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深读

漳州110 这支队伍,让“110”成为你最熟悉的平安“密码”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1997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予“漳州110”“人民的110”荣誉称号。
“漳州110”首批民警合影。C02-C03版图片/“漳州110”微信公众号
“漳州110”部分民辅警合影。
2023年元旦期间,“漳州110”民警坚守岗位,加强路面巡逻。
佩戴“漳州110”红袖标的“漳州110”民警。

  队伍里的老民警们,依然记得30多年前的出警技巧——办公楼外竖着一根竹竿,接到报警电话后,身在三楼的值班民警不用走楼梯,直接顺着竹竿滑下去,“手相当于‘方向舵’,双脚则是‘离合器’,靠夹紧和放松来控制速度。”

  “快”,是“漳州110”一以贯之的追求。

  作为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的第一线力量,早在1990年,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治安巡逻中队就在全国率先建立“110报警台”快速反应机制,由巡警接处警,负责各类犯罪的前期处置。

  后来,这支队伍又率先实行“打击犯罪与服务群众并重”的警务模式,把“110报警台”改为“110报警服务台”,通过电视广告向市民承诺,“遇到困难就打110。”

  自此,“压缩响应时间”成了隐形的突破课题。民警们下河营救老人、调解夫妻矛盾、在夜里寻回走失的小孩……渐渐地,成为当地人心中“漳州人民的保护神”。

  也是因为他们,“110”这串号码开始被人所熟知。1996年8月27日,公安部在漳州召开“全国城市110报警服务台建设工作漳州现场会”,此后,各地110报警服务台建立起来,“110”逐渐成为中国大地上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如今,“漳州110”历经几次警务机制改革,从最初的“坐等接警”改为执勤巡警就近多点出警,接警电话从最早的手摇电话、拨盘电话,发展到专业的接警台,接警队伍也从最初的7位民警壮大到215位民辅警。

  33年来,一代一代“漳州110”,接力守护着这座城。

  从盗警电话到“110报警台”

  在漳州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350平方米的接警大厅内,每时每刻,接警台前都雷打不动地端坐有8名接警员。

  这里的110报警电话平均每天能响2500次。有人打来问路,有人不小心拨错,有人反映手机被偷、汽车被撞或是和邻居起了纷争。针对需要民警到场处置的警情,接警员会记录好信息,通过电话或对讲机,派给民警。

  在漳州,除了交通事故,发生在主城区的警情,大多交给了一支专业力量——“漳州110”(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

  据现任大队长李斯祺介绍,漳州主城区被划分为12个警区,每个警区都有一个由一位民警和一位辅警组成的警组,此外,每天还有一个由中队长带领的机动警组,负责增援和协调。也就是说,每一秒都至少有26名民辅警散布在主城区,一旦有事发生,90%的情况下,距离最近的警组会在5分钟内到场,“把事情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升级。”

  这套系统得以运行到如此顺畅,离不开30多年的探索。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在厦门以西偏北,南与广东交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厦门、泉州并称为“闽南金三角”。20世纪80年代,芗城区是漳州市唯一一个市辖区,面积不大,自行车从东骑到西,只需要30分钟。改革开放后,全国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流动犯罪和治安问题,在漳州街头,流氓团伙持械斗殴、抢劫犯罪问题都比较突出。

  1986年10月,“漳州110”的前身——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治安巡逻中队正式成立,专门负责巡逻打击街路面违法犯罪。当时,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刑警中队有一部110盗警电话,“主要是遇到刑事案件了,比如盗窃,人们才打110。”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支队长韩志忠介绍道。

  这部电话一度很沉默。据报道,从1985年5月开通至1990年5月的五年间,它只有22个警情记录。但据当时的治安巡逻中队负责人郭韶翔统计,仅1990年5月一个月内,市区就发生“两抢”(抢劫、抢夺)案件36起,平均每天超一起。

