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密云水库增殖放流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4月3日,淡水鸥在增殖放流区域附近觅食。
4月3日,密云水库的增殖放流现场,蜗壳式投放筐将鱼苗投放到投放区。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4月3日,鱼苗被放入蜗壳式投放筐。
4月3日,距离工作人员不远的地方,淡水鸥在水面飞翔。
4月3日,工作人员对取样鱼苗进行称重。

  活儿干完了,52岁的密云区巨各庄镇达峪村村民王树山,将沾满泥土的橡胶手套褪下,右手揪起水管,汩汩水流便涌进一只蜗壳形状、遍体小孔的铁制容器里。4月3日,密云水库一处副坝边,数百只银鸥在水边盘旋,发出吱吱叫声,空气里的鱼腥味儿,从水边飘向远处长满树木的山包。

  4月1日零时起,密云水库进入禁渔期,当日上午增殖放流工作正式启动。今年,预计将有583吨净水鱼苗被分批次投入密云水库。

  

  583吨净水鱼苗将分批次投放

  每年进入4月,长达180余天的密云水库捕鱼季结束。这座京郊最大的水库,进入禁渔期,水域内鱼类由此得以安心繁衍。此外,为补充生物资源群体并改善水质,密云水库还会启动增殖放流工作。今年,将有583吨净水鱼苗分批次放流密云水库。与传统人工增殖放流不同的是,密云区近年来将机械化增殖放流、自动化称重系统、全程监控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运用起来,由此降低鱼苗损耗率和测量误差。

  4月3日下午一点,阴天,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水产科工作人员李昱含坐在监控室里,屏幕上是增殖放流现场,一台水岸上的起重机将蓄水池内的蜗壳式投放筐缓缓吊起,水全部从四周的小孔里漏出。须臾,人们能看到一群在铁筐里活蹦乱跳的鱼苗。起重机上安装了电子吊秤,在空中完成实时测重并打印计量凭条后,语音提示“称重完毕”。接着,李昱含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便出现“639公斤净重”的数据。她用笔将这个数字誊写在笔记本上,“电脑里记录一份数据,我也记录一份,这样数据储存得更保险。”

  鱼苗成活率接近98%

  起重机旋转吊臂,将蜗壳式投放筐中的鱼苗放入水体里的投放区。投放区周围站着拿长柄网兜的工人,要有意外死掉的鱼苗,会被这些工人及时捞出来,放进塑料箱里。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水产科科长刘录民告诉记者,密云水库规定增殖放流中的鱼苗成活率达到97%,“而实际上,我们能做到鱼苗成活率接近98%。”

  王树山在密云水库从事增殖放流工作有10多年了。他说,以前传统人工增殖放流,就是全靠人力,几个人抬着鱼苗水筐向水库里倒。而现在,机械化增殖放流可以省掉许多人力,还能将原先一小时的工作,压缩至20分钟,并降低鱼苗损耗率。

  “用了高科技,不是不需要人了,而是要人干活更仔细了。”增殖放流结束后,王树山会用水管冲洗两遍投放筐。李昱含将电脑计算出的数据录进系统里,又抄写在笔记本上,来回反复检查几次岸边后,才放心宣布收工。4月3日这一天,他们共完成了91380斤鲢、鳙的增殖放流。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