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深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深读

从老厂区到艺术区

文创空间入驻,北京让老厂房“活在当下”

2023年04月0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4月1日,郎园Vintage。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1月3日,郎园Station。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4月1日,798艺术区,游客走过涂鸦墙。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北京CBD昼夜不息,在高楼群包围下,郎园Vintage园区坐落在一片低矮的工业厂房内,红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这里是郎家园6号院,曾是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的厂房。2008年,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搬离了郎家园6号院。次年,首创置业(现首创城发集团)接手此地,着手打造文创园区品牌。

  郎园品牌自诞生起便致力于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从电影放映、文化沙龙,到话剧演出、戏剧节、图书市集等文化活动,通过十几年的耕耘,郎园Vintage逐渐成了北京的文创地标之一。郎园品牌也陆续孵化出北京市首批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郎园Station等园区。郎园的发展经历,或许折射着近十年北京市在文化产业上的探索之路。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郎园

  郎园Vintage地处CBD核心区,曾是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的厂房。2008年,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在市政规划下搬离。2009年,首创置业接手此地,着手打造文创品牌。郎园Station的项目位于东北五环内,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

  老厂房的城市记忆

  从郎园Station南门进入园子,金色字样的“北京纺织仓库”招牌摆放在草坪上,背后是一排整齐的方格水泥建筑。膜状外壳的车站坐落于库区中央,一条废旧铁路贯穿园区两端。车站周围,红砖尖顶老库房成列排开,墙体材料老旧,窗户则是新修建的模样,黑色金属镶嵌其中。

  对于61岁的北京人秦玉珠而言,郎园Station是周末带着孙女进行户外活动的去处。对她而言,文创园区功能齐全,有孩子游玩的场所,也有大人们走走逛逛后歇脚的餐饮店。

  秦玉珠是在工厂里长大的孩子。随着北京的发展,工厂逐渐退出城市的核心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看着城区一片片厂房被推倒,她觉得可惜,“从小长大的厂房,一下就都没了。”

  也有废旧厂房被保留了下来,改造成了文创园。秦玉珠觉得,这或许是儿时记忆中那些工厂最好的去向,“也符合文创园的气质。”

  相比秦玉珠对废旧厂房的留恋,对国外读研毕业归来的侯晓航而言,她更向往的是园区展现出来的城市活力。

  侯晓航是一名建筑系学生,到北京工作的第一个周末,她便来参观郎园Station。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学生,侯晓航一直在思考城市的模样。对于眼前的园区她感到惊讶:一整个园区都从废旧仓库改成了现代建筑的样子,内部空间也实现了功能更新,但又仍能看出库房原本的模样。“走在里面能够获取到城市记忆的感觉,让人能够想象到北京过去的样子。”

  “我会觉得北京很在意这种地方,在意把曾经被遗忘的空间重新用起来,利用旧的东西去做一些新的事情,保留下城市的记忆。”侯晓航说。

  旧厂房留住工业乡愁

  2015年第一次走进郎园Vintage的园区,“像是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首创郎园品牌总监宋秀平形容,周围皆是高楼,CBD的车水马龙和郎园的安静形成了明显对比,“就像是城市中一片透气的栖息地一样”。

  而在2009年,首创郎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燕第一次到郎园Vintage旧址万东医疗设备厂,她的印象是“极其破旧,满地狼藉”,很多设备没有被清理,表面布满机油的痕迹,散落在天棚底下。赵春燕记得,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我们能够保留住什么?”

  旧时,这里曾是北京工业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万东医疗设备厂在内,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光华木材厂、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等厂房,皆分布于此。2008年,因城市更新、工厂腾退,万东医疗设备厂的设备一搬而空,员工们悉数离开了,只剩下废旧厂房仍立在通惠河的北岸。

  首创郎园走上文创园之路是个偶然。2009年,首创集团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拍卖下万东医疗设备厂旧址,即郎家园6号院,第一打算是开发房地产。但由于这块地和北京电视台的地皮互相咬合,又恰巧位于南北走向的针织路的延长线上,若是要做房地产开发,就避不开市政规划,要把路的空间留出来。“看着园区挺大的,把建路的空间留出来,建楼的高度还有限制,能盖房子的部分就不多了。测算出开发后的价值已所剩无几,实际上就还不如保留现状。”宋秀平说。

  开发之路不可行,只能另寻出路。宋秀平记得,2009年前后,北京已有零星的废旧厂房改造成文创园区的案例。只是当时北京的文创园并不多,文创产业也并不成形。“多半是觉得资产闲置着,先利用起来。”

  在改造郎园时,赵春燕便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保留下那些能体现时间和历史的东西。

  首先是植物。在赵春燕看来,植物是最能体现时间的东西之一。郎园里有一面爬满了爬山虎的墙,为了保护这面墙,每日施工时,赵春燕便站在墙边,时刻提醒工人在修缮时不要破坏爬山虎的根茎。