  郭韶翔有了一个点子。1990年5月,他提出申请,把110盗警电话移到治安巡逻中队,改成报警电话,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击街头犯罪——接到报警后,巡警在3分钟内把警车开出,赶到案发现场,处置后再移交相关办案部门处理。就这样,同年8月1日,110报警台在芗城分局办公楼三楼的一间会议室里正式开通了。

  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领导来讲话,当时,治安巡逻中队仅有7名民警、3支枪、1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和1部旧电话。后来,郭韶翔找来5辆旧吉普车上的部件,拼出一部没有顶篷的敞篷吉普车,供出警用。

  接警工作在略显寒酸的条件下默默开始了。据统计,1990年8月和9月,治安巡逻中队共接处“两抢”警情100多起,现场抓获率高达95%以上。

  “花钱找麻烦”

  如今,“两抢”案件早已不再是警情中的主角,以2020年为例,“漳州110”辖区内只发生了4起此类案件。

  更多的是些细碎的“小案”:外卖被偷了,车辆堵住出口了,邻居家噪音太大了……求助和纠纷最常见。年底,工人讨薪的经济纠纷往往也多一些。每天能算得上违法犯罪的——比如盗窃——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几乎所有民警在穿上警服时,都想象过要轰轰烈烈地惩恶扬善、做“大英雄”,但几乎没有民警会拒绝处理这些“小事”——服务群众,是自打他们考入警校起就明白的工作职责。但在三十多年前,公安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漳州警方也不例外,而两起警情,让它有了改变。

  据当地媒体报道,1990年10月的一天凌晨,漳州有位孕妇要分娩,但丈夫外出,无处求助的她拨通了110,民警迅速将她送入医院产房;1990年11月的一个深夜,一名女工下夜班时发现有陌生男青年跟着她,出于害怕,她拨打了110求助,郭韶翔带着两位民警把她送回了家。

  这两件事很快在整个城市传开,虽然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在民警间却引发了不小的波澜。郭韶翔以“假如产妇是你妻子,你送不送?”和“假如女工是你妹妹,你帮不帮?”为题,组织全体民警展开讨论,引导民警换位思考,大家很快形成共识:为群众排忧解难也是人民警察的职责。

  于是,1990年12月5日,“110报警台”正式更名为“110报警服务台”,增加了服务功能,开创性地建立了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模式。

  “其实很多巡警早就开始服务群众了,市民在路上问你问题,你穿着警服,肯定要告诉他。只是这次更名之后,大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也变成了具体的规矩。”“漳州110”老民警陈春竹说。

  但那之后,报警的人并没有明显增多。很多人仍旧不知道110,也不知道它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当时很多人的家里也没有电话。

  彼时,漳州市区共有46部公用电话,郭韶翔和当地电信局协调,制作了一批“110报警点”的铁牌子,挂在每部公用电话旁,市民可以免费打公用电话报警。

  可这仍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郭韶翔想来想去,决定上电视台打广告。他写了广告词,但拿不出5000多元的广告费。最终,他从积蓄中取出1000元,与漳州电视台交涉:“哪怕播一天也行。”电视台的分管领导听说缘由,很感动,破例只收了600元,连播了7天。

  “从即日起,‘110报警台’更名为‘110报警服务台’,漳州市民有危难皆可拨打110报警。”1991年1月5日至11日,这条“花钱找麻烦”的广告,在漳州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以“口播+蓝屏字幕”的方式播出。后来,郭韶翔还制作了“巡警在您身边,有事请找巡警”“巡警愿为您排忧解难”的告示牌,挂在市区人员密集处。

  沉寂许久的旧电话终于忙了起来。

  夫妻吵架、儿童走失、停电停水……各类琐事涌进了110报警服务台的听筒。而“漳州110”也郑重践行着向市民作出的承诺,从1991年到1996年,民警陈春竹出了两万多次现场,他曾跳进臭河沟救老人,在凌晨的环城路打击走私分子,在小摊上拉开喝酒闹事的年轻人,“什么事都经历过了。”

