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主题

小说不止可以倒着写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三只忧伤的老虎》
作者:(古巴)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
《蜘蛛女之吻》
作者:(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哈扎尔辞典》
作者:(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兰尼》
作者:(英)马克斯·波特
《人生拼图版》
作者:(法)乔治·佩雷克
《跳房子》
作者:(阿根廷)科塔萨尔
《S:忒修斯之船》
作者:(美)J.J.艾布拉姆斯/(美)道格·道斯特
《微暗的火》
作者:(美)纳博科夫
《芬尼根的守灵夜》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本期专题重点介绍了马丁·艾米斯的代表作《时间箭》,但在文学世界中,还有着大量不按常规形式写就的作品。即使抛却有着明确纲领的超现实主义及图像诗等形式,还有不少作品以文本手段构成了其创作的意义。以下这份书单肯定无法将其中的代表作完全囊括,但是它们之中或者形式古怪、或者抛弃正常叙事逻辑、或者刻意缺失很多传统小说的要素,它们共同阐释着文学无边界这个概念。

  《三只忧伤的老虎》

  作者:(古巴)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

  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是文学手段五花八门的大集合。倒着叙事对因凡特来说压根不算是什么有胆量的技巧,他可以直接让小说的某几页反着印刷出来,想要知道这一页在写什么得提前准备一个镜子。另外还有留白和涂黑的页面。加上作者结合了古巴方言和古巴音乐,让一个单词的字母拆开沿着说话的音调在页面上飞升……这绝对是一本古怪的书。按照手段就是意义的观念去理解它,你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很多乐趣。

  《蜘蛛女之吻》

  作者:(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

  一部好的小说,未必需要特别精湛细腻的描写——如果有哪本小说能够印证这个观点的话,那就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这本书从头到尾完全由对话构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着内心世界,对历史的看法,以及对身处之境的感受。在对话的构成中,小说的氛围感和人物的在场感已经十分丰盈,完全不需要对场景或物品的额外描写。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帕慕克不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人,但这本书或许是此类作品中最知名的一部,那就是用“万物有灵”的方式进行写作。小说中,能够诞生叙事,能够拥有自己的言语和心理活动的未必一定要是人,画上的树、马腿,一枚金币,以及死去的人或未知的恶魔,都可以在自己的篇章中发出声音。这部具有推理悬念的作品由多个彼此相对独立的章节构成,相当于让一个案件中的每个线索说话,而后从证词中寻找真相的蛛丝马迹。

  《哈扎尔辞典》

  作者:(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大名鼎鼎的奇书。庞大的历史与世界观和具体的细节在帕维奇的小说中通过辞典的形式融合在了一起。帕维奇还为每个词条增加了不同的注释,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选择挑着阅读,从而沿着一个词条摸索出历史往事的轮廓,也可以沿着顺序阅读,浏览帕维奇所塑造的已经消失的哈扎尔民族以及书中重点描写的宗教大辩论历史。这本书与巴尔干地区的真实历史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另外,帕维奇还特别为这本小说撰写了阴本和阳本两个版本,声称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兰尼》

  作者:(英)马克斯·波特

  一本融合了叙事、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的小说。中文出版时加上了副标题“星星、植物与只言片语”,其形式也的确如此。马克斯·波特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讲述着村庄里的故事,小说中出现的植物,在排版上让它的周围围绕着很多句子,从而以视觉的方式还原了一株植物聆听周围声音的场景。它就像是一个由印刷出来的文字组成道具的舞台,有着戏剧的表现方式和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同时还讲述了一个质朴的小故事。

  《人生拼图版》

  作者:(法)乔治·佩雷克

  写任何长篇小说都需要一种拥有足够持续性的磅礴想象力,如果没有的话,或许可以学习一下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的主人公准确来说是一栋公寓,在这座公寓大楼里,每一层每一户都居住着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佩雷克将这些曾经在公寓这个空间里存在过的人都描写了一遍。其实类似的作品已经有了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且后者在人物上要更具深度与趣味性。不过乔治·佩雷克将这种外在的形式感发挥到了极致。

  《跳房子》

  作者:(阿根廷)科塔萨尔

  《跳房子》的故事结构要比倒着写更加丰富,科塔萨尔给读者的建议是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按照印刷顺序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也可以按照作者本人给出的阅读顺序表来阅读。生性飘逸的阿根廷作家表示,读者如果有自己喜欢的阅读顺序也完全可以。科塔萨尔彻底将文学变成了一项游戏,当然,前提是需要智性和对文本探索进行主动阅读的能力。

  《S:忒修斯之船》

  作者:(美)J.J.艾布拉姆斯/(美)道格·道斯特

  这本书的道具和注释估计要比原文还厚。在《S:忒修斯之船》引进中文版时,一时间被称为奇书和烧脑之作。这本书几乎将小说的每个部分(物理意义上的)都发挥了价值,甚至可以说留白处的注释才是故事的核心。这本书的制作非常精致,但仅就小说本身而言,远远谈不上烧脑或奇特,使用注释讲述故事的手法并不罕见,只是这本书用不同颜色的印刷和不同的笔记将这些元素做得更加逼真了而已。

  《微暗的火》

  作者:(美)纳博科夫

  用作品虚拟出一部作品和一段人生——这是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用奇特的形式所完成的事情。《微暗的火》也完全不按照传统小说的形式写成,整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一首虚构的长诗只占了小部分篇幅,大部分篇幅留给了注释。通过注释以及“书中书”的方式写成的作品不少,如果纳博科夫的小说让你望而却步的话,可以先从一些通俗的小说入手,例如推理小说《喜鹊谋杀案》或者简单的《退稿图书馆》,逐渐接受这种有些繁琐的“书中书”形式后,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

  《芬尼根的守灵夜》

  作者:(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一本乔伊斯号称是终极之书的作品,也建议留给终极之读者阅读。这本书不仅形式和故事晦涩,连基本元素词语都是不按照常规来使用的。不少人甚至认为乔伊斯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疯掉了。其实乔伊斯宏大的野心是将人类历史上的语言也融合进小说的句子里。它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写作方式,拥有如此学识的作者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而在读者和研究者方面,能够同样拥有学识且兼备勇气的人也极为罕见。

  撰文/宫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