  其次便是建筑本身。赵春燕说,在客户入驻园区后,园区有统一的标准,规定所有客户改造房屋方案通过的前提是不能破坏工业遗存的部分。

  宋秀平印象最深的是郎园Vintage虞社演艺空间和良阅书房的改造。这是首创郎园自己持有的一部分空间,在没有改造之前,虞社原本是一个大车间。这也是厂区最老的一栋房子,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没有任何结构阻隔,已经有六十多年历史。而良阅书房所在的空间是这个车间的配房,体积矮小,有一处露天空间栽种着两棵老树。

  在给建筑做了结构检测后,这座厂房从承重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具备使用的条件,“成了危房。”宋秀平说,由于房屋结构的特殊性,这种房屋若是推倒重建,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推倒了,就是一个纯新建的东西,完全丢失了原来的工业味道。”

  在改造时,郎园团队遵循着旧厂房的面貌,保留了所有红砖墙。在虞社所在空间的搭建上,只重建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屋顶,仍延续了原先的坡屋顶,同时完整地保留了工厂的四面旧墙皮。整个空间被设计成了黑色的演艺空间,“简洁,演出的声场也很好。”

  在良阅书房的设计上,则保留了旧厂房原先的老树和旧墙皮,在外围将建筑做成了一个玻璃盒子样式。“虽然改头换面,但是能让它有一个脉络,让大家看到它曾经的样子。”宋秀平说。

  宋秀平记得,2018年,郎园Vintage举办了一次万东寻根之旅,邀请万东医疗设备厂过去的老员工来参观。他们中大多数人已六七十岁,年纪最大的甚至已有九十多岁,坐着轮椅来了活动现场。他们纷纷感慨,儿时成长的厂房竟被如此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他们同时也在感怀,感叹一个老工厂能变成这么多年轻人待的地方。看到的很多新的事物让他们觉得,时代在变化,这个城市在发展。”

  “当时的感触是,建筑真的能承载很好的时代记忆。当一座建筑物身上承载了很多人的情感时,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业乡愁’。”宋秀平说。

  涵养文化多样性

  要盘活这样一个从废旧厂房里生长出来的文创园区并非易事。郎园Vintage的园区体量并不大,只有两万九千平方米,而在有限的空间下,赵春燕和团队成员开始思考:如何能做出园区的文化多样性。

  赵春燕记得,最开始起步时,郎园团队利用园区的自持空间,每周五定期举办电影自习室的活动。起初,文化内容只面向园区内部。“最开始的想法挺朴素,觉得我们有这么多文化企业在里头,至少应该做点活动,让园区的氛围感和企业的行业属性相似。”

  从2015年开始,郎园开始越来越多地举办面向公众的文化内容活动,戏剧、音乐演出、电影、图书市集、文化沙龙,借助园区的微信公众号,活动有了对外传播的渠道。“所有文化内容的产品线慢慢都开始拉动了,成了一种公共文化内容。”赵春燕说。

  久而久之,文化内容逐渐IP化,文化内容衍生成了文化产品。“像电影晚自习,讲解音乐会,郎园大师课,郎园图书市集,这些内容慢慢都实现了盈利。”

  2017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来到郎园视察,指出首创集团作为市属国企要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自此,首创集团创立了文创产业板块,打开了文创品牌运营的发展路径。

  郎园Station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郎园Station的项目位于东北五环内,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和郎园Vintage身处CBD中心区的地理位置不同,郎园Station的项目位置不算太偏远,但交通极为不便。为了验证郎园的运营模式,2019年,首创郎园与土地产权方合作,开始了北京纺织仓库的转型之路。

  过去,这里储存纺织品等国家战略物资,除了一条穿厂而过的铁路,能通往这片纺织仓库的只有工人上下班骑行的羊肠小道。

  而偏偏是这样一块没有公共交通的地,赵春燕将郎园Station的项目定位为国际潮流文化消费地标。在她看来,郎园Station虽没有公共交通,但地理位置靠近第四使馆区,离798艺术区和望京片区也并不远,周边还有将府公园天然的休闲环境。同时,2017年前后,消费的模型也在发生变化,“线下的功能是展示和社交。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再纠结交通了。”

  宋秀平记得,为了测试郎园Station文化消费定位的可行度,2019年5月份,郎园Station做了第一届“舌尖上的一带一路”美食嘉年华活动,作为亚洲美食节、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期间朝阳区的分会场。在短短三天内,郎园Station的园区迎来了2万多人。“也验证了我们的定位是对的:即使周边没有市政路,当大家对这个内容感兴趣,依然会愿意来。”

  为了让土地持有者信任郎园改造园区的决心,首创郎园团队又在郎园Station园区内对自己租赁的房产进行改造,投入了改造款7000万。之后一边招商,一边运营,把南边不到2000平方米、散落的小空间让渡了三年使用权,做成了设计师聚落,挑选了一批设计师入驻到园区,免三年租金。“用设计师聚落的方式,给这个项目定了个调性。”

  2023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首创郎园、新京报书评周刊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在郎园Vintage园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超过200家出版社、文化机构、文创品牌、咖啡品牌等共同参与了本次市集,共组成了303个摊位。三天以来,全部摊主的总流水超过了800万,其中出版类摊主总流水超过500万。

  在短短几年内,郎园Station成功吸引了13亿的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内投资,成为北京市首批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

