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北京新闻

第二十五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重头戏之一平谷“土特产”发展大会举办

百余专家、行业代表聚焦“土特产”发展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4月13日,平谷桃源逸栈,“土特产”发展大会现场。A04-A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4月13日,平谷桃花海,一位女孩在桃花下自拍。
4月13日,平谷桃源逸栈,“土特产”发展大会,平谷头茬温室大桃上市。
4月13日,平谷桃源逸栈,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土特产”摊位。

  4月13日上午9时,在粉色桃花海中的桃源逸栈,平谷“土特产”发展大会如期而至。作为第二十五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的重头戏之一,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发展大会以“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主题,设“1个大会、7个专题”,立足平谷资源条件和“土特产”发展,举办乡村创业、国际交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文旅体融合、科技赋能、物流保障、案例交流等专题活动,赋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本次平谷“土特产”发展大会云集了百余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作为此次大会主办方之一,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也出席了发展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什么是“土特产”?“土特产”文章如何谋划?此次发展大会给出了“答案”。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陈建光

  讲好平谷桃故事把“土特产”培育成金饭碗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陈建光在大会上致辞。他用三句话点题“土特产”:在“土”中生金,在“特”中生财,在“产”中长钱。通过挖掘“土特产”文章,助推乡村的产业振兴,让广大农民能够旱涝保收,衣食无忧。

  陈建光说,“土特产”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有两个根脉,一个是自然根脉,一个是人文根脉。以平谷大桃为例,平谷的沙土地非常适合发展大桃产业,随后就有了十几万亩的桃林,形成了“桃花源”,结出了平谷风貌美、气象新、活力足、产业兴、民生富的“果实”。

  陈建光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土特产”更多的是大自然的一种馈赠。我们要珍视这个馈赠,保持产品的原汁原味,绿色生态。同时,要赋予“土”更多的文化内涵,“‘土特产’不仅是一种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资源和地方特色形成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浓浓的乡愁。平谷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祖辈留下的文化资源、历史留下的红色资源,都让平谷‘土’中生金。”

  对于在“特”中生财,陈建光说,“特”是资源有特色、工艺有特色、业态有特色、消费群体有特色等,“越是乡土的越是世界的,越是特色的越是市场的。既然是特产就要与众不同。”最基本的要做出“三品一标”:品种要培优,做到人无我有;品质要提升,做到人有我优;品牌要打造,做到人优我精;标准化生产,做到人精我专,“对于平谷来说,要讲好桃的故事,才能从‘特’中长出财富来。”

  如何在“产”中长钱?陈建光说,产业应该具有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化,“把‘土特产’培育成金饭碗,归根到底就是要因地制宜,把本地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转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激活产业的动力,延长产业链条。同时,服务层次要加深,经营主体要变强,联农带农要变紧,路径模式要变新,资源要素要变活。”

  在陈建光看来,此次“土特产”发展大会召开得正当时。琢磨透“土特产”三个字,通过挖掘“土特产”文章,助推乡村的产业振兴,让广大农民能够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我们要通过谋划‘土特产’文章,多发掘那些土里土气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好山好水好风光,让农业强起来。”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加强人才培育为“土特产”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做主题演讲时表示,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谋划“土特产”文章时,应着重拓展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挖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打造“土特产”品牌,让“土特产”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抓手。

  孙其信介绍,“土特产”是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是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的产品。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养殖特色牲畜669.52万头,生产特色水产品2470万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也更大程度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路径,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土特产’要做成大产业,需要将土特产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孙其信建议,在“土特产”品牌创新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拓展农业多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地方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地域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建设“土特产”品牌为抓手,集聚大中型农业企业资金、人才、管理等强势要素资源,带动当地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特色品牌产业集群,实现“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此外,要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土特产产业,打造特色土特产品牌,引领脱贫地区特色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特色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同时,补齐脱贫地区生产要素短板,拓展产业增值空间,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做“土特产”文章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孙其信表示,中国农业大学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土特产”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加强人才培育,为“土特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紧紧围绕全国各地土特产产业发展需求,健全高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历练相结合的育人机制,不断提高知农爱农高层次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

  以建设高大尚平谷为抓手谋划好“土特产”文章

  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将以建设高大尚平谷为抓手,进一步念好“土”字经,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平谷力量。

