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北京新闻

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34份逝者骨灰被撒入大海

“有水的地方,就能寄托思念”

2023年04月0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4月2日,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逝者家属代表在逝者骨灰入海后,将花瓣撒入大海,寄托思念。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在将逝者骨灰播撒入海前,家属们起立默哀。
在将逝者骨灰播撒入海前,家属们向逝者骨灰鞠躬。
逝者家属董女士的女儿写给外公外婆的信。

  新京报讯 (记者叶红梅)4月2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情融渤海,爱寄沧溟”——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34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

  上午9时30分,启航仪式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举行。仪式上,敬献花篮,行默哀礼,公祭人宣读祭文,以隆重的仪式告别逝者。随后,三地领导共同点亮启动灯柱,上百只和平鸽振翅高飞拥抱碧空,“情融渤海,爱寄沧溟”——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正式启航。

  伴随着低沉的汽笛鸣响,载有34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撒海专用船驶离国际邮轮母港码头,缓缓驶向蔚蓝大海。

  船舱内布置简洁温馨,庄严肃穆,逝者家属在庄重温婉的奠词中,缅怀逝者、寄托哀思。随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家属代表登上甲板,将逝者骨灰播撒入海,伴随朵朵花瓣,让大海长系思念。活动最后,全体人员为逝者祈福。

  北京市骨灰撒海活动是群众全程免费的公益性殡葬服务。相较于传统的骨灰安葬方式更加注重精神传承,倡导回归自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有利于节约资源,减轻群众负担,体现了惠民、绿色、文明的现代殡葬新风尚。

  据介绍,京津冀三地分别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参与家属14万余人次。2019年三地民政部门在天津渤海湾联合举办了首次京津冀协同骨灰撒海活动。

  ■ 讲述

  “让母亲与父亲在大海团聚”

  周小雨和弟弟一起将母亲的骨灰播撒入海,让母亲与父亲在大海团聚。

  “母亲是一个特别爽朗、特别古道热肠的人。”周小雨说,母亲在世时曾担任小区居委会主任,凡是有谁需要帮忙,她都会爽朗地尽心尽力。

  “我的父亲是孤儿,小母亲两岁,从小跟我姥姥长大,和母亲定下了‘娃娃亲’。”周小雨告诉记者,父亲性格内向,和母亲正好互补,老两口几十年来共历风雨,是“姐弟恋”中的典范。

  2019年1月8日,周小雨父亲离世。父亲当过兵,喜欢大海,儿女就遂了父亲的心愿,举行了海葬。同年12月11日,周小雨母亲辞世,享年89岁。“我们儿女几个就商量,最后决定让母亲跟父亲一块走,魂归大海。”周小雨说。

  时隔三年多,周小雨和弟弟再次“见到”母亲。4月2日10点多,母亲的骨灰随风入海,周小雨感到释然,“母亲生前喜欢热闹,今天这么多人一起,还撒了花瓣,她也能和父亲团聚,挺好的。”

  “骨灰撒海不是告别,而是更好的陪伴”

  牛佳莹的姥姥生前曾和家人谈及死后的归处,她当时就表示,要尽可能减轻后辈的负担。

  在牛佳莹的印象里,姥姥非常善良、和蔼,无论是在单位里,还是在小区里,或者是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都是一个备受尊敬和欢迎的人。

  “姥姥特别开明,没有拿任何老式观念捆绑我们后辈,思想很先进,向来很尊重我们的选择。”牛佳莹说,“最开始我对生孩子这件事持无所谓的态度,姥姥也支持我的想法。她也从来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反而特别疼爱我这个外孙女。”

  “2010年10月,姥姥突发脑溢血,此后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卧床瘫痪。但她想得很开,生病后情绪稳定,甚至把死亡视为一种解脱。”牛佳莹说。

  牛佳莹认为骨灰撒海不是一个告别,而是更好的陪伴,“我不需要去墓地或者陵园才能凭吊姥姥,江河湖海相通,有水的地方,就有姥姥的陪伴,就能寄托对姥姥的思念。”

  “一半在渤海,一半在塞纳河”

  3月29日,已经在法国定居的董女士踏上飞机,30日回到北京,只为完成母亲海葬的遗愿。

  “我的父亲也是海葬的,我母亲2020年10月去世,为了实现母亲海葬的心愿,我们等了两年多。今天终于完成了她的遗愿。”董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她的父母生前都是很善良的人,工作勤勤恳恳,从来都不争不抢,她很想念他们。

  为了更方便祭奠父母,董女士将他们一半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渤海,另一半带回法国,撒在塞纳河。董女士说:“我的两个女儿也都很思念她们外公外婆,但因为都在上学,回不来,大女儿就写了信,小女儿喜欢画画,为他们画了两枝菊花。”

  董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女儿们对外公和外婆的心意:一张A4纸上,左侧是小女儿画的两朵菊花,有花瓣随风落下;右侧是大女儿用中文和法语写的信:“亲爱的外公外婆,这次没能来看你们,妈妈就算替我看你们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