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让许多国人意外的是,鸡肉和牛肉看似寻常,其主流品种种源却长期依靠进口。“吃什么”是家庭的小事、国家的大事。近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高蛋白肉类禽畜种源若不能实现自主培育,国家食物供给体系总让人忧虑。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举行“华西牛”肉牛新品种发布会,标志着我国又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同时,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已通过审定满一年时间,市场表现远超预期。2023年,我国种业自主研发将继续发力,中国人的肉盘子会端得更牢。
核心种源受封锁,丧失议价能力
经济学领域有个“牛肉消费理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饮食结构会随之升级,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至1500美元的时候,牛肉消费热就会随之到来。200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但牛肉需求量与生产量之间一直存在缺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较2015年增长了18%,但同期全国牛肉总产量只增长了9%。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石有龙表示,缺口出现的原因,第一是牛种资源不足,对进口依赖大;第二是饲料资源尤其蛋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俊雅告诉记者,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的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这个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一度高达70%。但中国企业进口的种牛性能只能是二流或三流水平,最拔尖的种源被国外企业严格封锁。
“进口种源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因为国内企业进口的是一批二三流水平的种牛。过段时间就会发现,这些种牛的性能又退化了。退化了怎么办?只能再向人家进口。”李俊雅说。
同在牧医所的赵桂苹,长期从事家禽育种工作。她介绍,在2021年12月之前,中国在白羽肉鸡自主品种方面存在空白。安伟捷和科宝这两家国际公司,占据了全球97%的市场份额,包括中国约2000亿元的白羽肉鸡市场。
祖代种鸡从雏鸡引进到淘汰,生产种蛋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此后生产性能降低,必须更新换代,所以祖代种鸡需要年年引进和更新。如果一个国家一直没有自主品种的种鸡,就一直需要进口。
没有核心种源,意味着失去市场议价能力,赵桂苹对这一点体会颇深。她回忆,“90年代,国外企业的白羽肉鸡鸡苗,一套能卖到10美元。企业主原本已经觉得10美元很贵了,但到后来,人家又涨到30多美元,议价权全在人家手上。”
辛苦43年,“天边草原”走出华西牛
2002年,内蒙古赤峰人李俊雅30岁出头,加入畜牧所,决心要选育出优秀的肉牛种源。他带着课题组辗转上万里,在云南、湖北、新疆等地调研后,最终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驻足。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地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通辽市三盟市的交界处,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天边草原”美誉。此地除了天然条件吸引李俊雅外,还有老一辈科学家们打下的基础。早在1978年,内蒙古科委项目支持了名为“内蒙古乌拉盖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种”的研究课题。这是华西牛新品种培育最初杂交探索的历史起点。
最初的研究条件是艰苦的。每逢草原春暖花开,李俊雅团队就要去乌拉盖,一待就要三四个月。那时,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科研团队,还没有汽车,便从北京一早坐长途汽车到内蒙古。下车后,人扛着设备,要走几公里,找到一个公交站或者碰到赶马车的牧民,乘车去下一个牧场。
李俊雅记得,他们驻扎的乌拉盖巴音胡硕镇有几个小旅馆。实际上,洗个澡不容易,年轻人要走好远才能挤进去一个大开间浴室。但团队士气抖擞,一定要在这里培育出优良的肉牛新品种。
定期给牛测量体高、体重,还要抽血进行基因分型,是常规数据收集任务。科研团队为此要请牧民帮忙,结果牧民怕给牛抽血会伤害到牛的健康,不情愿配合;还有人记录不按要求来。辛苦一年,科研团队拿到数据长吁短叹。
为了融入牧民群体,李俊雅和同事以及牧民们一起建保定栏、地磅等设施,并且高价收购牧民的牛。甚至,他们还把学习当地民俗习惯作为必修课。越来越多牧民成了记录数据的高手。
“华西牛”模样好看:毛色以红色、黄色为主,少量白色花片相间,腹部、头部、肢蹄、尾梢均为白色;公牛体格强壮、背部宽厚、肌肉发达;母牛体型匀称、性情温顺,眸子清澈。
欧美等国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肉牛养殖和育种,其中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等品种,体格大、生长速度快。资料显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化的肉牛育种,这时已经比欧美国家晚了约100年。
如果把1978年作为“华西牛”育种的开始,从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到种业企业、相关合作社和草原牧民,围绕这一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肉牛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的诞生,共同付出了43年。
种鸡年售达百万套,市场表现超出预期
联合育种模式下,牧医所和新广农牧结为合作关系。牧医所研究员赵桂苹同时兼职新广农牧育种技术业务。她介绍,截至2022年底,新广农牧“广明2号”种鸡总销售量达到100万套,这个数据是远超市场预期的。“要知道,在2022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计划当年种鸡销量约20万套。”
实际上,我国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品种投入市场刚满一年。2021年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1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18个畜禽遗传资源业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名列其中。