  (应受访者要求,秦玉珠为化名)

  

  798

  798艺术区坐落于“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联合厂)原址,21世纪初,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下,798厂产业重组,并将空余的厂房投入创建艺术园区。

  李娟在798厂工作了十多年,一点点见证着这个老厂区越来越有“艺术范儿”。去年年底,李娟工作的厂子搬到了位于平谷的新厂区。回想这条进入老厂区的路线,李娟再熟悉不过了,从西4门进去,走到798路,然后抵达位于798核心区的飞行楼。如今,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厂房,即将成为798艺术区里一处新的文创空间。

  一直以来,凭借内部高大的LOFT空间,个性的建筑风格以及邻近中央美术学院等优势,798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入驻,繁衍出独到的艺术生态,并逐渐发展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集聚区。今年以来,798艺术区客流量激增,单日高达4万人次。除各大画廊、美术馆、艺术机构的日常展览外,也增加了不少免费观展、影片观赏、轻音乐会等公共艺术文化活动。如今,这处历经沧桑的老厂房,褪去了工业的生产流水线,融入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经过不断升级改造,拥有了众多文创空间,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艺术区。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艺术家唤醒新活力

  798艺术区坐落于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联合厂)原址。21世纪初,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下,798厂产业重组,并将空余的厂房投入创建艺术园区,从那时起,老厂房开启了艺术之旅。

  入驻798园区的机构数量从2003年的70余家增长到现在的500余家,其中近八成是文化艺术及文化创意类机构。

  马刺画廊就是其中一家。贾伟是马刺画廊管理合伙人,他表示,把店址选择在了798同样是因为这里浓厚的工业风和艺术气息,“这里是艺术家栖息地、发声地,有很多艺术中心、画廊等机构,这种资源是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据统计,目前已有来自全球19个国家35个地区的机构入驻了798艺术区。

  美国人罗伯特2001年底来到798,从开书店到开咖啡厅、餐厅,798是他在中国事业的起点。“当年一位艺术家朋友介绍我来798,当时我想租200平方米开一家书店,那时候厂里负责人带着我看了一个厂区餐厅,我一看挺合适,就这儿了。”罗伯特的书店与很多实体书店一样经历过低谷期,但是幸运的是,因为有妻子的支持、朋友的鼓励,罗伯特逐渐将书店转型为餐厅,餐厅从曾经的12个座位扩展到现在的80个座位,面积达到了320平方米。因为身处艺术区,罗伯特的餐厅也成为艺术家们的聚会地,很多人亲切地称他“老罗”。

  据调查数据显示,798艺术区全年到访量近1000万人次,30%是境外游客,其中有不少外国政要慕名来访。作为北京城市文化名片,每年有将近4000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在798举办。从2014年至今,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丹麦文化中心、朝鲜万寿台美术馆、巴林文化中心、匈牙利点先后入驻。

  步行街区覆盖园区核心区

  周末的798艺术区人流交织,人们或穿梭于园区各大美术馆、画廊欣赏艺术,或驻留在园区广场一隅休闲小憩。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木木美术馆、遇见博物馆……在798,这样的“网红”艺术空间不胜枚举。

  常来798艺术区的老朋友也许会发现,今年的园区变得有些不一样。家住望京的游客马松说:“今年园区最大的不同是核心区域里的步行街,道路更加平整了,可以更放心地带孩子来了。”

  “让空间艺术,给艺术空间。798园区改造的每一个细节都开过专项会,不管是风貌调性的统一、历史韵味的保留,还是石材用料的挑选、灯光照明的实验、绿化位置的考究,方方面面都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彦斌介绍,在征求多方意见,反复多次调研之后,以“修旧如旧 给艺术留白”为理念,园区于2022年开展了大规模、全范围的“品质提升”计划。“品质提升”计划让园区有了新变化。此次改造后,步行街区覆盖园区核心区域,面积扩大至近10万平方米,同时还开辟出供文化休闲的公共户外空间近3万平方米,798艺术区现已形成包括创意广场、包豪斯广场、电子广场、同心广场、七星广场、复兴广场、中心广场在内的7个广场空间。

  融合工业与艺术气息

  798不仅是艺术的798,也是工业的798。基于对工业厂房保护和合理的升级改造,798工业特色风格与厚重的历史底蕴得以完美地呈现给来客,前不久还被评为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

  刚搬到798厂平谷厂区的李娟回忆,在798厂工作了十几年,从曾经的电子工业厂房到现在的艺术文创空间,给她最大的感触是,艺术真的就在身边。“这些年798里的艺术家越来越多,每天上下班我都穿过各种各样的艺术空间,这样的工作氛围恐怕别的地方都找不到。”

  办公楼旁边就是艺术空间,让李娟和同事们在工作中也熏陶了不少“艺术范儿”,有时淘到园区艺术家设计的小物件也会拿到厂子里和同事们分享,“艺术家们可能觉得不够完美,但我们看着就挺好,就拿到厂子里当装饰了。”

  根据园区的整体规划,去年年底,李娟工作了十几年的798飞行楼生产线已经迁出,等待新的文创空间入驻,期待下一场艺术与工业的碰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