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4月13日,在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主题论坛“医疗卫生:提升医疗卫生品质,更好保障生命健康”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国际健康寿命研究组织核心组成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渐冻症抗争者、爱斯康医疗科技董事长、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口老龄化给公共卫生体系的挑战”“罕见病的困境与希望”话题做主旨演讲。
吴尊友:
从世卫数据来看,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
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公共卫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吴尊友首先回顾20年来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2003年“非典”,2008年的肠道病毒EV71,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2019年底/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
“20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学到很多,也发现一些不足。”吴尊友表示,无论是从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还是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发现,我们认识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窗口在医院。医院是未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现的窗口和哨点,所以医防结合非常重要。如今,疾病控制体系改革已完成行政框架的构建,下一步技术框架如何支撑疾病控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面规划。
“在过去两三年,老百姓问得最多的就是新冠已经变成类似于流感了,病死率已经很低了,为什么还不放开?”吴尊友说,可能大家知道:衡量一种传染病的严重程度,死亡是一个重要指标,而“死亡”也分绝对数和相对数,相对数又有死亡率和病死率两个指标。“不能简单地看病死率的数值大小。”吴尊友说。同样是病死率这样一个概念,其含义在不同的传染病是不一样的,比如狂犬病的病死率是百分之百,不管是哪里都是这样。新冠的病死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人口、不同的疫情规模”差异很大。
吴尊友认为,死亡风险实际上是感染以后才有可能面对的危险。如果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大家就都不感染;感染的风险就不存在,也就不可能因为感染而造成死亡了。也就是说,如果疫情感染的人数很多,虽然病死率很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数规模也可能很大。所以,疫情规模对于死亡的数量和对判断疫情是否严重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全球疫情数据来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经趋于结束,“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吴尊友说。
乔晓春:
健康寿命更重要,改革公卫体制,追赶老龄化速度
乔晓春指出,老龄化会导致疾病的规模甚至疾病的结构发生巨大且迅速变化,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挑战。现在必须未雨绸缪,改革体制,特别是公共卫生体制,追赶老龄化的速度。
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被称为人口老龄化,这是人口转变带来的必然结果。预计到2070年,65岁的老年人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超过40%,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是老年人。从另一组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67.88岁到2021年的78.2岁,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在逐年提升。乔晓春指出,“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不健康预期寿命”,其中,平均预期寿命只反映死亡水平,并不涉及存活人口的健康水平,如果单纯追求长寿而不提高健康期或健康寿命,那么寿命的增加将伴随着不健康期的同时增加。发病、失能人数的爆炸式增长,会导致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速度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所以,用平均预期寿命来测量健康并不合适,联合国推荐用健康预期寿命来反映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7年世界健康报告中明确强调:“单纯寿命的增加而不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没有价值的,即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使用健康寿命这一指标来反映各国人口的健康状况,而不是平均寿命的指标。
“延长寿命靠的是医院,延长健康要靠自己。前者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后者市场是不管的。”乔晓春表示,人口老龄化行进方向和速度没法改变,也无法回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群的患病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速度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我们能做的是和时间赛跑,必须未雨绸缪,改革体制,特别是公共卫生体制,能否追上老龄化的速度,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乔晓春说。
蔡磊:
最能给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的是,药物研发突破
蔡磊在2019年年底被确诊为渐冻症,随着病情的进展,他的双手完全丧失功能,说话越来越吃力。渐冻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预期寿命只有两到五年,病情持续不可逆,治愈率为零,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在该病被人类发现的近200年来,科学依然没有重大突破,特效药只能延长生命期两至三个月,给病人带来的依然是绝望而不是希望。
“过去倒下1000多万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显著有效的治疗。患者严重依赖护理,但再好的护理也很难维持渐冻症患者的生命。”蔡磊指出,全球已发现7000多种罕见病,影响着近4亿人,其中95%的罕见病依然是无药可治。最能给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的是药物研发的突破,虽然药物研发困难重重,但罕见病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化投资价值逐渐突出。
蔡磊表示,罕见病新药研发周期长达10-15年,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10亿美元-30亿美元。资金不足、病因不明、诊断与临床试验难题、高昂的研发成本以及法规与政策挑战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有效罕见病药物的开发非常困难。没有药物,医生难为“无米之炊”。
过去三年,蔡磊建成以渐冻症患者为中心360度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大数据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推动药物研发进展及搭建临床前动物实验基地,建立多条渐冻症药物研发管线,设立公益基金和投资基金,建立破冰驿站直播间等商业平台尝试为渐冻症科研提供可持续资金……蔡磊表示,他将与医生、科学家、科研机构、投资院所、药物研发企业包括药品评审部门,一起助力渐冻症的攻克。
“有些人认为我像堂吉诃德,在做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但这三年来,中国的渐冻症临床试验提速约20倍。希望病痛遭遇者不仅仅考虑自己,而是考虑全世界千千万万人都面临着同样的绝望。如果我们患者都袖手旁观,疾病攻克会更加缓慢。”蔡磊说道。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肖隆平
专家圆桌热议
畅想数字医疗未来十年发展
4月13日,在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主题论坛“医疗卫生:提升医疗卫生品质,更好保障生命健康”上,围绕“数字医疗的畅想与思考”主题,来自医疗界、业界、数据安全领域的四位专家共探数字医疗的发展和落地。
什么是数字医疗?