“广明2号”育种工作是在2010年启动的。新广农牧是国内第一家开展白羽肉鸡育种的企业,育种基地在云南弥勒深山里。育种工作艰辛漫长,新广农牧一位育种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在育种场里,反复进行着鸡苗饲养、选育、记录等工作,手中流转的小鸡,有几百万只了。
赵桂苹介绍,白羽肉鸡品种纯系培育难、性能测定难、饲养管理难,“首先要找到那些自身就具备优良性能的鸡,比如生长快的,或者抗性好的,然后把这些资源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再一次选择具备优良特性的,继续杂交,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一般来说,在成熟的育种领域,育成一个新的肉鸡品种至少需要5年以上。”
“一万只小鸡里能够筛选出三千多只优质鸡苗,但那时我们只能选出一千只。而且选出来的小鸡,其生长速度、产蛋性能、饲料报酬三项指标与国外产品还有差距。所以,光筛选这一个环节,工作量巨大。”赵桂苹说。
2022年12月份,国内快大鸡、中速鸡等均处于上涨通道。新牧网数据显示,快大鸡、中速鸡月内价格涨逾10%。种鸡、肉鸡商品价格走俏,有种鸡海外进口减少的原因,也有疫情政策调整、春节临近带来的餐饮需求回暖等因素。
赵桂苹告诉记者,2022年的最大收获是“信心”,“2022年是‘广明2号’打入市场的第一年,很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企业欢迎。而且该品种疫病净化评估反馈特别好,所有已销售产品的13项疫病检测均为阴性。”
曾面临资金枯竭,坚持实现技术创新
李俊雅说,育种的逻辑看似简单,只需甄别出个体间的差异,选择性能优秀的品种使其繁衍下去,让它的后代始终保持满足人类需要的性状。但是牛属于大型牲畜,世代间隔和繁育周期长,遗传进展很缓慢,加上各地肉牛生产模式混乱等因素,导致肉牛育种效率低、成本高。
为此,李俊雅团队在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基础上,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开展华西牛选育,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
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来育种的技术需要建参考群。建参考群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李俊雅介绍,他们团队不仅要参考群内全部肉牛的表型数据,如体重、体高、胴体组成、肉质等,还需要基因型数据。通过表型和基因型数据的比对分析,建立评估肉牛个体性能优劣的标准,再利用这个标准进行早期快速选种。这样的参考群至少要包含几千头肉牛。
凭借新技术,只要获取犊牛的基因信息就能判断性能优劣,一下子提高了育种效率。李俊雅说,华西牛后两个世代,团队利用基因组选择平台进行优质种公牛的选择,世代间隔由原来的四至五年缩短到三至四年。
但全基因组育种芯片需从国外进口,耗资甚巨;再加上育种工作本身回报周期较长,团队经费日渐捉襟见肘。李俊雅回忆起2012年前后,那是段“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日子”,向社会、企业多方求助,东拼西凑,才咬牙将科研工作继续做下去。
自始至终,没人离开团队。“我们觉得,就是要给国家做点事。”团队成员张路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压力大的时候,李俊雅会在屋外抽烟,他回想起当年回国时候的心愿,让中国有自己的好种源。作为团队的核心,他又“满血复活”了。
通过审定后,大受国内市场认可
冬天的乌拉盖草原,气温会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牧民会让李俊雅团队留在家里吃顿热乎饭,等出太阳了再走。李俊雅说,这二十来年在乌拉盖草原的科研经历,不仅取得了育种事业的成功,也和牧民们结下了珍贵友谊。
“新品种研发出来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让新品种推广下去,才是目的。但这需要品种本身能够产生效益,获得了效益,自然就获得牧民们信任。”李俊雅说。
为了将“华西牛”名号打出去,李俊雅团队办起拍卖会。一位名叫王金强的牧民参加了拍卖会,他的牛拍卖价格最高达到9.5万元。据悉,有牧民将“华西牛”单头拍卖,价格最高达到了24万元。
“这么贵的牛不是用来直接育肥吃肉的,而是会作为种公牛来繁育后代。一头公牛每年能够生产两三万支冻精,优质公牛的冻精每支售价80至100元。种公牛使用年限一般在四到五年,这其中收益很大。”李俊雅说。
2023年1月9日,内蒙古科技厅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22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华西牛育种”位列其中。内蒙古科技厅表示,目前华西牛已在全国推广种公牛599头,冻精约762万支,改良牛群555.2万余头,累计新增收益52.7亿元,一举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
赵桂苹也发现,宏观市场对国产优良种源有巨大的需求和期望值。一位在山东省从事肉鸡经销十余年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等那一天,太久了。中国一直没有中国人造的鸡,这怎么可以呢?三大中国自主白羽肉鸡品种的出现,让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进入一个新时代。”
2022年8月,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迎接“广明2号”进厂,特地拉条幅、放鞭炮,举行了欢迎仪式。“行业里的人,都为这款民族自产品种感到振奋。”赵桂苹说,2023年随着国内消费提振,禽畜消费量应该会增加,这对国内育种科研单位及企业来说,是个机遇之年。
2022年,华西牛已走出乌拉盖,去往湖北、河南、云南、吉林、新疆;云南弥勒的白羽肉鸡,飞往辽宁、河北、山东。新的一年已经揭开帷幕,赵桂苹希望“广明2号”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李俊雅目标是“华西牛”在2023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240-260头,继续提高自主供种率,最终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 对话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
华西牛打破品种引进恶性循环
和国外相比,中国肉牛育种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在43年时间里,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创新,将“华西牛”育种成功。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培育“华西牛”?“华西牛”育种成功给行业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对育种人来说,育种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
新京报:我国为什么要自主培育核心种源?