  “小时候梦想的事情,在那几年都实现了。”从小梦想当军人的韩志忠说。他在1994年加入这支队伍,“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漳州110’做得很好,当时我们抓了不少现行。”

  “不太一样”的警察

  在老市民的记忆里,“漳州110”和其他警察“不太一样”。当时的警察制服是草绿色,容易脏,板正的款式也有点儿限制行动,为此,“漳州110”出警时都穿行动起来更方便的迷彩服。走在街上,他们从来不是三三两两的,总是列队整齐。

  队伍初建,为了规范民警的行为,各项管理措施都很严格。“开会下达任务,郭韶翔突然喊‘停,笔记上交’,认真记笔记的人就给奖励,没记的人就要被‘黄牌警告’、扣补贴了。”陈春竹记得,在内务方面,“漳州110”也实行军事化管理,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衣服要叠整齐再挂好,“我因为这两项不合格,被罚了不少次。”

  新加入的队员,要到部队封闭训练几个月。早上5点多起床,练习队列、射击、匍匐前进、倒功、擒敌拳等等,单是敬礼的姿势就要练好多遍。练倒功时,人狠狠地往地面上摔,练散打时,腿部动作多、腰用力过度,晚上疼得人没法平躺。“打机关枪,一天800发,后坐力很强,顶得肩膀受不了。原来我一餐吃三四两米饭就差不多了,训练第三天开始,我一餐一斤米。”陈春竹说。

  夜间值班,民警睡觉的规矩是“三不脱”:不脱衣、不脱裤、不脱袜,和衣而睡,这样才能在有紧急情况时立即出动。非工作时间,如果紧急集合,接到传呼,民警要在10分钟内赶到队里。

  陈春竹记得,那时的他常常正在睡觉,听到传呼机或对讲机一响,就从被窝里弹起来,蹬上自行车往单位赶。那几年,喜欢游泳的他从没敢下过水,“一下水,听不见呼叫怎么办?”

  有民警陪女友看电影,总是中途被叫走集合,同一部片子,看了四五次都没看完。大家还慢慢掌握了在外面吃卤面的“窍门”:先吃大肠、肉和配菜,“如果先吃面,遇到突发情况,那些比较贵的料来不及吃,就都浪费了。”韩志忠说。

  某种程度上,很难说这是一份威风的职业,因为填满时间缝隙的,更多的是狼狈甚至危险。追捕的时候,嫌疑人从两米多高的桥上往下跳,韩志忠也本能地往下跳。有时候,怕把人追丢了,他从行驶中的车上跳下,蹭着地面连滚好几个跟头,丝毫没有动作大片主角们的帅气。有一次,他还不小心跟着嫌疑人跳进粪坑。

  陈春竹曾在控制一位身高近1.9米的精神病患者时,把手撞到墙壁上。等处理完现场、把人送到医院,他才发觉手有点儿痛,一检查,骨头断了,“我们这一代110,基本浑身都有些伤痛。”

  伤疤换来的是群众的认可。在漳州当地流传着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平时,但凡看到那台拉着警笛的敞篷吉普车,大家就会自动让出一条路,“让一下,让一下,110来做好事了!”

  受过民警帮助的人,喜欢拎着红壳鸡蛋、自家种的西瓜来道谢。有民警上完夜班去买早餐,前面排队的人甚至会多买一份递过来。新冠疫情初期,口罩紧缺,有市民把整包新口罩扔进警车。当地的作家、诗人、作曲家,都曾经为“漳州110”创作过作品。

  “守住这面旗”

  1994年2月5日,“漳州110”扩编为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巡逻警察大队,正式挂牌成立。大队下设四个中队,第一中队为机动中队,分为三个组,轮流负责电话接警和先期处置;第二、三中队为徒步和自行车巡逻中队,负责中心城区巡逻;第四中队是机动车巡逻中队,负责夜间市区及环城路巡逻。