零氪科技副总裁晁博表示,数字医疗尚没有一个严谨或既定的范畴,学界或产业界的一个观点认为,在数字医疗之上有一个更大的概念“数字健康”。在新药研发,包括优化患者体验、孕育新的医疗产品、优化企业的组织运营,甚至是运营一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都在发挥作用。
“提到数字医疗,我既是一个用户,又是一个从业者。”医联副总裁陈俊生表示,数字医疗是数字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第一阶段是信息化,改变传统的就诊体验,将医院病历、数据结构化,使其进入电脑;对患者而言,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实现线上挂号。第二阶段是互联网和互联网医院的发生。“最大的一个改变,是突破了在线复诊,特别是针对基础病和慢性病复诊的电子处方,把以前所有咨询、问诊变成可以在线去治疗。”陈俊生说道。
“数字医疗是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医疗方式。”盈科网络数据安全合规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安全防护分会委员张良表示,在早期阶段,数字医疗几乎等同于电子医疗(eHealth),即信息及通信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随着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医疗=电子医疗+移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和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
未来应用场景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肿瘤规范制定病理专家薛卫成的主要工作是和病理组织切片打交道,他需要判断切片中的细胞是良性还是恶性,如何正确判断,疾病名称是什么。对于普通女性的宫颈癌细胞学筛查,常常是在数千个正常人当中找出一个患者,而每人份标本中需要观察成千上万个细胞,从百万级的细胞中发现“异常”,犹如“大海捞针”。找出患者,会产生长期的疲劳,也可能会出现情绪的不稳定,造成疏漏。而通过人工智能或数字所形成的产品,则不会存在这种情形。
薛卫成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护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同样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通过AI技术能够产生很多新型的劳力工人甚至是智能工人,它可能比人做得更好。“数字医疗或AI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们的效率。但目前的数字医疗,离我心目中的数字医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薛卫成说道。
“远程医疗跨越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帮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的诊疗意见指导,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张良说道。
晁博表示,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包括对医学大数据的整合,基因组学数据、多模态数据的整合,医疗大数据和AI技术已全面应用于包括新药研发、患者管理等临床实践。
如何保证数据安全?
在数字医疗的应用场景当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而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因为其中包含着很多敏感或关键的信息,在数字医疗越来越普及化的使用过程当中,该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
张良表示,健康医疗数据具有强个人属性,含有大量敏感个人信息,属于高保护级别,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健康医疗数据一旦泄露,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张良建议,企业在启动项目时将合规前置,对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的问题与医疗项目一起,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作为一家医疗机构,特别是做数字医院的医疗机构,我们不仅遵循行业政策,也针对数据安全制定专门的保护——三级等保。”陈俊生介绍,三级等保的第一层是物理隔离,即机房、数据要备份,防止不可抗力导致的数据丢失;第二层针对医疗健康信息等敏感数据,需要对数字进行加密,要做身份验证、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第三层是针对特别敏感的,甚至和国家安全相关的一些数据,需要遵循国家和公安机关的管理规则,接受非常多的审查和审计工作。
“数据的利用和安全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晁博表示,随着国家数据局成立,数据将会得到更妥善的管理,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数据多跑腿”,让“患者少跑路”,“互联互通”将会加快推进。
未来十年是怎样的?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十年,随着技术层面的发展,我们的数字医疗可能会是一个怎样的应用状态?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数字的社会中,以后的数字化会更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各个领域。”薛卫成畅想,未来他会有贴身的数字管家,会知道他哪些地方需要进行调整等,数字管家对于健康的管理,可能比对医疗更重要。
在医疗AI领域,晁博认为,随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充分利用,以及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飞速发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我们能够期待和见证AI加速生物医药领域进展的来临。同时,随着数字医疗价值的不断挖掘,晁博期待,未来10年,通过各方携手和发挥优势,让数字医疗的时代更快地惠及民众。
“我们往往高估了两到三年的变化,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化。”陈俊生畅想,生物传感器技术、基因编辑技术、AI技术、3D打印技术、生物接口、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未来十年会有一个跃迁式的发展,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机器人或许可以实现。
张良也提及,如何达到发展与安全、伦理的平衡,是未来数字医疗需要突破的瓶颈。在她的畅想中,未来十年,我们将迎来一个“健康医疗无处不在,健康医疗时时存在”的时代。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