  “平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物产,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财富。如果说上宅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展现,农业中关村就是新时代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唐海龙称,平谷作为农业大区,农业高科技正是新时代念好“土”字经的核心关键。平谷区依托农业科技念好“土”字诀,大胆创新“金三角”模式,引进院士工作站5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3个,聚集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9个,构建起科技创新资源“强磁场”。此外,平谷区还探索“博士农场”,汇聚12位院士和301名博士到平谷当“农场主”,助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平谷不仅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要努力‘吃好’。吃平谷传统特色,吃‘博士农场’科技新品,吃‘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营养健康。”

  唐海龙称,平谷区立足区位优势打好“特”字牌。地处三省市交界处,平谷区依托京津冀发展桥头堡优势,打造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现代化产业关键链接,建设首都重要农副产品保障供应的城郊大仓,菜鸟、京东等16家物流头部企业纷纷入驻平谷,荣获国家公铁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九块“金字招牌”。

  平谷区还深耕产业融合唱好“产”字歌。构建“一湖两河一带多沟多点”发展布局,“爱尚金海湖”“大美黄松峪”等交相辉映,一镇一特色加速形成,并且打造了村庄里的桃花坞、夜游梨树沟等一批高品质乡村休闲综合体,建成“伴着河流骑回家”慢行系统,累计发展乡村民宿240户。此前,平谷区还推出了“春赏花、夏观景、秋采摘、冬玩雪”等精品旅游线路25条,“桃醉平谷”的品牌越擦越亮。

  目前,平谷正在加快推进高大尚平谷建设。在唐海龙看来,高大尚就是平谷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实践,高大尚三个字就是加了引号的“土特产”。他表示,平谷将坚持服务首都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高大尚平谷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

  媒体要全力讲好“土特产”故事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此次大会主办方之一,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出席了发展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针对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刘军胜表示,要基于媒体水“土”,助力乡村振兴;要发掘媒体“特”点,助力品牌打造;要构建“产”业集群,助力基层治理。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用在媒体身上,想要实打实地助力乡村振兴,就要把自己当成适宜“乡村”这个“种子”发展的土壤,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形成全网矩阵式多媒体传播,最大化突显传播效果。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强调“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用在媒体身上,就是要产出优质新闻,擦亮金字招牌;升级政务服务,打好合作招牌;完善用户体验,打好服务招牌;升级商务服务,打好创新品牌。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媒体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助力乡村产业集群构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刘军胜表示,平谷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优质特产众多,“下一步,新京报将与平谷区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我们已经建成的‘报、刊、网、端、微、屏’六位一体的现代传播格局优势,通过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传播渠道,打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的全链条升级,全力讲好‘土特产’故事,助力擦亮平谷金字招牌,共同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现场

  平谷“土特产”集结亮相 “尝鲜”春季第一口鲜桃

  “土特产”发展大会怎能少了主角——土特产。

  新京报记者在“土特产”发展大会的展览区看到,来自平谷区的“土特产”进行了集中展示,夏各庄镇的西红柿、东高村镇的水果黄瓜,还有来自“博士农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质农产品,草莓、蜂蜜等鲜食农产品,桃罐头、欧李汁、果脯、五香鸡等深加工农产品,桃木工艺品、文玩核桃等特色文创产品,“土特产”种类着实丰富,这些“平谷牌”土特产吸引了不少市民围着“尝鲜”。

  平谷的“土特产”大会自然也不会少了金字招牌——大桃。近年来,平谷“科技+大桃”发展,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市民在万亩桃花盛开的时节,就能品尝到头茬成熟的第一口鲜桃。

  记者了解到,目前,平谷早露蟠桃、黄金蟠等新品种温室大桃已经陆续成熟,最早的3月底就已经批量上市,采摘期可持续到7月。“我们的大桃基本上都是订单农业,头茬鲜桃不愁卖,早早就订出去了。”现场一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土特产”往往参与了一个地方文化培育的形成,发展“土特产”要强调文化至上,一定要避免世俗、经济至上的冲击,要发展的“土特产”一定要有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传承价值。“土特产”可以再加三个字“土特慢”,这里的“土”是乡土气息乡土风貌,是一种生活;“慢”,是一种生活方式,放慢脚步,等等生活,等等灵魂;“特”,是要特别的享受,特别的惬意。——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改革开放以来,平谷区利用山前缓坡、山坡地等土地种植果树,依托市场、科研和政策三大优势发展起桃产业。现在,全国已经有1500万亩桃,平谷桃产业原来的市场、科研和政策三个优势也面临多方面挑战。建议以此次“土特产”发展大会为契机,利用新时代的新优势发展好“土特产”,让平谷桃成为最好吃、最好看、最安全、最能出钱的产业,实现平谷桃产业的二次飞跃。——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姜全

  A04-A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曹晶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