李俊雅:以肉牛为例,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六成以上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这个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曾经高达70%。但是国内企业引进的品种只能是二流、三流,最优质的种源外国根本不会售卖。所以,我国如果不加强自主育种能力,企业就只能进口外来种源,并处于议价弱势地位。
另外,和国外相比,我国肉牛育种起步晚、起点低,所以刚开始引进、培育、改良的时候,成效特别明显。但是随着国内肉牛生产性能的逐步提高,所引进外来品种的缺陷会逐渐显现,比如引进的品种会不断退化,这倒逼我们还要再进口。进口后,再退化,再进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新京报:“华西牛”育种成功有怎样的意义?
李俊雅:首先,“华西牛”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打破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这对于提升肉牛种业竞争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华西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这两项指标,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并不逊色,同时它能适应中国本土的多种地理条件,比如北方草原牧区,华北平原的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以及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带,“华西牛”在这些地方均有较好的生产性能。
新京报:对育种者来说,育种的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俊雅:肉牛是个大家畜,但是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我们仅在选育提高阶段,就经历了四个世代的选择,而每个世代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在这期间又要不断进行测定和选育,才能将最优秀的生产性能固定下来。
对于育种者来说,要想育出一个好品种,就只能耐下性子,长期钻研这一件事。像我们做肉牛育种,长期在乌拉盖基地,遇到技术上的瓶颈是常事,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难题。乌拉盖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紫外线强,我们队员的皮肤很容易被晒伤。而且那里天气不稳定,忽然一场大雨下来,手头的测定只能暂停,等到天气转好后重新再来。总体来说,育种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的事业,只要找准方向、用对办法、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新京报:新品种审定后,还会有哪些工作要做?
李俊雅:育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品种的审定通过,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一旦科研人员停止育种工程,现有品种还会有退化风险,所以育种联合体要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并且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通过进一步完善育繁推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平肉牛育种平台。
新京报:华西牛的繁育成功,为行业带来了哪些经验?
李俊雅:首先,需要在育种技术上进行创新。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我们团队建立了“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这是我国首次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从而大幅节约了育种时间。从2007年参考群组建至今,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等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目前参考群规模已将近4000头,创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育种组织体系。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家单位就能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华西牛”育种团队与乌拉盖地区十几家养殖户都建立了合作,并让一些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华西牛”基础母牛群和核心牛群的管理工作。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联合育种企业均有数十家,已经形成了联合育种模式。
而且,在育种思路和品牌推广方面也要有所创新。我们在育种工作开始前,就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调研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能卖上好价格,通过市场洞察及数据分析,再制定出一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选配方案,进行针对性的选育,这样能确保新品种一诞生就是市场真正所需求的。
新京报:华西牛育成后,你认为有哪些工作很有必要?
李俊雅:我觉得品牌推广也很重要,我们团队在国内同行中,比较开创性地举办了种公牛拍卖会。在2018年和2019年,我们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连续两年举办全国种公牛拍卖会,累计拍卖种公牛119头,总拍卖额达1109.7万元,单头拍卖价格最高达24万元。传统推广模式是邀请企业来育种基地参观,影响范围比较小。而拍卖会的方式能将品牌迅速打出去,效果立竿见影。但是组织一场拍卖会并不容易,涉及手续审批、场馆搭建、牲畜跨省域调运、人畜全程防疫等方面,比较考验团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