  接处警时,“快”是生命线。一般情况下,老百姓遇到急难事才会报警。很多时候,如果没在犯罪现场抓获嫌疑人,以后抓捕就更难了。

  为了提高响应速度,“漳州110”想了不少办法。接到报警电话后,如果等问清地点再出发,就会耽误几秒钟甚至更久。郭韶翔要求,电话一响,一位民警接电话,其他民警立即出发,再通过对讲机联络,获知事发地点等信息。

  从三楼的办公室往下跑,大约要半分钟,郭韶翔觉得太慢了,就买来长竹竿,固定在办公楼走廊边,接警后,民警顺着竹竿滑到地面,只需要两三秒。后来,这根竹竿换成了更坚固、滑溜的钢管。韩志忠记得,熟练了之后,大家能一只手接听对讲机,一只手抓竹竿。

  1996年5月,芗城分局巡逻警察大队扩编升格为漳州市公安局巡逻警察支队直属大队。三个月后,全国城市110报警服务台建设工作漳州现场会召开。自此,全国各地学习“漳州110”先进经验,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110报警服务台。

  但“漳州110”仍然没有放慢自己不断“优化”的脚步。随着警情增多,为了出警更快,1996年10月,队伍的勤务模式有了变化:设置4名专职接警员,24小时轮流接警,第一中队为机动中队,负责增援及应急处突;第二、三中队为摩托车和汽车巡逻中队,不仅负责主城区街面巡逻,也负责接处警;第四中队为机动车巡逻中队,负责夜间环城路巡逻。这次改革,把坐等接处警的模式改为执勤巡警就近多点处警,实现了5分钟内民警快速到场处置。

  2000年,陪伴巡警10年的报警服务台被移到新成立的漳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除了可以指派‘漳州110’,也可以指派交警、刑侦、治安、派出所等各警种警力。”韩志忠介绍道,不仅如此,也划分警区,将80%的警力分布到市区主干道的街路面上。

  这之后,“漳州110”又经历了多次警务机制调整。比起最初,辖区面积扩大了几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有些东西传承下来:每位民警都佩戴“漳州110”红袖标,警车上也贴着“漳州110”。内务管理的规定也被保留着,“被子怎么叠,毛巾、鞋子怎么放,都有规矩的。他们都说,看看我们民警的宿舍和装备室,就能治愈你的强迫症。”李斯祺说。

  两年前,李斯祺来到“漳州110”,开始担任大队长。不过三个月的时间,他就瘦了十几斤,头发也白了大片。有领导问他怎么了,他半开玩笑地指着对讲机,“你把这东西天天放床头,一个礼拜就瘦下来了。”

  一般情况下,如今的“漳州110”一天能接到140至160起警情。每一起警情,从下派到接警、从出警到反馈处置情况,对讲机至少要响4遍。此外,每逢整点,巡逻的民警也会报一下自己的位置,算下来,每部对讲机一天至少响1000次。时间长了,之前几乎没用过对讲机的李斯祺也适应了,和别人讲话时,他总留只耳朵关注对讲机里的动静。

  “创立这支队伍、获得那些荣誉,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每一代队员要守住这面旗帜,也很难。”李斯祺深知责任重大,目前,“漳州110”共有民辅警215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新招录的民警,除了专业人才,都会先到这里锻炼几年,从基础的巡逻、接处警开始,融入公安工作。这批年轻民警能力强、学历高,但也有个性、有追求,怎么把他们带好,是李斯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每晚7点,都有一批队员坐在一起,研讨疑难警情。队里资历深的民警,也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大家把接处警练得更扎实。”长久的努力,带来傲人的成绩——93%,“这是现场的调处率。100多起警情里,80%不是违法犯罪类,这里面有93%是现场化解掉的。”

  在很多民警眼中,这里就像一所培养、锻炼人才的学校,“帮助每位民警扣好从警的第一颗扣子,把‘漳州110’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带给他们。”韩志忠说。

  新京报记者 彭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