,记者在多家医院急诊、发热门诊看到,科室内排队看病、体检的人络绎不绝,输液的人在过道挨着坐,ICU有时挤不出病床,或没有足够的氧源。协调床位、找寻氧源……王淑娟与同事需要解决的状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当天王淑娟医生所在的急救车组一共接送患者12趟,大多是感染新冠并伴随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仍兼顾急救与社区医院门诊
如今120需求量回落,但王淑娟的工作还没有变化,她仍然轮班120急救车组工作。完成急救任务,稍事休整后,王淑娟又会回到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为病人看病,兼顾发热哨点的诊疗工作。“救治生命是我们的职责,加班加点我们也要扛下来。”王淑娟说,“希望一切早日回归平常。”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