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首场论坛聚焦“活力北京” 嘉宾共话消费新探索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
东城区副区长唐立
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黛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武凯

  4月11日,由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开幕,首场主题论坛聚焦“活力北京”,来自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平谷区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释放消费活力 北京新探索”展开探讨。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致辞中表示,“活力北京”是本次峰会多场主题论坛的开篇之作,对应的是当下首都的明媚春光,聚焦的是消费市场的强大活力,也正呼应了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的主题“信心与繁荣”。充满信心,才能释放消费活力,才能迎来北京消费市场的繁花似锦。

  刘军胜表示,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当然,提振消费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背后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北京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五子”之中,同时也纳入了北京“十四五”规划。今年年初,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要深刻认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在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上持续用力,把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消费升级重要抓手,积极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多渠道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

  本场论坛还邀请到相关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围绕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机遇与新突破、数字时代的文化消费与贸易、“科技+社区”助力城市美好居住等主题分享了精彩观点和创新实践。

  赵萍

  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需抓准三个要素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既是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机遇,也是新突破。

  赵萍分析称,北京不仅是首都,还具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四大中心”的功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起点非常高。其次,北京的消费基础非常好,消费规模特别大。此外,北京已经站在了开放的最前沿,北京是全国唯一的“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城市,在跨境电子商务、文化出口等领域有众多试点。

  她表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从三个要素切入——国际化、消费强、中心化。国际的品牌、国际的服务要有很高的聚集度,国际的消费者人数要众多,才能使得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有很大提升。消费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概念,因此要消费规模大、消费质量和水平高,且消费的口碑传播广泛。中心化即不仅自身的消费发展要非常好,还要有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商业吸引力、政策吸引力和消费话语权的提升。

  对标这三个要素,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北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通过供给端和需求端实现同步提质,才能促进消费和供给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聚集北京,从而为国际消费中心创造一个大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加快供给端的技术进步以及产品的更新迭代,促进消费增长和提质。改变消费方式,创造出更多新的消费需求。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构建更多消费场景。

  北京的文化产业基础很好,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占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10.5%,稳居全国首位;文化领域投融资非常活跃,2021年北京市新增14家上市文化企业,占到全国新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的30%,位居全国之首。北京还拥有全球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长城、大运河、颐和园等7项,还有博物馆200多家、电影院200多家、演出场所200多家。

  “我们可以把这些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现代时尚、现代消费潮流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跨界融合打造出更多新的国潮,拓展新的赛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以及北京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全球的吸引力。”赵萍说。

  魏鹏举

  文化消费提升软实力是北京最该发力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介绍,文化消费是北京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最值得关注的方面,也是最应该发力的领域。他认为,文化消费既能体现经济的消费功能,也具有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溢出效应。

  数字技术极大地消除了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壁垒,使得以往促进信息有效传播的等级结构朝着扁平化趋势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应运而生。“平台化帮助实现了成本更低、效率更优、主体更多元的文化贸易。”魏鹏举分析说,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制作、存储和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为后续一系列文化产品的数字流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商业模式。他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图书、音乐、电影的制作和存储等方面,但是数字电影、数字音乐、数字图书的贸易传播仍然较为有限。2004年以后,电子图书阅读器、数字电影、数字阅读器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 

  魏鹏举表示,在传统文化消费中,消费或贸易的标的往往具有物理载体,而如今文化消费日益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转化,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流媒体、互联网的方式实现本地的、跨境的、跨国的、跨洋的交易。

  文化消费数字化目前正处于发展机遇期,魏鹏举认为,“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我们要紧紧抓住数字时代文化消费贸易的发展趋势,带动北京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是发展文化消费数字化的重要契机。“中国的文化关乎人文,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念。”魏鹏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启动内需,另一方面要打通国际消费和贸易,在数字化语境下,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迎合了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格局。

  他说:“我们注意到,2018年中欧地区短视频和直播应用的前20名榜单中,来自中国互联网的产品就高达15个,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消费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更好的拓展。”

  魏鹏举在发言中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唐立

  东城区探索以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东城区副区长唐立表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探索以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41.8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块头”虽小,却大有“乾坤”。东城区政务资源相对集中、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氛围浓厚、商业资源集聚。具体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东城区进一步确立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牢固树立“崇文争先”的发展理念,持续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面向各国政要群体、国际旅游群体、高端商务群体、年轻时尚群体、首都市民群体,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构建“一轴一带两核三圈”的消费空间新格局。

  其中,“一轴”是围绕中轴线发挥文化引领消费的功能;“一带”是打造崇雍大街沿线文化消费融合发展带;“两核”包括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前门“老字号+国潮”传统文化消费区;“三圈”包括东直门、崇外、隆福寺三大特色商圈。

  东城区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持续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唐立介绍,东城区扩大商圈5G网络精准覆盖,引入智能交通导引、移动支付体系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圈内企业实现“互联互通、无缝连接”。前门商圈已经完成街区5G网络敷设,启动了对“玩转前门”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升级,优化线上导览模块,增强用户体验感,未来将进一步实现小程序会员积分系统、停车场缴费系统、线上展览展示预约等功能扩展,丰富智慧消费新场景。

  隆福寺商圈高标准建设“数字隆福”,目前“数字隆福”3D数字底座、APP载体、AR隆福宇宙已完成技术平台搭建,线上系统APP实现多商城上架,门户网站已建立框架,大数据中台已初步搭建。

  王府井商圈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积极对接科技创新企业;联合头部艺术家,共同开发王府井IP限量数字藏品,搭建线上数字藏品销售平台,打造虚拟空间王府井文化一条街;推进AR数字街区建设,依托华为河图数字技术,建设街区AR实景融合导航、AR虚拟广告展示,开发街区虚拟数字IP形象,已完成重点楼宇孪生空间扫图,落实大数据对接和5G交互应用落地。

  陈黛

  朝阳区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空间布局

  朝阳区作为全市的经济大区和消费大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全市率先出台《朝阳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传统消费转型提质,强化新型消费科技赋能,构建起以CBD、三里屯等地标性商圈为节点,以道路、街巷、河流、轨道交通为连接纽带的商业网络,推动要素、环境、资源、空间全面优化,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

  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黛表示,朝阳区着力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空间布局,着眼“一纵”——14号线商业带,立足“一横”——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聚焦“一核”——CBD千亿级商圈,打造贯穿全区的消费版图,进一步释放消费活力。

  “一纵”即地铁14号线商业带。朝阳区打造地铁14号线“一线多点、南北贯通”的商业带,贯穿合生汇、颐堤港、望京小街等六大商圈,促进地铁和沿线商业资源链接互动,推动文商旅等多种消费业态融合。

  “一横”即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朝阳区自西向东串联亮马河沿线三里屯、燕莎、蓝色港湾三大商圈,以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激发区域消费活力,形成京城东北部地区的一条重要滨水商业带。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北京市高质量发展十大经典案例,已经成为北京朝阳新形象的“城市地标”,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旅游目的地。

  “一核”即CBD千亿规模国际级商圈。朝阳区以CBD、三里屯等为核心,打造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辐射带动中部区域商业整体提级。鼓励引导领先品牌聚集和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发首秀,持续打造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消费创新策源地。

  陈黛表示,朝阳区坚持以商圈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消费版图再扩容。今年,朝阳区预计有十大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其中,位于亚奥商圈的DT51商场,已于1月6日开业,是朝阳北部地区高品质的社区商业。备受关注的“新工体”将为三里屯地区新增近20万平方米的特色商业空间。通盈中心元宇宙商业综合体、东坝万达、莱太·AT9等商业项目,都有望在今年内全面建成。

  武凯

  海淀区优化商圈布局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

  2022年,海淀地区经济总量达到了10206.9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活力、人才活力和消费活力持续迸发。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区发改委主任武凯表示,科技方面,海淀区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96家,有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106家。除研发机构外,海淀区有1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269家上市企业。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10%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4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3400亿元,创新主体多元、创新活力强。

  “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市场主体活力的持续迸发。”武凯说,2022年,海淀区新设企业数3.49万家,同比增长58.5%;其中新设科技型企业1.93万家,增长60.5%,占新设企业总数的55.3%,充分彰显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

  海淀的科技创新主要得益于人才,截至2022年底,人才资源总量199.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就有114万。海淀还为引才、育才、用才、容才搭建了一系列平台,比如奇绩创坛,这是海淀区培育支持的一家国际化创业投资孵化机构。截至目前,奇绩创坛已吸引2.5万个创业项目,共加速企业253家。同时,依托清华、北大等高校资源举办的“薪火共燃”计划,以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协同”,形成企业家培养新机制。截至目前,已完成了2期,第3期也已于今年3月开班。

  消费方面,2022年,海淀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商圈布局,7个现有商圈和西北旺、永丰2个待培育商圈纳入全市重点商圈名录。持续推进五棵松商圈数字化建设,华熙LIVE在今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成为多元业态网红打卡地,开创“沉浸式”互动体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首店经济,2022年共引入各类首店31家。今年将继续开展传统商圈改造,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西北旺万象汇、西三旗万象汇和五棵松万达广场投入运营。同时,也会继续开展北京消费季·悦动海淀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B04-B06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琳 吴婷婷 吴为 田杰雄 姜慧梓 周怀宗 曹晶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